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综合篇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2.53KB
约11页
文档ID:22458408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综合篇_第1页
1/11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综合篇历代文书通识(一)-- 誓辞篇 “誓辞” ,也称“誓”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公文文种之一 “誓者,誓众之词也”(《文体明辨》 ) ,可见这种文体主要是用来表示告诫、信诺和决心的意思,以达到动员、约束和统一大家行动的目的早期的“誓” ,应用范围局限于统治者上层人物之中,后来范围和内容逐渐扩大,成为战争之前主帅告诫全军将士的言辞 “誓”还可以作为一种表示决心和承诺的文书,如同今天的宣誓词古代诸侯嗣位对天子起誓,新官上任表示自己的承诺向君主或神起誓,都属这一类历代文书通识(二)——诏书篇 诏书,又称诏、诏旨,古代帝王下达给臣属或告示天下的公文上古时帝王的告命,三代时称之为训、诰、誓、命,战国时,则称命,称令秦统一天下,于是改命为制,改令为诏汉代定制,把皇帝下达给臣属的文告分为四种:制书、策书、诏书、戒书所以清代王兆芳《文体通释》说:“诏者,告也,告以事也秦从王绾改令为诏汉帝命四书,三曰诏书” 秦汉以后,诏书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诏书根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即位诏、遗诏、哀诏等而根据下达诏书时的情势而言,又可分为密诏、口诏、血诏等 两汉时,诏书由尚书负责,魏晋以后,改中书负责。

诏书原用散文,魏晋时期改用骈体文,唐以后,骈散兼用历代文书通识(三)—告示篇 告示,是古代官府昭示民众的一种下行公文文种这种文体,自古有之,称为“诰” 、 “告” 、 “谕” 《尚书》有《汤诰》 ,这大概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告示吧但在当时,是用口头宣述的明清时期,官府为了将某些旨意和重要事件广泛而快速地告诉民众,使用“告示”文书张贴在本衙门所管辖的要道路旁,以昭示民众清代凡新官上任前,也在衙门前张贴用红纸书写的告示,称为“红示” “告示”的写作,要求“凡诸晓谕宜明白简切,勿以词华是炫,所谓妇人童竖可知之也 ”也就是说, “告示”要写得简洁、明白,用语朴实,能让人一目了然历代文书通识(四)—教令篇 “教”和“令” ,是古代帝王官吏下行公文文种的名称, “教令”则是二者的统称 “教” ,就是仿效和教化的意思,帝王发布文告,臣民们仿效去做汉代以后,官吏下达的文件也称“教” “令”就是命令早时只有帝王的命令、文告才能称“令” 商周时代则称为训、誓、诰、命,战国时代将训、誓、诰、命统称之为“令” 秦以后改“令”为“诏” , “令”则限于皇后和太子下达的文告汉代以后,诸侯王发布的命令称为“令” ,以后又将官府发布的命令,都称为“令” 。

教、令文体近似,一般篇幅较短,文字凝练、准确、坚定,给人以不容置疑之感历代文书通识(五)—表文篇 表文是起源于汉代的一种上行文种,用于臣僚向君主陈述政事,表达情感东汉以后, “表”的使用已不仅限于“陈情” 三国两晋把凡属于陈述性的上行文都称为“表” ,内容也更加广泛,包括论谏、劝请、陈乞、进献、推荐、庆贺、和讼理、弹劾等,故又有“表体多包”之说,可见“表”的应用在一定时期内是比较广泛的 唐宋以后, “表”的进言议事的作用逐步由其他文种替代,而仅用于陈谢(谢官、谢赐) 、庆贺、进献之类了 在明代,凡遇朝廷举行庆典,如寿旦、元旦、冬至等,内外臣僚都在照例进贺“表” , “笺” “表”用于皇帝和皇太后, “笺”用于皇后 “表”的格式,一般在开头称“臣某言” ,末尾称“臣某诚惶诚恐、顿首” 、 “死罪死罪” ,最后落“某官臣上”.但随着时代的变迁, “表”的程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到了清代, “表”已完全成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礼仪文书了,其程式由翰林院撰拟,经大学士奏定后颁行,一般为正副两份,正本不折,副本则像“本” 、 “章”那样折叠起来,外面用黄绢裹住,装进表匣,待庆贺之后再送内阁收存起来。

“表”的写作,刘勰说过:“表体多包,情伪屡迁,必雅义以扇其风,清文以驰其丽然恳恻者辞为心使,浮侈者情为文使,繁约得正,华实相胜,唇吻不滞,则中律矣 ”也就是说,表体因内容丰富,真情假意,变化很多,因此要用雅义扇杨美的风气,而文辞力求清丽若内心恳切,则能因情造文,做到辞为情使,反之,则是为文而造情如果繁简详略恰到好处,既有华彩又有内容,在嘴唇边念着也很通顺流畅,那就合乎“表”的规律了 “表”用于陈情议事,大多是言之有物,语言朴实,情理兼备的,尤其在三国以后,更是出现了不少文质兼具的名篇佳作,它们情真意切,既内容充实,又富于文采但是也不可否认历代“表”文也充斥着大量的虚夸阿谀之辞明太祖朱元璋颇为恼火,认为“颂美之辞过多,规戒之意未见”,提倡“文章平实,勿以虚辞为美” ,并将韩愈、柳宗元表文作范本,颁告天下,严禁“表笺疏奏”用四六骈体此后,又正式颂布“表笺”程式,统一这种文体,从此“表”的程式走向固定化历代文书通识(六)—封事篇 封事是产生于汉宣帝时的上行公文文种,亦称“封奏”或“封” 属于奏启类,机密性较强,类拟以后的“密呈”和“密函” 在古代,由于自然科学不发达,人们无法解释万事万物的变化。

星移斗转,阴阳盛衰都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和成了与政治风云密切结合的概念后汉时,专门设置了八能(即能够用 6 种乐器钟、鼓、磬、管、竽、琴奏出 8 种音律的人)在冬至日,要命令八能的士人奏乐乐罢,撞钟的在板上写“臣某言,今月若干日……冬至,黄钟之音调则臣道得,君道得则黄钟蕤宾之律应 ”同样,击鼓的写“鼓音调则臣道得,臣道得则太簇之律应 ”击馨的写“馨音调则民道得,民道得则林钟之律应 ”……写完后用黑色口袋装好,贴上双重封条呈给尚书,称为“封事” ,是密奏阴阳历律的当然, “封事”不止密奏阴阳,只要是属于不能泄漏的机密事项,均用“封事”上呈皇帝,而封建君主为加强其统治,也通过这种文书了解下情 汉代的章奏一般都不封口,只有奏陈秘密事项,才封口上呈 到了唐代, “封事”仍用于秘密进谏,杜甫诗中就有“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的句子 元明以后, “封事”逐渐消失历代文书通识(七)—札子篇 “札子”也称“札” ,又称“札子” ,是古代朝廷官府的一种简便公文始于宋代因为“札”与“箚”意义相通,所以“札”与“箚”没有意义上的区别宋代以后的札文,既可作上行文又可作下行文向朝廷上奏的上行文称“札子” ,而用作朝廷和官府发布命令的下行文“札”和“箚”称作“御札” “省札” “札子”等。

清代使用的“札”文最普遍上级官厅向下级官厅行文,凡委任事项,督催某事等都用“札” 历代文书通识(八)—奏疏篇 奏 的文种始于秦朝,追溯它的前身.据说源于周朝的 事书 ,战国的 上书 秦始皇出于尊君抑臣的需要,将 书 改为奏 .从此奏 就成为群臣上书君主的专用文书• 疏,始用于汉代 ,和 奏 一样,也是上书君主的专用文书所以明代徐师曾说: 按奏疏者,群臣论谏之总名也奏御之文,其名不一,故以奏疏括之也历代文书通识(九)—奏记篇 奏记,属上行公文类,用于上陈的简牍,包括笺、笺记等清代吴曾祺《文体刍言》:“奏记,奏进也或称奏记或称奏书,或称奏牍其实一也与上书相拟,同为进御之称,而臣下可以通用者也” 清王兆芳在《文体通释》中则说:“奏记,进事于王侯大臣而申言阙志,奏书之别支也主于言事进志,与奏疏相类” 这就是说佐僚对上司陈述意见,百姓向州郡上书,下属向上司都称奏记 《历代文书选读》收录的奏记有:《奏记立嗣》 、 《都亭奏记》 历代文书通识(十)—檄文篇 檄文,是古代一种军事类的文告, 《经典释文》中解释说:“檄,军书也 ”它是古代在从事征伐时的一种声讨性的文字,有的时候也用于征召和晓谕臣民。

早在虞舜时代,就已产生檄文的前身战国时期,檄成为正式公文文种 汉代以后,檄文成为一种正式的文体形式汉代檄文,书写要在木简上,长二尺,所以又称“二尺书” “檄”的写作,要叙事明白,说理雄辩,气势强盛,说话果断,忌隐晦曲折、和缓细巧声讨性质的“檄”还要宣传己方的英明,揭露敌方的罪行,分析敌我形势和人心的背向,算计彼此力量的强弱,以鼓舞士气檄文的风格,就是要张扬其辞,务在雄壮刚健,表现出压倒敌人的气势历代文书通识(十一)—盟文篇 盟文,亦称“盟约” 、 “盟契” 、 “盟书” 、 “载书”等,是古代社会集团、邦国之间订立同盟而写的一种文体西周之前,不见盟文,春秋战国以来,国际之间争霸争雄,人际之间尔虞我诈为了保持某种状态下的平衡稳定,常常须盟誓,因而也就常常应用盟文这种文体盟文写作要点,必须写明危难发生的因由,奖励忠孝,彼此存亡与共,同心协力;祈祷冥冥中的神灵,以此进行鉴察,指着九重天作为证人;激动奋发地来树立诚信,恳切深挚地安排词句今天我们仍然有“同盟条约”这种文件,但内容和形式要求,都不同于古代了历代文书通识(十二)—状文篇 状文,有行状、呈状之分,行状,是源于汉代的类似人物传记的文种。

所谓“行状” ,就是指一个人的德行状貌意思古代一些有名望的人死后,他的家属、门生、故旧,为替他向朝廷请求谥号,或请求“史馆” (国家设立的修史机构)为他立传,便将死者的名字、爵里、生平事迹、享年等写下来送呈上去为这一用途而写下的文字,即称为“行状” 这是“行状”的最初用途后来大量的“行状” ,则已不是出于这一用途,大半是请人替死者代撰墓志文以前,由死者家属或了解死者的人,事先起草的一篇有关死者的生平事迹的资料这样,行状文也就多起来了 从内容来说,行状文也就是传记文,但由于行状的用途不同,因而它与一般的传记文比较起来,往往有两个特点,一是它叙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比较详尽,篇幅较长;二是传记文可以有褒有贬,而行状文则有褒无贬其所以较详,这是因为它本有为写传、写墓志提供原始资料意思;所以有褒无贬,是因为它本是为旌扬死者而写写得好的行状文,实际也就是一篇优秀的人物传记,既有史学价值也有文学价值这种文章主要选择人物的几件最典型、最突出的事件进行具体细致的刻划,不仅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史料,而且把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使人如睹其人,如见其貌行状有一定的要求和格式,它除了要对死者世系、里籍、官阶、生平做全面的介绍外,在文末还要写上撰写送交的目的,如果不是为进呈朝廷而写,文未往往也写一下撰写原委。

另外,还有“逸事状” ,它不同于正式的行状,即并不全面地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而仅记死者的某些逸事轶闻,应属于行状的变体 呈状,一种上行文书,起源于汉代汉代的“状”主要是臣僚为皇帝察举官吏时列其罪状或才能,或者对某事进行评论、列其好坏时使用的文体魏晋以后,老百姓诉讼开始使用“状” ,从此,下级向上级陈述事实和老百姓向官府申诉均可使用这一文种这个时期的状类文书,有“诉状” 、 “牒状”等,隋唐时,臣僚向皇帝说明情况、反映问题,也使用“状” 宋代有“奏状” 、 “申状” 在明代又出现了“呈状” 历代文书通识(十三)—传记篇 我国传记体文章,大致可分三种,一种是史书上的人物传记,称为“史传” ;一种是史书之外,一般文人学者所撰写的散篇传记;一种是用传记体虚构的人物故事,实际是传记小说我国的史书,最早是记言体和编年体,而记传体史书,创自汉代司马迁的《史记》 至司马迁的《史记》产生以后,我国正式出现了以人物为描写中心的史传文 自从司马迁开创史传体,我国的历代正史,基本上都沿袭了这一体例,一部二十四史,史传文占有其最大的篇幅史书以外的传记文,可以溯到汉代刘向所写的《说苑》 《新序》和《列女传》等著作,其中多写一些人物故事,虽未必完整,但已是以人物为中心来写其生平事迹,是属于史传文以外的传记文了。

作家所写的人物传记逐渐多起来,并正式成为文章中的一体,是从唐代开始的唐代的古文运动推动了各体文章的发展,也为传记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古文运动的两位主将——韩愈、柳宗元,首先在这方面做出了贡献 韩、柳古文所写的人物传记,与《史记》以后历代“正史”中的所谓传记文有很大不同,首先他们把传记的写作对象除了文臣武将,高士名流之外。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