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文通中学2011-2012年暑假九年级试卷三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403915 上传时间:2017-11-2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8.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文通中学2011-2012年暑假九年级试卷三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文通中学2011-2012年暑假九年级试卷三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文通中学2011-2012年暑假九年级试卷三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文通中学2011-2012年暑假九年级试卷三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文通中学2011-2012年暑假九年级试卷三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文通中学2011-2012年暑假九年级试卷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文通中学2011-2012年暑假九年级试卷三(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文通中学 2011-2012 学年度暑假九年级语文综合测试卷(三)注意事项:1本卷共 10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2答题时,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题号后的横线上。写在本试卷上或超出答题卡规定区域的答案无效。3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22 分)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按要求回答问题。(4 分)洪泽湖,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远远望去,烟波浩淼,无 边无垠;近观岸边,百花盛开,姹紫嫣红。泛舟湖上,湖面波光粼粼,水草摇曳多姿, 鱼儿竟相嬉戏。此 时此刻,一种惬意在心头潜滋暗长;此情此景,让 人目不遐接,心 驰神往。(1)

2、给文中加点字注音。垠 潜 (2)找出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加以改正。改为 改为 2.下面这段文字中三处划线句,其中两句有语病,请先找出来,然后逐一进行修改。(可以调整语序,可以添加、删除或更换词语等,但不得改变原句要表达的意思) (4 分)1 月 18 日下午,光明中学绿茵场上人头攒动, 热闹非凡。初一、初二级部师生齐聚运动场举行冬季趣味比赛。 这次活动意在增强学生参与体育 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进一步推动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此举还缓解了学生期末复 习的压力,真正达到 劳逸结合。 整个运动场地一片沸腾,孩子 们的欢呼声不绝于耳 。第 句,修改意见: 第 句,修改意见: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

3、面的问题。(6 分)【材料一】 各种媒体上经常可见“绯闻”一词, 许多人甚至一些著名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都把“绯 ”读为“fi”,其 实“绯” 的正确读音是“fi”【材料二】有人对某中学高二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 果如下:全班共 45 人,其中 39 人认为“绯闻 ”的“ 绯”读“fi”, 6 人认为读“fi”;前者还认为“ 绯”是多音字,在 “绯闻”中读“fi”,在“绯红” 中则应读“fi”【材料三】调查结果还显示,学生 对“ 绯闻”的认知来自平时收看收听电视、网络及广播的娱乐节目,而“ 绯红”一词则是通过正式的课堂学习获得的。【材料四】在一些新闻报道中, “绯闻”一词常被误写成“诽闻”

4、。如:“编造同事诽闻被判罚 3000 元。” (【注】“诽”读“fi”,意思是 说别人的坏话。)(1)从第二则材料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3 分)答: (2)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绯”字读错的原因有几条?(3 分)答: 4诗、文名句填空。(题为必答题;题为选答题,从中任选一题作答,若答一题以上,只批阅最前一题。)(8 分)必答题: ,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夜阑卧听风吹雨, 。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烈士暮年, 。 (曹操龟虽寿) 纷纷暮雪下辕门,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选答题: 白居易池鹤中表现出

5、诗人对仕宦生活厌倦和无奈的句子是 , 。刘禹锡陋室铭中从反面虚写陋室主人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 。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移情于物,是新生命的赞歌的句子是 , 。二(68 分)(一)阅读下文,完成 58 题(15 分)大国的随想单之蔷从人 类历史看,要成为大国者,空 间上要有独特之处,一般而言,要有地理屏障的保护,比如中国,东面有浩瀚无比的太平洋作为屏障,西面有喜马拉稚山脉和青藏高原的保护,因此中国的文化能够一直绵延下来。 还有,大国 应该出现在大 陆的边缘地带,因为这样可可以避免四面受敌,赢得发展的 时间,比如中国、俄罗斯、美国等。在大陆的中间地带,很难出现大国,这些地方只能是大国 轮番表演的舞台,

6、是大国的通道。像英国的 经历,更说明边缘地带是大国的摇篮。当来自东 方的武力横扫欧亚大陆时,英国这个岛国可以躲过劫难,而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就没有这样 的幸运了。国家是用 边 界围起来的政治实体,是国家政 权行使权力的区域,但这只是国家的形式,并不是国家的本质,真正的国家是指 边界之内的国民已经 形成了一种“凝聚力”,即“国家意识”,也就是大家都在内心深 处认为我是“某国人”。我们中华民族早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 ”和“ 国家认同 ”,形成了稳固的“ 国家意识”,所以后来我们虽然有过多次被征服、被占领的历史,但最后的结果总是征服者被同化。相反,一些帝国成也倏忽,败也倏忽,其原因就是扩

7、张和征服的速度太快, 远远大于“ 国家认同”形成的速度。大国除了 这 些文化的因素外,还有军事和经济科技的实 力,而后者决定前者。一个国家是否是大国,最关健的因素是经济的实力。 有经济实力的国家,才能从经济总量中拿出更大的部分用于军事,以取得军 事的优势。但如何成 为 大国,从历史看,有一条 规律,就是凡与大国直接对抗的,很难成为大国,反而采取跟随战略的,则可能 获得成功。前 苏联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都曾经采取与大国对抗的策略,这被证明很不成功,后来邓小平所说的“不抗旗,不当头”的战略,实际上就是跟随战略,反而获得了成功。跟随很重要的一个含 义就是学 习,学习的重要性不亚于发明,比如日本就很少

8、有重大的科技发明,但由于善于学 习应用,日本目前的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假使中国称为大国了,那么中国的行为与以往西方大国的所 为会有什么不同吗?答案是肯定的。这在 对大国的理解中可 见端倪。美国学者保 罗肯尼迪认为:大国就是能保卫自己,能对付任何国家的国家。有意味的是,中国学者关于大国的标准,都 强调大国的道 义责任。北京大学张详龙教授特别强调大国的文化感召力;学者盛洪也反对实力崇拜,强调中国作为大国崛起,将 结束战国帝国战国这种国际关系模式,出 现一种后帝国 时代, 为万世开太平。这一切都基于中国人有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孔子的大同世界、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都预

9、示着中国文化的非强权的发展趋向。也许西方的大国概念再加上中国文化中的“理想国”的内涵,才是未来大国应有的姿态。(有删改)5文中阐述的成为大国的必备因素有哪些?(4 分)答: 6第自然段中画线句“一个国家是否是大国,最关健的因素是经济的实力。”请你根据文本,结合现实分析其原因?(4 分)答: 7第自然段中的画线句“邓小平所说的“不抗旗,不当头”的战略”和“比如日本就很少有重大的科技发明”都属于举例子,试问列举这些例子有何作用?(3 分)答: 8文中画线句“假使中国称为大国了”,假如这个假设在未来成为了现实,那么请联系文 本,说说那时的中国是怎样的姿态呢?(4 分)答: (二)阅读下文,完成 91

10、2 题(15 分)我的长生果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这个比喻,我觉得特别亲切。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在记忆的心扉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的欢快音符的乐章。 我最早的读物是孩子们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那是一种比火柴盒略大的硬纸片,正面印画,背面印字,是每盒香烟中的附赠物。遇到大人让小孩买烟,这美差往往被男孩抢了去,我们女孩只落了个眼羡的份儿。集得多了,就开始比赛用手刮“香烟人”,看谁刮得远。这时,我就卖力地呐喊助威,为的是最后能在赢家手里饱览那一大叠画片。这些印着“水浒”“三国”故事的小画片,是我最

11、早见到的连环画。开始我看得津津有味,天长日久,就感到不过瘾了。后来,我看到几本真正的连环画。一位爱好美术的小学教师,他有几套连环画,我看得如醉如痴:七色花引得我浮想不翩,血泪仇又叫我泪落如珠。后来,哥哥的朋友们送了我几册小书:刘得兰小传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古丽雅的道路只要手中一有书,我就忘了吃忘了睡。渐渐地,连环画一类的小书已不能使我满足了,我又发现了一块“绿洲”小镇的文化站有几百册图书!我每天一放下书包就奔向那儿。几个月的功夫,这个小图书馆所有的文艺书籍,我差不多都借阅了。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吸引我的首先是故事,是各种人物的命运遭遇,他们的悲欢离合常常使我牵肠挂肚。莎士

12、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像我这样对阅读如饥似渴的少年,它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的作文便常常居全班之冠。阅读也大大扩展了我的想象力。在家对着一面花纹驳杂的石墙,我会呆上半天,构思种种神话传说;路上遇到一个残疾人,我会黯然神伤,编织他的悲惨身世。记得有一次,作文的题目是秋天来了。教师读了一段范文之后,当大多数同学千篇一律地开始写“秋天来了,树叶黄了,一片一片地飘到了地上”时,我心里忽然掠过了不安分的一念:大家都这样写多没意思!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秋天,用自己的感受去写秋天。我把秋天比作一个穿着金色衣裙的仙女,她那轻飘的衣袖拂去了太阳的焦热,将明亮和清爽撒给大地;她用宽大的衣衫挡着风寒,却捧起沉甸甸的果实奉献人间。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秋天,使农民的笑容格外灿烂。于是,我的作文得到了个“甲优”,教师在文中又圈又点,将它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这小小的光荣,使我悟得一点道理: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这些领悟自然是课外读物的馈赠。 后来,我又不满足于只看一般的故事书了,学校图书馆那丰富的图书又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那些古今中外的大部头小说使我如醉如痴,我把所有课余时间都花在借阅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