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科技文专题复习之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学生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443461 上传时间:2017-11-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4.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科技文专题复习之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学生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三语文科技文专题复习之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学生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三语文科技文专题复习之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学生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三语文科技文专题复习之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学生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三语文科技文专题复习之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学生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科技文专题复习之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学生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科技文专题复习之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学生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技文专题复习之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二)学习目标:1 理解什么叫重要句子。2 通过实例总结出一些有效的解题方法。3 拓展提升形成能力。学习重难点:上面的第二第三点。导学过程:一请你说说你对重要句子一概念的理解。二:请通过以下的实例找一找你认为是重要句子的句子,以及谈谈你对该句子的理解。实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题。 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点火即可燃烧,故称之为“气冰”或“固体瓦斯” 。它在自然界的分布十分广泛,海底以下 0 到 1500 米的大陆架和北极等地的永久冻土带都有可能存在,已探明的储量是传统化石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的

2、两倍。 “气冰”可视为被高度压缩的天然气资源,每立方米能分解释放出 160180 标准立方米的天然气。 专家认为,形成“气冰”至少要满足三个方面的条件。首先是温度,海底温度在 2至4时,适合“气冰”的形成,高于 20则分解。其次是压力,在 0时,只需要 30 个大气压就可以形成“气冰” 。如果在海底,海深每增加 10 米,压力就增大 1 个大气压。因此,海深 300 米就可达到 30 个大气压。海越深,压力越大, “气冰”就越稳定。第三是气源,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会产生甲烷,或者是天然气在地球深处产生并不断进入地壳。在此情况下,天然气可在介质的空隙中和水生成“气冰” ;甲烷分子被

3、若干个水分子形成的笼型结构接纳,生成笼型固体结晶水合物,分散在海底岩层的空隙中。在常温常压下,“气冰”则分解为甲烷和水。 埋藏于海底岩石中的“气冰” ,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它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善的开采方案。有专家认为,开采这种水合物会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因为“气冰”中存在两种温室气体甲烷和二氧化碳 。甲烷是绝大多数“气冰 中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一种反应快速、影响明显的温室气体。 “气冰”中甲烷的总量大致是大气中甲烷 数量的 3000 倍。作为短期温室气体,甲烷 l:b-氧化碳所产生的温室效应要大得多。有学者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是二氧化碳的 1020

4、 倍。如果开采时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造成的温室效应将比二氧化碳更加严重。而“气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甚至是自然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的大量释放。这种气体进入大气,无疑会使地球升温更快。 另外,陆缘海边的“气冰”开采起来十分困难,至今尚没有非常成熟的勘探和开发的技术,一旦发生井喷事故,就会造成海水汽化,发生海啸翻船。此外, “气冰”也可能是引起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气冰”经常作为沉积物的胶结物存在,它对沉积物的强度起着关键作用。 “气冰”的 形成和分解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诱发海底大陆架滑坡等地质灾害。由此可见,作为未来新能源的“气冰” ,也是一种危险的能源。严气冰”的开

5、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 ,需要小 心对待。 1下列对“气冰” “是一种危险的能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相比, “气冰”在开采和运输过程中,可能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 B “气冰”有利有弊,本身就像一柄“双刃剑” ,从目前的情况看, “气冰”的危害远大于功用。 C如果开发“气冰”资源发生井喷事故,无论对海洋生态还是对海上航行,都会构成极大的威胁。 D “气冰”在常温常压下会分解为 甲烷和水,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可能诱发海底地质灾害。三请完成以上的题目,然后谈谈你刚才解题的体会及思路。 (互相讨论合作)四归纳总结解题方法。来源:学科网五请运用解题方法完成

6、以下的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 题。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建筑“鸟巢”的设计 者赫尔佐格和德穆隆强调, “鸟巢”应该是一种和北京的景观相协调的建筑,不是一座可以放在其它国家和地方的体育馆。那么,这个建筑是怎样体现它和中国文化的关联的呢? 这座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有着单一造型的文物的特征。中国造型艺术有两类,一是平面的书画,二是有着空间造型的陶器、玉器、青铜器、石刻、木雕、建筑以及种类繁多的手工艺品。然而,将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技术统一在单一的造型中,是中国古代造型艺术最大的特征。所谓单一造型,即实体的造型决定了这一物体的美学价值。我们在众多的中国文物上可以找到许多无与伦比的典型。 来

7、源:Zxxk.Com虽然是单一造型,但是在单一中有着生动的运动,这些运动都围绕着一种单一基本的运动线,即由两种相反方向的运动构成一条曲线,那就是阴阳太极图中的中线。无论是古代青铜器和陶瓷造型,还是民间的剪纸和刺绣,我们都会在上面发现这条曲线,这条曲线已经贯穿中国艺术至少五千年的历史。 此外,这个巨大的容器在 “混沌”与“秩序”这种矛盾统一体上,也体现了与中国文化的关联,在严谨的秩序中存在着无限丰富且复杂的变化,这或许就是中国哲学思想的精髓。在中国 几千年的文化遗存中,无论是造型、美学,还是技术,都通过视觉形象让人获得精神上的升华。那么那些网络、镂空以及单一器物形态的完美性,正是在单纯与丰富之间

8、获得最佳状态的协调的。 “鸟巢”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商代彩陶文化中的“网形彩纹陶钵” ,几乎就是一个微缩体 育馆。彩陶外观上那些纹样应该说是古人文身习俗的转移,因此,设计者赫尔佐格和德穆隆的“鸟巢”建筑,是一种非常原始的造型观念,而表层处理意识也来自人类潜意识的深层。在距今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中的“舞蹈彩纹陶” ,是中国艺术史上重要的代表作。彩陶盆内壁绘有三组跳舞纹样,用于间隔和表现河水的水纹,都有加强身心运动的韵律。那件“网形彩纹陶钵”很像赫尔佐格和德穆隆设计的“鸟巢”建筑原型。而那镂空通透的外观又像江南园林中的“冰裂纹花窗” 。还有将偶然出现的冰裂纹固定为新美学的“

9、冰裂纹哥窑鼎” 、民间缠线艺术、手艺人手下的篓筐杰作、有着吉祥寓意的十二生肖等,都成为这座巨大建筑中的中国文化遗传基因。 中国文化单一的形态,以及和周围空间构成的纯粹关系,成为这座巨大体育馆建筑设计的最初的出发点。那些让我们感到粗犷的原始空间,是一种深刻的暗示,诱惑我们向原始的“零”空间回归。赫尔佐格和德穆隆的设计已经证明,那种最为混沌原始的造型,有着最大的包容量和丰富性,这种造型所带来的震撼力,已经超越我们现代的建筑传统。 来源:学,科,网(“鸟巢”与中国文化有修改) 1下列对“鸟巢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鸟巢”是一种和北京的景观相协调的建筑,有

10、着中国古代单一造型文物的特征。 B、 “鸟巢”建筑上有着中国传统文化(如彩陶文化、江南园林文化等)几千年的遗传基因。C、 “鸟巢”在“浑纯”与“秩序”这种矛盾统一体上,也体现了与中国文化的关联。 D、 “鸟巢”建筑是一种非常原始的造型观念,商代彩陶文化中的“网形彩纹陶钵” ,就是一个微缩体育馆。 来源:Z#xx#k.Com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 题。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一个观念:主 流的社会文化范式认为人类的文化造成这样的文化变迁环境危机、生态冲突等问题,这跟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有着密切关联;这种西方所主导的观念,不仅在西方社会发展,而且慢慢传染到全世界。这种观点至少有三个特点:强调竞

11、争与征服;漠视和谐,不仅漠视与自然的和谐,还漠视与其他社会、其他文化的和谐;无限制地利用物质,认为资源永远我限,这是最大的错误。工业革命只是这些观念比较特别的发展,而这些观念是来自最早期的西方文化理念 两河流域下游的苏末文化。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教授说:“中国与西方两大文明从肇基已基本为不同的原则所支配。”所谓不同的原则,就是不同的基本文化理念,即连续性的宇宙观和断裂性的宇宙观。他还说:“中国文明社会是产生,不是生产技术革命的结果,也不是商业贸易的起飞,而是逐渐通过政治程序所造成的财富极度集中的结果。 ”他认为,中国文化从新石器时代进入金属时代的过程中,就表现了一种特别的文化理念,英才叫做“延续

12、”或“连续” ;以苏末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老祖,从新石器时入金属石器时代开始,其基本的文化理念则是一种“断裂”的理念。最明显的“连续”表现在生产工具上,从夏朝转入商朝开始利用青铜器的时候。商朝的青铜器都是用来作为礼器、酒器和兵器,如“鼎” 、 “爵 ”和“弋”等等;而商朝所用的农器是延续了新石器时代所用的石头、木头、蚌器和骨头。但苏末不同,它的青铜器最早是用来种植小麦,用青铜刀来收割 成熟的麦穗。从新石器进入青铜器时代是一种突破,也是一种跟前面关系的断裂。西方学者常常笑话说,你们中国人好笨,有青铜器却不用来生产。我们当然知道用青铜器来生产更有效,生产更多,但多不一定好。从那个时代开始我们就希

13、望跟自然和谐,互相尊重;不愿意用很有效的东西来破坏自然;我们认为自己跟宇宙是一体的、连续的,这一点从 那时候开始就是我们整个宇宙观念的基本原则。我们的人际关系也是如此。从夏朝到商朝,一直到后来的封建时代,我们都是以氏族、宗教的团体的延伸。但是苏末一开始就放弃了氏族、宗教的团体,而以地缘的团体来代替。因此,在人际关系上,我们延续了宗教关系,而苏末断裂了,代之以地缘关系。其他,如文字应用、城乡关系、财富累积等差别都是如此。 (选自新华文摘2005 年第二期)1对“多不一定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明社会的产生,不是技术革命的结果 ,因此“多”不利于社会文明产生。B中国文明社会的产生,不是商业贸易的起飞,当时社会还没有这样的商业贸易需要,因此没有“多”的必要。C “多”造成社会财富的极度集中,不符合中国文明社会产生的要求。D “多”会破坏自然的和谐与平衡,这种不尊重自然的做法会影响人类的永续发展。学后反思:来源:学科网 ZXXK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