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济川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12月月考九年级语文试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403895 上传时间:2017-11-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29.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泰州市济川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12月月考九年级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江苏省泰州市济川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12月月考九年级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江苏省泰州市济川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12月月考九年级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江苏省泰州市济川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12月月考九年级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江苏省泰州市济川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12月月考九年级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泰州市济川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12月月考九年级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泰州市济川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12月月考九年级语文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育星教育网 http:/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1 / 9九年级语文试题人人教育 大厂校区(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请注意: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纸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一、积累和运用(30 分)1.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书写工整、美观)(4 分)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毕飞宇在回首成长道路时感 ki( )地说,生活中人们或质朴或滑j( )的表现,吸取的传统文化的精 su( ),积 zn( )的生动的生活画面,都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2. 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2 分)A这种奇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

2、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美丽?B这时我的耳边传来一句撕心裂肺的的嘶喊:“ 别走!妈妈。 ”C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 年的山桃、杏花、苹果等的花期比 1960 年迟了五六天。D神曲江南 style风靡全球,其热度已波及旅游业。3.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 分)A. 中学时代有了学识,将来,你才会披荆斩棘,所向披靡,进而达到登峰造极的巅峰程度。B. 抱住传统文化“ 食古不化”,不是我们应取的态度,更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走的道路。C. 当莫言获得 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来,举国振奋,莫言举世瞩目于全世界。D 格列佛游记共有四卷,即使浮光掠影,也得半

3、天才能看完。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 分,- 每题 1 分,题 4 分)根之茂者其实遂, 。 , 其实难副。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 。浮光跃金, 。鸟在古代诗人笔下是常见的意象,如晏殊浣溪沙 “ , ”的诗句,用燕子的去来,来表达春秋的更迭,年华的消逝;关雎开头则以“ 育星教育网 http:/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2 / 9, ”水鸟的和鸣来起兴,引出男子追求女子的咏叹。5. 名著阅读。(分)这位君王喜欢和我谈话,问我一些关于欧洲的风俗、宗教、法律、政府和学术的情形,我就尽我所知向他详细地说明,我向他讲述了英国近百年来发生的大事,但他

4、听完却说:“这些大事只不过是一大堆阴谋、反叛、暗杀、屠戮、革命和流放”,并指责说:“你的同胞中大多数人都属于自然界中爬行地面的可憎的小毒虫中最有害的一类。 ”(1) 上面这段文字选自名著格列佛游记中主人公在 (国)的一段经历,作者是 。(分)(2) 选段中“他”主张以什么来治理自己的国家?因此拒绝了格列佛向他提出的什么建议?(2分)(3) 用虚构幻想的离奇情节来讽刺社会现实是本部名著较为完美的艺术形式。请列举主人公在飞岛国游历的一个故事情节,并分析作者设计这个情节的用意。(2 分)6. 专题与综合实践活动(8 分 )某校九年级(8)班在专题“气象物候”学习过程中开展了以下活动:活动一:知识积累

5、(2 分)写出两则看云识天气的农谚。 活动二:科学探究(2 分)探究唐代诗人罗隐的竹下残雪所包含的物候现象,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墙下浓阴对此君,小山尖险玉为群。夜来解冻风虽急,不向寒城减一分。活动三:友情关怀(4 分)时值深秋,天气转凉,人们都穿上了厚厚的衣服,可小明只要“风度”,不要温度,宁可冒着患感冒的危险,也不愿意多穿衣服。作为小明的同学,你想这样对他说:二、阅读理解(60 分)(一) 阅读杜甫的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回答问题。(6 分)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育星教育网 http:/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3 / 9杜甫去郭轩楹 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 ,幽

6、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 ,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 ,此地两三家 。注此诗作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期。轩:长廊。楹:柱子。赊:远。7(1) 结合全诗,说出首联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2 分)(2) 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2 分)(3)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2 分)(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1 题。(14 分)曹公 南征表 ,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 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 ”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 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

7、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节选自三国志 先主传)【注释】曹公:指曹操。表:指刘表,任荆州牧。刘表死后,其次子刘琮继任荆州牧。先主:指刘备。曹操南征时,刘备退军投奔刘表,刘表以上宾礼待之。辎(z)重:军用器械、粮草、营帐、服装等的统称。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 分)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曹公南征表( ) 诸葛亮说先主攻琮 ( )比到当阳( ) 被甲者少( )14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 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例句:何以拒之A. 卷石底以出 B. 必

8、以分人C. 扶苏以数谏故 D. 以君之力9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 分)琮 左 右 及 荆 州 人 多 归 先 主育星教育网 http:/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4 / 9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译文: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曹刿论战译文: 11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2 分)(三) 阅读秸秆综合利用前景广阔一文,完成 1214 题。(10 分) 每年夏收和秋冬之际,总有大量的小麦、水稻等秸秆在田间焚烧,产生了大量浓重的烟雾,不仅成为农村环境保护的瓶颈问题,甚至成为殃及城市

9、环境的罪魁祸首。据有关统计,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每年可生成 7 亿多吨秸秆,成为“用处不大”但必须处理掉的“废弃物”。在此情况下,完全由农民来处理,就出现了大量焚烧的现象。对此,大家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怎么办?其实,依笔者看,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开发利用及其利用率。从国外情况看,特别是在发达国家,通过科技进步与创新,为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开发利用找到了多种用途,除传统的将秸秆粉碎还田作有机肥料外,还走出了秸秆饲料、秸秆汽化、秸秆发电、秸秆乙醇等新路子,大大提高了秸秆的利用值和利用率,值得我们借鉴。从国内看,目前情况仍然不能令人乐观。秸秆还田要影响作物生长,秸秆焚烧污染大气环境,综合开发

10、利用又面临着技术不成熟、投资比较大、效果比较差的窘境。现在是农民急于焚烧,而政府急于封堵,二者就打起了游击战。实际上,秸秆综合开发的前景非常好。有学者算过一笔账:如果我们能将秸秆在农村就地变为国家急需的工业原料,实现产业化,吸纳农村劳动力,将给农民带来可观的收入(0.5 吨秸秆/亩,增收 150 元/亩)。可以设想:如果能转化我国每年 7 亿多吨秸秆的 50%,将是一个巨大的新兴产业。在实践中,我国也有不少地方积极探索,创造性地采用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办法。如利用秸秆造纸;或者利用秸秆生产无甲醛系列秸板,广泛用作高档家具、高档包装、高档建筑材料以及高档音箱等基材,既能增加农民收入,还能出口增加外

11、汇收入,使秸秆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鼓励农民扩大养殖规模,使秸秆成为牛羊的粗饲料;可喜的是,一些地方已经利用秸秆汽化原理和技术,在农村推行秸秆沼气工程,这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但是,由于秸秆利用的具体工艺还不完善,政策和资金投入不足,市场运作力度还很不够,秸秆加工设备以及相关加工设施有限,秸秆使用技术比较低下,秸秆综合利用的效率和效益有待提高,所以出现了当前的两难困境。 以上情况表明,秸秆焚烧与秸秆多少没有关系,而与秸秆综合利用率低下有直接关系,因此必须解决秸秆综合利用的问题。但如何提高,却不是农民自身可以解决的,必须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与办法。12. 说说第段中“瓶颈” 和“ 罪魁祸首 ”的含义。

12、(4 分)育星教育网 http:/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5 / 913. 简要说说第段中划线句子的作用。(2 分)14. 结合上文及链接材料,你认为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有哪些“多管齐下的措施与办法”,列举出两种。(4 分)【链接材料】(泰州新闻网)随着我市水稻陆续开镰收割,为确保秸秆禁烧、禁抛两个 100%目标的实现,市委、市政府要求从 10 月 15 日开始,全市共成立 5 支秸秆“双禁”队伍,他们整天蹲守在田头地间,对秋季秸秆双禁实行全天候督查巡查,收到市民的一致好评。(四) 阅读眼界与读书一文,完成 1517 题。(10 分)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眼

13、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和归宿。 【A 处】冯友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者陷入无聊的泥潭。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 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 【B 处】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还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樊篱。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之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华尔特司各特的诗篇 ”;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也许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