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盱眙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403949 上传时间:2017-11-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34.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盱眙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江苏省盱眙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江苏省盱眙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江苏省盱眙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江苏省盱眙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盱眙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盱眙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古琴的文化内涵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 “和雅” 、 “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 “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受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

2、、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琴者,禁也。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林黛玉这时讲

3、到:“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 ”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林黛玉的确不愧是一介才情女子,她深谙琴道,才识过人。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两大支柱。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应当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 “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 ”古琴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

4、德责任。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道家最理想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 、 “至乐无乐”的境界。从某种程度上看,道家是反对音乐的。究其实质,他们主要是反对艺术形而下的层面。强调艺术形而上的境界部分。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籁” 、 “地籁”与“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思想,如白居易、陶渊明、欧阳修、苏轼等。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

5、一张琴,既无弦也无徽。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后来李白有诗写道:“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 ”从中我们不难悟出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1.下列关于“古琴”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2A.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和雅” 、 “清淡”是琴乐追求的审美情趣, “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B.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C.伯牙面对蓬莱仙境,心弦被触动,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明白成连先生要他体会的正是这种天人交融、人琴合一的意境

6、。D.古琴作为“圣人之器”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林黛玉关于弹琴的言论恰恰是对这一点最好的论述。2.下列对“古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而“和雅”的琴乐正是这一审美情趣的体现。B.庄子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陶渊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简、李白等人。C.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 “清淡”的琴乐与道家的追求正好合拍。D.儒家主张人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

7、。古琴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所以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B.文章首先阐明了琴乐的审美情趣和深远意境,论述了古琴的内在韵味以及演奏时应有的规范,深入地阐述了古琴对儒家和道家的巨大影响。C.儒家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的哲学主张,使弹琴者在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唐代薛易简在琴诀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观点。D.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是古琴文化的内涵“清淡”的原因,作者引用有关诗文,增强了说服力。二、古诗文阅读(35 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8、题。(共 19 分,选择题每小题 3 分,翻译 8 分)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仕隋为虎贲郎将。文帝命覆陇西牧簿,得隐马二万匹,帝怒,收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史千五百人,将悉殊死。通曰:“人命至重,死不复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进顿首曰:“臣愿身就戮,以延众死。 ”帝寤,曰:“朕不明,乃至是。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 ”遂皆以减论。擢左武卫将军。莅官劲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炀帝即位,遣持诏召汉王杨谅。先是,文帝与谅约,若玺书召,验视敕字加点,又与玉麟符合,则就道。及是,书无验,谅觉变,诘通,通占对无屈,竟得归长安。大业中,与宇文述共破杨玄

9、感,以功迁左骁卫大将军。秦、陇盗起,授关内讨捕大使。安定人刘迦论反,众十余万据雕阴。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初不与战,军中意其怯。通阳言旋师,而潜入上郡。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通候3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斩迦论并首级万余,筑京观于上郡南山,虏老弱数万口。后隋政益乱,盗贼多,士无斗志,诸将多覆。通每向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高祖起,代王遣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通势蹙,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每自摩其颈曰:“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其训勉士卒必流涕,故力虽穷,而人尚为之感奋。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俄闻京师平,家尽没,乃留桑

10、显和保潼关,率兵将如洛。刘文静遣窦琮、段志玄精骑追及于稠桑,通结阵拒之。琮纵其子寿往谕使降,通大呼曰:“昔与汝父子,今则仇也!”命左右射之,显和呼其众曰:“京师陷,诸君皆家关西,何为复东?”众皆舍兵。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 ”遂被禽,送长安。帝劳曰:“何相见晚邪?”泣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 ”帝曰:“忠臣也!”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为秦王行军元帅长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 旌:表彰B.通占对无屈,竟得归长安 竟:最终C.通兵关中兵击之,次安定 次:依次D.通候

11、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 简:选拔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屈突通“善战”和“忠诚”的一组是(3 分) ( )A.与宇文述共破杨率 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B.通发关中兵击之 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C.通侯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 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D.通每句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 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屈突通祖籍昌黎徒何,后迁居长安,曾出仕隋朝为官。屈突通十分爱惜士人,曾冒死劝议谏隋文帝,反对因牲畜财产而滥杀士人,深得文帝常识。B.屈突通遇事从容,机智灵活。隋炀帝时,他奉诏前去召见汉王杨谅,在杨谅觉得事情有变,心生

12、狐疑时,屈突通沉着应对,最终圆满完成任务。C.屈突通骁勇善战,深谙兵法,曾与他人一起击败杨玄感,用奇计平定刘迦论的叛军,即使在军无斗志的情况下,仍然能大获全胜,一生从无败绩。D.屈突通崇尚气节,忠心耿耿,先后侍奉过隋代二帝,即使在隋朝政事混乱时也从无叛心,后兵败被俘,虽未殉节而死,但其忠心依然为唐高祖所称道。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6 分)译文:(2) 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4 分)译文: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共 8 分)官舍竹 王禹偁4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13、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明年纵便量移 去,犹得今冬雪里看!注:此诗为作者受小人毁谤,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是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僻的地方。8. 第三联中的 “拂” “侵”两字用得很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4 分)9. 这 首 诗 中 的 “官 舍 竹 ”具 有 什 么 品 格 ? 诗 人 借 咏 竹 子 表 现 了 怎 样 的 情 怀 ? (4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8 分)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_ _,_ _。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2)_ _,_ 。天生我材

14、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洒)(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杜牧阿房宫赋)(4)_,_,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1)(14)题。丰子恺究竟为今天画了什么胡晓明上海图书馆邀请我来讲“丰子恺为我们今天画了什么” 。这个话题很好。作为一位画家,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风景,都饱含着他看世界的一种眼光,饱含着他对生活的一种理解,饱含着他对人生的一些非常真挚的感动。看到丰子恺的画,觉得心一下子就被融化了。画面那么简单,那么写意,但是有浓浓的意思。你看,天渐渐黑下来了,那痴痴地等着主人回家的小狗,都伏在门边睡着了。在另一幅画中

15、,丰子恺画了一个在沸腾的汤水里面挣扎的黄鳝,肚子成一个弓形,高高地拱起,黄鳝宁可让它的头烧焦,尾烧烂,但是它要保护肚子,为什么呢?那是因为肚子里面还有一个小生命呀!在丰子恺的画中,能看到动物身上伟大的善良,对弱小生命的爱护,能看到一个个丰盈灵妙的世界,每一棵小草,每一根杨柳枝,都是那样的有生命、有感觉、有情义,这是古代的一种哲学“万物有情” ,现在很多5人都抛弃了这种观念。丰子恺为我们究竟画了什么?我的回答是他画出了人心、人性、人道、人情,画出了文明的基本价值。画出来这些东西,就很了不起。中国的文明是一个非常有力量的文明。丰子恺的画背后有一只柔软、轻盈、美妙的手,像小孩子稚嫩的小手,传送富于人心、富于人道的生命气息。中国的文明靠什么传承?就靠一代一代的中国人,像丰子恺这样的中国人,只要他们还在,中国文明就不会死。有人说,丰子恺的东西很软弱,是不能去和日本人抵抗的东西。其实从长久的观点看,中国文明的特点是和平、善良、纯真,这样一种文化具有长久的生命,其意义不亚于拿起机关枪去和日本人对抗,它同样是一种抵抗,是文明对野蛮的抵抗。像丰子恺这样的艺术家在今天已经成为遥远的绝响。他并不是完全为了艺术,或者说是笔墨,或者是某种色彩,他不是追求一种风格,一种形式,更不是追求一种话语权,或者是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