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404992 上传时间:2017-11-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4.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4届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4届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4届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4届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届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12 页深圳外国语学校 2014届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一、1.【C】【解析】A项 qing/qing,mng/mng,chn ; B项 p/b, zh, mn/wn ;C项 wi/wi, qun/jun,m/m ; D项 jn/jun, jng , l/l。2【A】【解析】A“毁家纾难 ”此处不符合语境,被理解成遭遇家破人亡的巨大灾难;“毁家纾难”指贡献出全部家产,缓解国家危难。B“休戚相关”指彼此间的喜忧、祸福互相关联、利害一致。此处符合语境。C“始终不渝”,自始至终,一直不变。渝:改变。D“空中楼阁”比喻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或凭空虚构的事物。B、C、D 三项符合语境。3【B】

2、【解析】A 项语序不当。 “使用频率最高的”应该移到“广州市民”之后;C 项不合逻辑。 “不再”应改为“再次”。 D 项“走循环经济”搭配不当,在“循环经济”之后加宾语“之路”。多层定语语序不当(修改下列语句)汉语中顺序是:多层定语的排列应依照以下原则(从离中心词最远的算起):a、 表示领属或时间,处所的名词、代词或短语,表示“谁的” ;b、 指示代词,数量短语,表示“多少” ;c、 动词,动词性短语 表示“怎么样” ;d、 形容词,形容词短词 表示“什么样” ;e、 表示性质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表示“什么” ) 。例 1:(这个) (盛产哈密瓜的) (地处第 2 页 共 12 页塔里木盆地

3、边缘的)小镇,还以其富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闻名。例 2:(教学用的) (那一台) (去年刚从国外进口的) (中文系的) (数码) (录音)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突然出现了故障。分析:多层定语从远到近的顺序一般是:1 表领属关系(谁的)2 表示时间、处所(什么时候、什么地方)3 表指代或数量 (多少)4 表动词性词语、主谓短语 (怎样的)5 表形容词性短语 (什么样的)6 表性质、类别或范围 (什么)(中心语)例 1 中多层定语语序不当,表示性质特点的定语应当放在处所定语之后。因此,本句应改为“这个地处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盛产哈密瓜的小镇” 。例 2 中多层定语语序不当,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应放在前面、表性质

4、的定语映靠近中心语。因此,本句应改为“中文系的第 3 页 共 12 页那一台去年刚从国外进口的教学用数码录音设备” 。 (其中“教学用的”作定语直接修饰中心语时,后面的结构助词“的”可以省略)4【D】【解析】注意表时间的词语,注意句子之间的呼应关系。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

5、成为固定的节日。二、5【B】“次”:驻扎第 4 页 共 12 页6【D】连词,表转折关系;(A 介词,凭借连词,表顺承关系;B 介词,跟连词,和; C 介词,替表被动。)7 【A】文句翻译:而贼兵拼死守卫,蒙古军惧怕,即奔驰而回,石普阻止不住,于是被贼兵所蹂躏践踏,大多坠落水中。8【B】丞相只是同意了石普请战的要求,并没有给予步兵三万。9(1) 石普身先士卒追赶他们,放火焚烧城关大门,贼兵恐惧,想要弃城逃跑。(采分点:“先” , “蹑” , “走” ,大意,各 1 分)该死的贼奴,我就是石都事,说什么头目!(采分点:“即” , “何云” ,大意,各 1 分)(2) 答案举例:(1)高邮负重湖之

6、险,地皆沮洳,骑兵卒莫能前;(2)下令衔枚趋宝应,其营中更鼓如平时;(3) 树帜城上,贼大惊溃(4)将抵高邮城,分兵三队 【译文】:石普字元周,徐州人。至正五年考中进士,任命为国史院编修官,改经正监经历。淮 东、西盗贼兴起,朝廷正当用兵之 际,石普以有用兵的 谋略著称,同佥枢密院事董钥曾推荐他,适逢丞相脱脱讨伐徐州,就让 石普随从出发。徐州平定后 记录战 功,石普升任兵部主事,不久又升为枢密院都事,随从枢密院官 镇守淮安。这时高士诚占据高邮,石普拜 见丞相,面 陈破贼的计策,并说:“高邮凭借着太湖的险要,都是低洼的水塘,骑兵不能靠前,给我步兵三万,保证能够攻取它。高邮一平定,那么濠州、泗州就容

7、易攻破了,我请求作先 锋, 为天下倡导忠义。 ”丞相 认为他很勇敢,命令他临时负责山东义兵万户府事务,招募义 兵万人出征。而汝中柏正当 权 ,暗中阻挠,减少他一半军队。一开始命令石普遇事斟酌情况自行决定,等到出发了,又令他听从淮南行省节制。石普行军到达范水寨,天 还未黑,石普命令 军中具办食物,夜漏三刻,下令士兵口含小木棍急行军去宝应,营地中仍和平常一 样打更鼓。到达宝 应县 后,随即登城,在城上 树起旗帜来,贼兵大惊溃退,石普于是安抚城中百姓。由此诸将嫉妒石普的功劳。石普从水陆两路进兵,乘胜攻下十几个寨子,斩杀贼兵数百人。快要抵达高邮城时,分兵三队:一队奔赴城东,准备水战;一队作为奇兵,防备

8、 后方;一队由石普自己率领 ,攻打北 门。石普遭遇贼兵跟贼兵相战,贼兵抵挡不住,逃入城中。石普身先士卒追赶他们,放火焚烧城关大门, 贼兵恐惧,想要弃城逃跑。可是援军看着他 们交战,按兵不 动,又忌石普成功,总兵派遣蒙古骑兵一千人,冲到石普军前面,想抢到先进 城的功劳。而 贼兵拼死守卫,蒙古军惧怕,即奔驰而回,石普阻止不住,于是被贼兵所蹂躏践踏,大多坠落水中。石普军队军阵大乱,贼兵乘机 进攻。石普招集残兵,血战很久,他拿着剑大声呼叫道:“大丈夫应当为国而死,有不前进的, 斩!”奋力搏斗,一直冲入贼兵阵地,跟随的只有三十人。到太阳偏西,援兵断绝,受伤落马,又步行交战几个回合,贼兵到的更多了,贼寇指

9、着他说:“这一定是头目,不可 让他跑掉,要活捉他。 ”石普叱骂道:“ 该死的贼奴,我就是石都事, 说什么头目!”左肋被贼枪刺中,还握着自己的枪,将 贼兵砍死。贼众一齐用枪刺石普,石普和跟从的人都奋力而战,全部战死。10.(1)表现了对一位战功赫赫的老将军的赞美。对他老来受朝廷冷遇一事的第 5 页 共 12 页强烈不满。对即将分手的老友的关爱。(3 分,每点 1分)(2)尾联中“茫茫”既点出送别地点,又描写了江水的浩渺,更表现了送别时茫然若失的感觉。(2 分)最后一句除了点明送别时间,渲染气氛,更直接抒发了对老友的暮年生活前景难卜的担忧之情。(2 分)(4 分,每点 2分)送李丞归汉阳别业刘长卿

10、(1)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 分)(2) 作品注释李中丞:生平不详。中丞:官职名,御史中丞的简称,唐时为宰相以下的要职。流落:漂泊失所。征南将:指李中丞。师:军队。旧业:在家乡的产业。明时:对当时朝代的美称。第 6 页 共 12 页三边:指汉代幽、并、凉三州,其地皆在边疆。此处泛指边疆。轻生:不畏死亡。江汉:指汉阳,汉水注入长江之处。日暮:天晚,语意双关,暗指朝廷不公。何之:何往,何处去。 2作品译文流落征南将,曾驱百万师。这位漂泊流离的征南老将,当年曾经指挥过十万雄师。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后来他罢职回乡没有产业,到老年他还留恋贤明之时。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少壮时独立

11、功勋三边平静,为国轻生只有随身佩剑知。茫茫江 汉上,日暮欲何之。在茫茫的汉江上飘来荡去,日到黄昏你还想要去哪里? 3编辑本段作品鉴赏送李中丞之襄州,又题作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大致为安史之乱平息不久的诗作。诗人为主人公被斥退罢归的不幸遭遇所感,抒发惋惜不满与感慨之情。第 7 页 共 12 页起句以浩叹发出,“征南将”点明归者以前身份,就是这位南征北战的将军,如今却被朝廷罢斥遣归,投老江头,萧条南归,恓惶而去。“流落”二字融注情感,突发领起,总冒全首,含裹通体,撞心触眼,是为一篇主意所在,一起手即与别者连缀纽结,开出下文若大天地。此句从眼前事写起,次句叙其人先前军职显要,重兵在握。“驱” 意为统率

12、,下得有力。“ 十万师”而能驱遣自如,表现其叱咤风云的才干,足见其人的不凡。不过这些都成为过去,一个“曾”字,深深地荡入雄壮的岁月,饱含唏嘘惋叹。首联今昔对比,叙其身世处境,感慨难以名状。颔联写友人困顿坎坷,仍眷恋朝廷。“罢归”“ 老去”指出将军“流落” 之因,“归无旧业”说明题目的“ 襄州”,仅家徒四壁而已。也暗示其人一心戎马,为国征战不解营生。在 “古木苍苍离乱后,几家同住一孤城” (新息道中作)的时代,老去投归,景况可想。两句上二下三,前后转折,意义上中间含个“而” 字在,顿挫而沉郁,有杜诗风神。所谓 “明时”,实则为作者对时局的微词。戎马一生、屡树战功的将军,却被罢斥,足见朝廷之“不明

13、” 。两句为对文,作互文看更有慨触。次句语由直寻,羌无故实,但“ 老去” 犹“恋”,则使人不能不想起廉颇老矣还希重用的史实,而同情这位被迫退职的军人。颈联两句又荡回过去,承“曾驱 ”来,追忆将军昔日独镇“三边”(泛指边防),敌寇生畏,关塞晏然,有功于国。次句为“ 一剑知轻生” 的倒句。“一剑知” ,意谓奔勇沙场,忠心可鉴,此外,出生入死,效命疆场,也只有随身伙伴佩剑知道。有感于时局不明,焉得逢人而语,这是感慨系之的话。两句字斟句酌,句凝字稳。谓语“ 静”“ 知”殿在句后,以示其人的功业与赤心。独静三边,为国轻生,以示“罢归” ,尚非其时。以上六句都可视为挥手别后所思,尾联“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

14、之” 结到眼前,以实景束住,念及其故居旧业无存,因此有“欲何之” 的忧问。既罢归而无所可去,伤其恓惶流落,老而不遇。这末尾回首一问,既关合“罢归” 句,又与起手 “流落”语意连成一片。日暮苍苍,汉水茫茫,老将白发,归去何方。沉沉暮色吞去了一片孤帆,茫茫汉江也似乎吞没了诗人关照的疑问,“欲何之”的关注之情,也使人思绪波荡,触动读者深切的寻思和悬念。11、 (1)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2)江天一色无纤尘 江畔何人初见月(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术业有专攻(4)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三、 12 【信息整合 】 (5 分)( A没有群体的利益就不可能有个体的利益,过于绝对,原文无此意。B文

15、中用 “砖瓦们要求从房屋退回泥土”的类比,是为了说明没有了道德的约束,人类很容易退回动物的利己本能。原文“这一切其实不值得大惊小怪”的前面,写道“如果利己成为唯一兴奋点,如果利益最大化 无所限制”,作者在这里用假设推论来抨击利己主义的极端膨胀,用利益去衡量一切,就会让大家陷入道德泥沼,而不真的是没有特别坚实的理由来支持否定性结论。项表述见原文第四段第五段。项表述见原文第五段。 )5 分。答对一项给 2分,两项给 5分,多选不给分。13【合理推断】(3 分)(A只有克服了利己性,社会才可能避免出现一次次的价值迷茫,太绝对化。过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理性主义的弊端,理性主义不能解决冲突。“只要就”是

16、充分条件,“我们不受世俗“有用”“无用”标准的束缚,重视对大真理的追求”不是“中国出现大师的”充分条件,所以推断不合理。)第 8 页 共 12 页14【内容分析】(4 分)一个呆子太少的时代,指的是在当今社会,不擅逐利(1 分)探求真理最高端而又最基础的某些前沿(1 分)的人太少了。一个术盛而道衰的时代,指的是在当今社会,追求“有用”(“有利”)小真理的常人很多(1 分),追求“无用”(“无利”)大真理的高士太少。(1 分)4分。答对一点 2分。意思对即可。15【观点把握】(4 分)道德的意义,尽力阻止人类退回动物的利己本能,形成一种精神自净装置,一种社会凝结机能,以图保护整体的利益。(文中第二段) 道德具有约束的力量,让人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