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高林生张敬义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402584 上传时间:2017-11-2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91.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合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高林生张敬义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整合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高林生张敬义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整合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高林生张敬义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整合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高林生张敬义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整合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高林生张敬义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整合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高林生张敬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合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高林生张敬义(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整合教学目标 提高课堂效率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辑部 高林生课堂教学效率问题,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早在 1978 年,吕叔湘先生就曾经大声疾呼:“十年的时间,2700 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30 多年过去了,我们的语文教学虽然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依然没能彻底解决。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很多,但非常重要的一条成因是教学目标的分治。什么是目标?就是我们想要达到的境界或目的;什么又是要求呢?即是为了实现目标而提出并希望做到的具体事项或愿望。目标和要求显然对于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引领性和规定性。应该说,随着语文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课标 )的颁布和

2、试行,语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比过去清晰、明确了许多,尤其是课标在阶段目标中分别对“识字与写字” 、 “阅读” 、 “写作”(第一学段为 “写话” ,第二三学段为“习作”) 、 “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的目标和要求,明确而又具体。另外, 课标还提出了有关“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就拿阅读教学来说吧, 课标不但对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总目标,而且对不同学段提出了若干条分项要求。就每个学段的要求而言, 课标不但提出了涉及读书,理解,积累,拓展四个方面能力的要求,而且针对每一项能力分列了若干非常具体的条文。还应该注意的是:同一内容的要求,虽然分散在不同

3、的学段,其表述形式和难易程度也不相同,可一旦将各年段的要求联系起来,那便是一个纵横联系、有主有次、循序渐进的目标体系。你就拿理解能力的要求来说吧,每个学段的要求,可以分成三个方面:第一是对词句的理解;第二是对篇章的理解;第三是对不同体裁文章的理解。而对这三项中每一项, 课标又分别在不同学段提出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断变化、拓展、提升的要求。比如对词句的理解。低年级的要求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中年级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而高年级的要求则是“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

4、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由此可见, 课标对理解的要求是一个分层次、分项目、纵横联系紧密,逐渐提升的目标和要求体系。横向看,读书、理解、积累、拓展能力各有侧重,但彼此联系、相辅相成。纵向讲,读书、理解、积累、拓展的每一项都是一个逐渐加深和提升的链条。下面,就让我们以第一学段有关理解的目标和要求为例,具体说说如何把握与操作的问题。针对这一学段的阅读教学, 课标一共提出了七项要求: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

5、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5、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2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 50 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 万字。在这七条中,涉及理解能力的是四条(即 3、4、5、6 条) ,但最重要、最基础的目标和要求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之所以说它是“最

6、重要、最基础的目标和要求” ,首先是语文学科自身存在的价值所决定的。关于什么是“语文”的说法有很多,但是,构成“语文”的要素是语言文字,这恐怕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明确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大文学家高尔基则更为形象地阐述了这一观点。他说:“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 ”因此,语文学习不通过这个中介,不透过这件“衣裳”词句,人们就没有办法触摸包裹在“衣裳”里面的事实和思想的。这大概就是课标为什么在每个学段都提出了理解词句的不同要求,并形成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系统的道理之所在;其次是词句自身的价值所决定的。大家知道,任何一篇文章都是由若干个相对独立而且能够表情达意的词

7、句构成的。可以说,词句是构成所有文章的“砖瓦” ,没有对词句的理解和把握,就没有对篇章,乃至整部作品的理解。因此, “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必然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尤其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最重要、最基础的目标和要求。再来看“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本身。什么是“了解”?课文中哪些词句需要学生有所了解?我们说,只有把这些问题都想清楚了,并寻找出合理的解释和解释办法,教材的解读和课堂教学才有可能做到目的明确,才有可能有的放矢,把力气用在刀刃上。先说“了解” 。所谓“了解”也就是“知道”而且“清楚” 。一是要把有关的词句“读得进” ,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在自己的“心理词典”上添加这个条目;二是要把有

8、关词句的所指和意思搞清楚、弄明白。再来看课文中哪些词句需要理解的文体。还是举个实际的例子吧,比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家一课: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就这篇课文而言,一般说来,需要了解意思的词语主要有以下三类。第一类是“新词” ,如“祖国”一词;第二类是关乎课文中心的词语,如“家” ;第三类是拥有引申意思的词语,如“花朵” 。为什么要选择以上三类词语呢?这是根据“学情”而定的。所谓学情,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否能够涵盖的情况。对哪些学生早已经熟知或者是经过他们的努力可以自己弄明白问题,我们就不用再做低效或无

9、效的重复说解了。这也就是说,教学不能总是拿着“昨天的那张旧船票,去登上昨天那条破船。 ”其次是要看这些词句在课文这一特定的语境下是不是拥有了“新意” 。这里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字面上早已认识,但是在课文中获得了“新意”的词句。比如, “家”这个词,它一方面是这一课的“中心” ,另一方面是这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已经扩大了,不再单指学生们原来意义上的那个“小家” ;再一种是原来的意思已经引申,拥有“新”含义的词语。比如“花朵”在这里已较它的本义发生了“新”的变化。至于课文的其它词语,大多数一年级小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能够大体明白它们的所指和意思的,并不需要做过多的说解。至于需要了解的句子,

10、课文的前四句,结构相同,意思相仿,只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略加点拨,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是不难做到的。关键和难点是课文的最后一句:“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这是需要我们予以密切关注的关键处,而要弄明白这句话意思的重要前提,那就是搞清楚“祖国”和“花朵”的所指与关系。话到这里,我们不妨对以上所说做3一个总结。第一、强化目标意识,落实课标的规定和要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前提。什么是课堂教学效率?即是在单位时间内(40 分钟内) ,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进程中,教学付出与“达标”效果的比。如果此说不谬的话,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解决的是方向(即目标)的问题。我们知道, 课标是多位

11、知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借鉴了古今中外有关语文教学的经验,并较为广泛吸纳了多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凝聚了集体的智慧,经教育部批准、颁布的法规性文件,它代表了国家在语文教学领域的意志,它必然对整个的语文教育和教学工作具有明显的导向和规范功能。配套教材的编写、评价标准的制定,乃至我们的教学设想和行为都要为落实课标设定的目标和要求开展、进行。因此,无论是解读教材也好,还是课堂教学也罢。首先考虑的就应是课标规定的目标和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解读教材就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和要求寻找范例的,而课堂教学则是在规定的时间之内,通过这些范例,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及学生的语文实践,去实现课标的规定和要求的过程。树立并强化目标意

12、识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漠视或偏离目标都会对课堂教学效率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我们都曾读过“南辕北辙”的故事,尤其是面对课标规定、教材要求和评价标准分治现象较为普遍存在的现状,我们要大声疾呼:尽管你有宝马良车,尽管你有充沛的储备,尽管你有娴熟的驾车技术,但方向不明,目标不清,甚至是南其辕北其辙,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第二、整合目标和要求,突出教学重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我们说,语文学科一方面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但它同时又具有很强的“个性” 。正如课标所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

13、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 怎样才能实现以上所说的两个“统一”呢?一是要整合,二是要突出重点。所谓整合,就是寻找相邻、相关,甚至相距很远的目标之间交叉、渗透、溶合点,从而形成浓缩的综合目标。就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而言,它包括了外显目标和内隐目标。请注意,这里所说的外显和内隐,并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类别,而是涉及以上所说的两个“统一”目标的两个侧面。那么,小学阶段外显的基础目标又包括了哪些内容呢?1识:认识 3000 个左右的常用字,其中 2500 个左右的字会写;2写:写字规范、整洁,有一定速度;3读:拥有基本的读书和理解能力,六年的阅读总量在 200 万字以上;4

14、背:能背诵 200 篇左右的优秀诗文;5说:能在交际活动中用普通话明白、有礼貌地表达自己要说的话;6作:能在 40 分钟之内写出 400 字左右,具体明确、文从字顺、表达真情实感的文章。至于内隐目标,即是指实现上述外显目标中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显然,外显目标当是内隐目标的物质载体(吕叔湘先生当年所说的“不过关” ,恐怕主要是指这些目标和要求没有达到) ,而内隐目标则是在实现外显目标过程中需要获得的精神成果。换句话说,小学阶段课堂教学的效率,就是指在课堂上实现上述目标的效率。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们在解读教材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是要从外显目标的落实抓起,让全体小学生都能过好“语言文字关”

15、,并在其“过关”的同时,经历过程、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端正态度、提高兴趣和养成习惯如果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问题的话,过好“语言文字关”当是小学语文最为基本的属性和最为显著的特点,也是衡量小学语文教学效率高低的重要标准。 再说突出重点的问题。我们所说的突出重点,在很大程度上是突出主要矛盾的策略问4题。正如上文所说,尽管不同学段,不同内容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是多方面的,是相当复杂的系统,但其中必然有起主导作用的目标和要求,这些目标和要求就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上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比如读的能力,低年级的目标和要求共有三条:一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是“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16、。 ”三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中年级的目标和要求也是三条:一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是“初步学会默读。 ”三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 高年级的目标和要求共四条:一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是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 300字。 ”三是“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四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通过以上的分析、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尽管条目很多,要求各异,但最主要的目标和要求可集中为以下三点:一是看,二是读,三是体悟。朗读和默读原本就是一家,无非是出声与不出声,思考比重之分。朗读和诵读一脉相承,最大的区别是对象、方式、功能的差异;默读、略读、浏览的不同,是速度和精细程度的变化。古人说:“万变不离其宗” 。读的样式虽然很多,要求也不尽相同,但基础和根本仍然离不开看、读、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