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鉴赏表达技巧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398166 上传时间:2017-11-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2.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专题鉴赏表达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诗歌鉴赏专题鉴赏表达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诗歌鉴赏专题鉴赏表达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诗歌鉴赏专题鉴赏表达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诗歌鉴赏专题鉴赏表达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专题鉴赏表达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专题鉴赏表达技巧(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厦门外国语学校诗歌鉴赏专题(五)鉴赏表达技巧一、表达技巧简介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难以穷尽。概括起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在现代作品中,基本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在古代诗歌中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换个角度,有实写、虚写之说。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是直接抒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

2、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也是直接抒情;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也算是直接抒情。而姜夔扬州慢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却是间接抒情,它同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都是借景抒情。抒情方式。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

3、尽,春风吹又生” ,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寓情于景(或物) ,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此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比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 ,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则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另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 、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等等,都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以上两种抒情方式均属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 ,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

4、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再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枪然而泣下。 ”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2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兴手法,如孔雀东南飞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象征手法,如李白行路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有对比、烘托、反衬、托物言志、拟人化等等,不一而足。(1)比兴。 “比”是比喻。南宋

5、的朱熹说是“以彼物比此物也” ,即是用一事物比方另一事物。 “兴”是寄托。朱熹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即托事于物,把作家的思想、情感融合在对事物的描写中,或在描写中引发作家的联想和感慨。比兴手法可以使描述更加生动感人。比如张九龄的感兴(其七)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诗中作者以丹橘自比,用丹橘的耐寒、甘美,来比喻自己有不媚俗的节操,但这比又是兴,因为它起领了下文。(2)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表现手法

6、就是象征。比如,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人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白云,古人常用来象征隐士,诗中李白用来象征刘十六的自由不羁、超凡脱俗、洁白无瑕的品格,独具匠心。需要指出的是,象征与比喻有相似之处。但象征属于艺术创造手法,它与构思相关,而比喻则属于语言加工的范畴。对于有些比较2复杂而又有深刻意义的事情,一时又不易讲清楚,或者有些意思不便明说,这时诗人常常便借用象征的表现手法。(3)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像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种加浓形象的手法,就是渲染。

7、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比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酷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诗的前三句,诗人尽情渲染:自己新酿造出的米酒,微呈黄绿色,面上还有些悬浮物,细如蚁;那酒正放在红泥抹的小火炉上温着,火炉是新的,红的色泽;这时天快黑了,看来要下雪了。经过这一番的渲染,最后一句的发问“能饮一杯无?” (我想饮酒取暖,你能陪我喝一杯吗?)也就水到渠成,得到了突出。(4)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

8、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烘托就是对事物的侧面描写。它的艺术效果,可以与渲染媲美。清代方熏的山静居画论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石翁(沈周)风雨归舟图,笔法荒率,作迎风堤柳数条,远沙一抹,孤舟蓑笠,宛在中流。或指曰:雨在何处?仆日:雨在画处,又在无画处 。 ”所谓“雨在无画处” ,意思是说,画面上并没有直接画雨,然而通过那数枝飘拂的柳丝,一抹淡淡的岸影,一袭蓑笠,却又能使人得到满天风雨的强烈实感。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烘托” 。烘托,可以是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 、 “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

9、鸣山更幽” 、 “僧敲月下门” 、 “月出惊山鸟”等是以闹衬静。更多的是以物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人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 ,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5)衬托。俗话说:“牡丹虽好,还需绿叶扶持。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比如,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

10、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中写到:万千棵树上闪着红亮的灯光,晶莹耀眼;千家万户门前,红灯高照。灿若晨星。贵家公子驾着宝马雕车,一路香风四溢,娓娓引人的凤箫声,明晰夺目的“玉壶”灯,热闹的百戏,彻夜不熄的鱼形龙形灯,戴着“蛾儿” 、 “雪柳” 、 “黄金缕”首饰,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游女们,像阵香风,带着盈盈的笑语,缕缕幽香,飘然而去了诗人用全词的三分之二以上的笔墨,极力渲染元夕的热闹景象,其目的却是为了反衬一个冷的特写:“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6)抑扬。这是指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

11、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目的的表现手法。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比如,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汉文帝在宣室夜召曾被驱逐的臣子贾谊, “求贤” 、 “访逐臣”写出了文帝的求贤心切,这是扬;但汉文帝并不为听取如何治国安民的大计,他感兴趣的只是鬼神之事,这足以证明其政治上的昏愦墉弱,这是抑。(7) 动静。动静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比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的三、四两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一静一动,雄浑开阔,令人称道。又如,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鹏” ,写得

12、有声有色,动静相宜,也是脍炙人口的名句。(8)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比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9)对比、照应。对比又叫对照,就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比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

13、客船。 ”诗的一、二句,运用对照的手法写景。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一种色彩的对照;霜天透明的明亮与渔火鲜艳的明亮是光质的对照;而霜天的清淡与残月的迷朦又是另一种光质的对照。这些对照营造出一种孤寂、飘零的意境。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抒情效果,增强了诗的感染力。3照应是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比如,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 ,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10)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

14、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比如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前四句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写蝉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后四句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何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11)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比如,汉乐府陌上桑 ,写罗敷之美,就是用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诗中正面描写罗敷的装束,显现她的外貌

15、美;正面描写人物对话,显示她的机智勇敢、刚毅不屈的性格美。但这首诗值得人们称道的地方,还在于它的侧面描写。诗中写人们因见到罗敷时的表现是:“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峭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这段诗,用侧面描写的方式,把罗敷的美写到了极点,而且比正面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像余地。(12)虚实结合。诗的形象思维,要求写诗讲一点模糊性、朦胧性。诗不能太实,太实很难给人留下想像的余地;诗也不能太虚,水中之月,镜中之花,让人摸不着边际,见不着真意,也不好。写诗,应该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虚实结合,可使作品的结构更紧凑,形象更鲜明,容量更大。而虚

16、与实也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比如,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秋白遥遥空,月满门前路。 ”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那么前路如何,诗人心中又在想什么,这层意思没有直说,诗人只是写了眼前的景:秋色空旷辽远,弥天漫地;月光如水,洒满路途,似乎没有尽头。这就是虚笔。例 1: 绝句二首(其二)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的前两句写景,简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一团团燃烧着的旺火,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与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光的红艳,青与红相互斗丽。一个“逾”字,将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