春秋战国时期文人旅游及其影响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518356 上传时间:2017-11-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3.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秋战国时期文人旅游及其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春秋战国时期文人旅游及其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春秋战国时期文人旅游及其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春秋战国时期文人旅游及其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春秋战国时期文人旅游及其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秋战国时期文人旅游及其影响(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春秋战国时期文人旅游及其影响题目:试论春秋战国时期文人旅游及其影响 姓 名 苏大川 学 号 2010410035 年级专业 10 旅游管理 -指导教师 王玉成 2012 年 4 月 20 日春秋战国时期文人旅游及其影响【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多事之秋,同时也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期,也是我国先秦历史上社会经济和文化开始大发展的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先秦历史上一个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辉煌时期,造就了一大批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技术发明家和文学家、旅游家。这些文人墨士的旅游活动多种形式,并且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春秋战国时期文人在旅游活动

2、中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促进旅游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关键字】春秋战国;文人旅游;旅游形式;旅游影响1、春秋战国时期文人旅游的成因1、战国时代,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凡有一技之长者,如出谋划策、带兵打仗、奉礼司仪、神仙方术、鸡鸣狗盗者,均可跻身于士林。有游学之士,如苏秦、张仪、商鞅、陈轸、蔡泽等:有侠义之士,如鲁仲连、唐且、聂政、荆轲等、还有近乎帮闲之士,如毛遂、侯赢、朱亥等。他们积极奔走游学、游说,学习权谋诡变之术、应变之法和王道霸术,游说“合纵” 、 “连横” ,成为动乱年代中诸侯自存、自救和称霸所依靠的一种力量。同时也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人旅游。2、春秋战国时期,文

3、人墨士为了证明自己的学术主见的正确性到各国去游说。掌握文化知识的士,普遍奉行“学而优则仕”的原则。他们渴望朝为田家郎,暮登天子堂,纷纷踏上了游说之途。他们朝秦暮楚,群游列国,标榜自己的学说和主张,企图通过论辩之术,获得诸侯、私家的赏识,从而达到以布衣取卿相的功利目的。2、春秋战国时期文人旅游的主要形式1、游学之旅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 孔子学 无 常 师 ,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 西 ,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

4、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因学问博大,最为老师,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 。约公元前264年,应秦昭王聘,西游入秦,称秦国百姓朴、百吏肃然而近治之至也。后曾返回赵国,与临武君义兵于赵孝成王前,以为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荀子议兵 ) 。后来荀子受楚春申君之用,为兰陵(今山东苍水县兰陵镇)令。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2、游说之旅墨子把他所从事的事业叫作“为义” , “为义”的核心内容就是“兴天下之利, 而除天下之害” 。(墨子天志中)在这种指导思想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尚贤” 、“尚同” 、 “兼爱” 、 “非攻”

5、等十大政治主张,提出了积极救世的系统改革方案。 考墨子一生,栖栖皇皇,坐无暖席,一面聚徒讲学,传授其思想,一面奔走于列国之 间,积极游说,期望在全社会实现其政治理想。在游说过程中,他“凡入国,必择务 而从事焉”(墨子鲁问),即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他的主张: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 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 。(墨子鲁问)墨子的游说活动主要在楚国、宋国、齐国和卫国进行,主要游说对象是各国国君和掌握重权的王公大臣。他还推荐不少弟子到这些国家出仕为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他的某些政治主张。3、春秋战国文人旅游对后世的影响1、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 ,被誉为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它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物质成果诸子百家的著作 ,而且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开创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道路。2、促进了旅游理论的建立在中国旅游史上,首先提出旅游理论的,是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和道家。他们既是旅游在、的最早实践者,又是旅游理论的建设者。儒家和道家的旅游理论不仅为人们普遍接受,而且一直影响和指导着中国旅游的发展。【参考文献】1 王淑良.中国旅游史:上册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