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447360 上传时间:2017-11-2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2.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效课堂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高效课堂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效课堂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效课堂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效课堂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基本的描述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二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从好、中、差的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具体做法是(1):了解差异,分层建组。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能力和测试,将学生分成A、 B、C 三个层次的小组。 ( 2):针对差异,分层要求。根据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合理地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 (3):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采用复式课教学模式,改革课堂结构,既有“面向全体”的“ 合”,而兼顾优、中、差生的“分”的方法,课堂提问让各层次的学生有均等机会,课内作业全班统一,课外作业分层设计、量力而行。辅导多形式、多层次,对学困生个别辅导。 (4):阶段考查,分层考核。依照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实行分类考核,以确保各层次的学生都达到预定的阶段目标。5):评价激励,指明方向。不同层次学

3、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学困生多采用表扬评价。在分层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建立起师生对教学的乐观主义态度和真诚的学习信心。同时要让学困生多动眼、动口、动手,培养其自觉、主动的学习能力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树立学生主体观,科学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和施加的思想影响,只有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练习和应用才能内化,变为自己的东西。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将所学的知识能够运用、更新

4、、改造,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学生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学生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教育教学的目的。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领会、去感悟, “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丢掉枷锁,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可以反驳老师教研专区全新登场的观点,可以质疑。发挥了学生的主观作用。使他们的智慧得到启迪,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能得到真正体现。(二)转变教师角色,让学生真正成

5、为学习的主人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利用学生求知的本能,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有意识地创造氛围,给学生学习的时间,以自学为主,通过读、圈、画、批、注等不同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教师对重难点适时、适当地点拨,引导学生探究解决每个问题。这样既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又能使学生从中领悟到有效的学习方法。(三)改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保持师生之间的和谐,在课堂上,我们应充分发扬民主,允许提出不同的见解。只有教师关心和信任学生,学生因而具有一种良好的心境而提高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教师与学生彼此心心相印,水乳交融,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有机地结合起来了,从而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四)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是教与学。学是主,教是为学。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 ”。教师教导学生不仅要知道“ 是什么” ,还要多问几个“ 为什么”。启发诱导,学生边听边想,使教师的讲引起学生的联想、回忆、判断、推理,讲要讲得发人深思,引人入胜,学生觉得余音未绝。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自觉主动学习,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