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起承转合”章法在高中近体诗学习中的意义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404471 上传时间:2017-11-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说“起承转合”章法在高中近体诗学习中的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说“起承转合”章法在高中近体诗学习中的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说“起承转合”章法在高中近体诗学习中的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说“起承转合”章法在高中近体诗学习中的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说“起承转合”章法在高中近体诗学习中的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说“起承转合”章法在高中近体诗学习中的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说“起承转合”章法在高中近体诗学习中的意义(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说“起承转合”章法在高中近体诗学习中的意义泸县二中 郑 韬一“起承转合”是一种经典的诗文写作结构章法的技巧。了解这种章法技巧,有利于我们写诗作文,也有利于我们对诗文结构内容的理解。古典诗歌中的近体诗,特别讲求格律章法,所以,要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近体诗、鉴赏近体诗,不可不讲“起承转合”。绝句四句、律诗四联,往往与“起承转合”依次一一对应,虽有例外,也不多见。所谓“起承转合”,一般认为是这样的:起:破题开启全篇,往往有统领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起句往往以写景为主,也有写情或议论的。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直接以“空山”“晚来秋”点题总起,概写秋天傍晚时

2、山中雨后之景,同时也奠定全诗闲适清幽的基调。承:紧承起句,是对起句的延续、深化、补充或具体阐释。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承接首联,继续写傍晚山中雨后之景,也是对首联进行延续和具体补充。“明月”扣住首联“晚”字,“清泉石上流”则是“新雨后”的结果。转:结构和内容的转换,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情及景、由事及理、由理及事等等思路上的转换,当然同时也是内容上的转换,要求开拓新意。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前两联写景,此联则转向写人物活动,与前两联形成一静一动的相互映衬,让山林不再死寂,为诗歌增添了一份生气和活力。诗境要开阔,意蕴要深厚,转句就

3、必须合理、恰当。特别是在绝句中,一首诗的优劣,往往与转得好不好直接相关。比如传说唐伯虎写的这首诗:“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举头红日白云低,四海五湖皆一望。”前两句极其平淡无味,然而第三句一转,写登高远眺之景,诗歌顿时境界开阔,诗味十足。合:合句是全诗的结尾,往往具有收束全篇,点出主旨的作用。在律诗中,合句一般是前三联诗意的最后合成,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大意是“任凭那些春天的花草凋谢枯萎,我这隐居山中的人自可留居”。潜台词是:此时的山中虽然不像春天那样芳草鲜美百花娇艳,却有着春天没有的独特秋景,正是这些动人的秋景让我留恋留居。一

4、二联写景,第三联写人:都是写秋天傍晚时山中的场景。正是看着这样的景象,诗人才生发出留恋山中不愿离去的想法: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和向往。这就表现出了作者的情感,点明了诗歌的主旨。在绝句中,结句是承接第三句,又或隐或露地照应前边一二句。合句即第四句“结”,往往是诗的最精彩处,是作者画龙点睛之笔。结句一好,全诗尽活,顿然生辉。结句应如撞钟,馀音袅袅。结句讲求“语绝而意不绝”,言有尽而意无穷。在内容上,转和合往往是一承而下,紧紧相连。比如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后两句即为转合,以议论结尾,点明“悯农”主旨。二懂得起承转合的章法,学生在学习高中课本中的近体诗则轻松得多

5、,甚至一些疑惑或争议也会迎刃而解。李商隐锦瑟一诗,自古以来便称难懂。金代诗人元好问就感叹说:“望帝春心托杜鹃, 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 独恨无人作郑笺。”连古今不少名家也难解的诗,要让高中生来解读,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不可探究主题,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运用起承转合的章法来大概解构一下这首“朦胧诗”。先看全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 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 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首联以锦瑟起兴开篇,以“思华年”统领全诗;颔联承接首联,追忆锦瑟华年;颈联虽也是“追思”,但根据章法分析,此联为“转”,那么必与颔联的追忆有所不同,按周

6、汝昌所言,“笔 到 此 间 , 大 抵 前 面 文 情 已 然 达 到 小 小 一 顿 之 处 , 似 结 非 结 , 含 意 待 申 。在 此 下 面 , 点 笔 落 墨 , 好 像 重 新 再 起 似 的 。 ”“颈 联 两 句 所 表 现 的 , 是 阴 阳 冷 暖 、美 玉 明 珠 , 境 界 虽 殊 , 而 怅 恨 则 一 。 诗 人 对 于 这 一 高 洁 的 感 情 , 是 爱 慕 的 、 执 着 的 , 然而 又 是 不 敢 亵 渎 、 哀 思 叹 惋 的 。 ”(唐诗鉴赏辞典 )尾联则是结束全诗,又照应开头,点明主题:“此情”即前面三联所思所感,遥应首联“锦瑟华年”;“追忆”

7、明点首联中的“思”字;“惘然”归结全诗情感。正确运用起承转合章法进行分析,有利于准确理解诗意。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选了陆游的书愤一诗,但是课文中有一个注释存在争议。在该课本 34 页对“气如山”一句注释为:“积愤如山之重。诗人目睹北方大片山河被金人占领,而南宋王朝不图恢复,故有此语。气,悲愤。”这个注释显然是把“中原北望气如山”一句从全诗中割裂出来解读,以为中原被占,所以望着这被占却难以克复的中原就会悲愤如山。若从起承转合的章法来看,这个“气”恰恰不是什么悲愤,而是豪壮之气。首联说“早岁那知”恰是一种激愤,扣住题目。但是,我们若把首联重新组合,就知道起句并不是全都在说激愤或悲愤:早岁北望中

8、原,气如山,哪知世事艰!这是在说:二十岁时便抱有“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陆游观大散关图有感)壮志的诗人,北望失地,克复中原的壮志豪情如山,现在想来,那时年轻莽撞哪里又懂得世事的艰难了!诗人愤的是“世事艰”,愤的是“少不更事”。少时不懂世事之艰,方与后文的省悟形成强烈对比。颔联要承接首联,对之进行延续、深化、补充或具体阐释,那么,“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极具气势的描写,难道是具体说明“世事艰”?当然不是,而是补充说明“气如山”的!作为南宋时少有的两次抗金胜利,“瓜洲渡”“大散关”之战,自然是极其令人扬眉吐气豪情激荡的。所以,颔联追忆诗人年轻时亲历亲闻的两次激壮战事,正是具体说

9、明了首联的“气如山”。三高考之中,常常有涉及章法的诗歌鉴赏题。学生若懂得诗歌的章法,解题就容易得多。以下试以高考题为例来说说懂得起承转合章法对于鉴赏诗歌的重要意义。1、2005 年天津卷诗歌鉴赏题:湖州歌(其六) 汪元量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问: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这道题抓住首句的“望”字设问,恰是考首句作为起句的作用。若知道近体诗中起句一般具有统领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那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就简单了:“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2、2006 年四川卷诗歌鉴赏题:夜 归 周 密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

10、,竹窗斜漏 补衣灯。问: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夜归”为题目,题目如何统摄全篇,还是得从起承转合的章法上来分析。参考答案:本诗写景扣住“夜” 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 冷磷 ”、“萤”、“ 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 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 杂心情,意味深 长。3、2007 年海南宁夏卷诗歌鉴赏题:小斋即事 刘一止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

11、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问: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 分)这个问题,显然考颔联对首联的“承”的作用。参考答案是: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 “未用”句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那能”句是承“ 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4、2008 年浙江卷诗歌鉴赏题:日暮倚杖水边(金)王寂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 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 别时。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 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

12、慢 迟。问: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4 分)此题也是就起句而设问。首联以水边所见所感起句,统摄全诗。明白起句的这个作用和意义,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也就轻松了: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以“羁绪”领起全篇。5、2009 年四川卷诗歌鉴赏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问: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 对此作简要分析。(6 分)要对全诗就某一点而分析,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处下手。其实,只要我们熟知章法,就可以依从起承转合来分析。显然,这首

13、诗前两句写诗人出篱门所见之景,后两句转而以叙抒情。有了这个思路,再结合诗句进行具体阐述,答案就出来了: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包含 热爱 之情,并 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第三句“泪尽 ”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 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作为一种章法技巧,“起承转合”在古诗文特别是近体诗中被广泛运用。它体现的是作者行文的结构思路,展现的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掌握了起承转合四部分之间的内在关系,就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结构和情感、主旨,这就有利我们对近体诗的鉴赏乃至创作。四川省泸县二中语文组 郑韬邮编:646106邮箱:电话:13540972190QQ:1576078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