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2011—2012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404928 上传时间:2017-11-2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2.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淀区2011—2012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海淀区2011—2012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海淀区2011—2012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海淀区2011—2012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海淀区2011—2012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淀区2011—2012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淀区2011—2012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淀区 20112012 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一、基础知识及运用。(20 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寥廓陨身不恤毗邻(b)畏葸不前(x)B杜馔锱铢必较拮据(j)模棱两可(lng)C阑珊哀声叹气混沌(hn)一蹴而就(c)D寒暄浪遏飞舟讥诮(qio)茕茕孑立(qing)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影片唐山大地震展现了一个“23 秒的灾难却用 32 年来平复”的故事,谱写了一首令人回肠荡气的大爱之歌。B闻知家乡遭逢洪灾,在外打工的李强心急如焚地往家赶。当他与安全转移的妻儿萍水相逢时,竟激动得说不出话来。C边城碧溪岨的白塔坍倒了,唯一的亲人

2、爷爷也已过世,渡口只剩下翠翠形影相吊,她还在等待那个曾在月下唱歌的年青人。D北京首届世界武搏运动会云集了全球顶尖的武术搏击高手。我们这些志愿者能躬逢其盛,感到无比骄傲。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北京林木面积最大、覆盖率最高的地区,当地百姓种植的经济效益较高的果树,每年都获得了可观的收入。B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巴尔扎克,他最大的特点是善于在我们每个人都经历的很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作品所需要的故事。C今年 7 月 16 日,大连油管爆炸造成大量原油直接流向大海,其主要原因是油罐区缺少事故池的设计而导致。D随着神舟载人飞船、嫦娥探月卫星等航天器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大规模利用太空的时代即将到来。

3、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三国演义水浒是文人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它们都采用长篇章回小说的形式,塑造了个性鲜明的非凡人物或英雄形象。B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合称“初唐四杰”,他的骈文词彩华美,对仗精工;其诗音律谐美,气象浑厚,开初唐新风。C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等元杂剧作品是中国古代戏曲的高峰,曹禺的雷雨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艺术走向成熟。D西班牙作家富尔格姆和俄国作家契诃夫分别塑造了堂吉诃德和别里科夫这两个滑稽可笑又发人深省的经典形象,借以讽刺现实社会。5在下面语段中的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或句子,语意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浓浓的秋,斜斜的雨,秋雨中

4、的草原是一幅忧郁的画,一首感伤的诗。雨浓一阵的白,淡一阵的白,草静静地 秋雨的浸淫,叶子 ;花瓣窸窣落下来,带着怅然的无可奈何的叹息。被雨淋湿的草原, 凄清。A承受 带着缠绵的凄迷和湿漉漉的忧伤,微微下垂 苍茫B消受 带着缠绵的忧伤和湿漉漉的凄迷,微微下垂 苍凉C承受 微微下垂,带着缠绵的忧伤和湿漉漉的凄迷 苍凉D消受 微微下垂,带着缠绵的凄迷和湿漉漉的忧伤 苍茫6在下列各句中的横线处填写诗文原句。(10 分)风之积也不厚,_。(庄周逍遥游)吾尝终日而思矣,_。(荀况劝学)但以刘_,气息奄奄,人命危浅,_。(李密陈情表)_,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潦水尽而寒潭清,_。(王勃滕王阁序)

5、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_,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寄蜉蝣于天地,_。(苏轼赤壁赋)携来百侣曾游。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二、阅读与欣赏。(40 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 7-8 题。(11 分)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 轼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注释】这首词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平山堂:欧阳修于仁宗庆历年间所建。兰

6、台公子:战国时期楚国的宋玉,曾任兰台令。他在风赋中有“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之语。天籁:自然界的声响,如风声等。7这首词用语清隽、雄奇,多以一字传神,请从“没”“舞”二字中任选一字加以分析。(4 分)答:_8这首词的结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寄寓了作者的思想情怀,请你谈谈自己对这一诗句的理解和感悟。(不少于 150 字)(7 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 9-12 题。(13 分)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韩厥告赵朔趣亡。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韩厥许诺,称病不出。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

7、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绔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奈何?”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

8、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居十五年,景公问韩厥,厥知赵孤在,具以实告。赵孤名曰武。于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遂反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及赵武冠,为成人,程婴乃辞诸大夫,谓赵武曰:“昔下宫之难,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后。今赵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下报赵宣孟与公

9、孙杵臼。”赵武啼泣顿首固请,曰:“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程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遂自杀。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节选自史记赵世家)【注释】屠岸贾(g):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与大臣赵盾不和。后文的“宣孟”是赵盾的谥号。赵朔:赵盾之子。9根据文章内容,推断出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 分)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赵氏先君遇子厚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即:_ 若:_ 遇:_ 谬:_10将下面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译:

10、_11文章尾段“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一句中,“彼”所指代的人是_(2 分)12对程婴之死,历来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他是“舍生取义”,有人则不以为然。对程婴之死你有何看法?请你说说你的理由。150 字左右。(150 字左右。(5 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 13-15 题。(16 分)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谢 冕从根本上说,诗歌的欣赏活动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像活动。想像不仅对于诗人的创作是一种必要,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可以认为,诗人通过想像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像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但是,也不可对诗的欣赏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奢望,以为

11、读诗可以“创造一切”。诗不可能把什么都告诉我们,特别是由于它不可能详尽地叙事,诗的特点在抒情。读诗并试图达到正确欣赏,主要不在于通过诗了解更多的事物,而是为了感动。读者总是希望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希望这种欣赏的结果,不单了解诗人的感情,还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有过的情感经历。这就是诗的欣赏上的再创造。为了克服欣赏上的困难,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要把浓缩了的东西“泡”开,这是诗歌欣赏中必经的一段“工序”。一般说来,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开了直说。由于不直说,因而增加了欣赏的困难。诗

12、人总是不直接向读者进行灌输,他们只是含蓄地点拨你,然后给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像的自由。言在此而意在彼,不是说明着什么,而是隐喻着什么。欣赏诗歌,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丰富的含义,而且要努力去寻求它的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它的意思并不限于字面所传达的,它有着更为深远的含意。采菊东篱,心境悠然与南山相合,情寄东篱之外。这在中国旧诗词的欣赏中是极为普遍的现象。诗歌欣赏可以认为是读者在诗人所启示的范围内重新创造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最大的特点就是读者往往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诗的客观世界中去。人们读李后主的词“问君能有几多

13、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能够领会作者对于繁华失落的哀伤。他们对这首词的感受一般也被限定在追怀往昔的范围之内,添加进去若干属于自己的东西,使得“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不再成为亡国之君的哀怨,而变成了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怅惘、失落的情怀的寄托。由于诗歌形象的基本规律是以一代十,以少胜多,它极精约,极概括,因而留给欣赏者的联想空间就极宽阔。因为以极简约表现极丰富,读诗难免有时要“猜”。这在别的文体可能说明意义的含混,而在诗,离开了猜想的空间却可能意味着贫乏。当然,猜想不是因费解引起,而是由于诗本身有太多的郁积,需要欣赏者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来加以补充和阐发。这里所谓的“猜”,其实就是欣赏过程中对诗和诗

14、人的综合性思考。我们读诗时会感觉到,诗的语言是断断续续的,跳动性很大,欣赏时需要对这种不连贯进行“加工”-即把不连贯的地方加以填补。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写诗时旅居巴蜀,这是寄怀妻子的诗篇。这首短诗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很大。前一个“巴山夜雨”是此时此地的,后一个“巴山夜雨”,跳到了想像中的未来,夫妻团聚后的彼时彼地。那时节,西窗闪着烛光,他们一起回想如今这个令人情思绵绵的雨夜。当诗中跳跃的奥妙被我们所理解时,当跳跃之间的关联为我们所连缀时,我们因创造性的艺术欣赏所获得的愉悦是难以形容的。(有删改)13作者在第段中以“泡”字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根据文中与“泡”字相关的内容加以解说。(4 分)答:_14诗歌欣赏活动为什么以想像活动为主要方式?请根据全文内容概括作答。(6 分)答:_15作者认为诗的语言“跳动性很大”,要创造性地欣赏。请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参照第段的例证,说明作者的观点。(6 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