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390660 上传时间:2017-11-2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72.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七年级历史上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七年级历史上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七年级历史上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七年级历史上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历史上册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材料二 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1)上述材料从内容和结果两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变法?这次变法发生的目时间和的分别是什么?答:商鞅变法。 时间:

2、公元前 356 年 目的:富国强兵。(2)为便于记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中的四项内容。 (限 20 个字以内)答: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编定户口。(3)根据材料一中加点的字,概括并写出这次变法的特点。答:奖罚分明(奖勤罚懒,奖功罚罪)(4)材料二中的哪句话说明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答:说明变法成功:“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 变法成功的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敢于同旧势力斗争;国君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 (答出三点即可)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

3、后来,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在通往中亚、西亚的路线上修道路、设驿站、筑长城,为来往使团、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护。沿着这条道路,千余年间,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汉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1)材料中“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哪位皇帝执政时期?他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答:皇帝:汉武帝。 目的: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2)材料中“这条道路” 指的是什么?其大致路线是怎样的?答:道路:丝绸之路。大致路线:长安 河西走廊 今新疆地区 西亚 欧洲大秦。(3)读了上述材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和认识?答:张骞对开辟丝绸

4、之路做出了重大贡献;今新疆地区早在西汉(汉朝)时期就归属中央政权;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亚欧(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桥梁) ;丝绸之路是佛教和佛教艺术等传入中国的通道;佛教在两汉之际(汉朝时)传入中国;丝织品(丝绸)是中国古代手工艺品的代表。 (答出其中四点即可)(4)今新疆地区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始于汉宣帝时期。其标志是什么?答:公元前 60 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材料二 “江南地广,或(有的地区)火耕水耨(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 。民食鱼稻

5、,以渔猎山伐为业”汉书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 ,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 ,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1)材料一、二反映了江南地区怎样的经济状况?你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答:生产水平较低,经济远远落后于北方,人民的生活有了衣食保障,但没有很富裕的人。 原因:汉代江南地区还没有得到开发。(2)材料三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答:魏晋南北朝以来,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经济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成为全国繁荣昌盛的地方。变化原因:江南地区有优越的发展经济的自然条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6、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人民的辛勤劳动;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答出三点即可)(3)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有何历史影响?答: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从江南变化原因中,你认为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答:保持安定的环境;引进人才;引进技术等4、民族大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两大显著特征之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请回答: (1)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有哪些?答: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等(2)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凝结下来的成果非常突出。请举出其中最

7、为生动的三个事例。答:“胡人汉服” 、 “汉人胡食”、汉族改变席地而坐的习俗。(3)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大显著特征是什么?答:政权的分立;江南地区开发。(4)你从孝文帝身上学到了什么?答:学习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坚持改革、积极进取、拥有智慧、以身作则的进取精神和优秀品质。 (答出三点即可)5、以下历史图画和历史地图,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请仔细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以上两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什么重大历史事件?答:张骞出使西域(2)这一历史事件在的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答:沟通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打通了“丝绸之路”,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3)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

8、公元前 60 年设置了什么官职?它的设置标志着什么?答: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32识读下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请回答:(1)从什么时候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迁往中原?举出迁入中原的三个少数民族名称。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发生什么时候?答:东汉末年;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五个中任意三个答:西晋后期。(2)什么原因导致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答:北方战乱。(3)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发生有何影响?答:影响: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4)想一想,人口迁徙的积极影响有哪些?答:积极影响: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与

9、发展等。6.材料一:(魏主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引自魏书 (1)根据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你认为魏主是指谁?他提出的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答:孝文帝 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2)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魏主的改革在当时的作用和影响?答: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7、问答题(1)某同学前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心里很难过。你认为用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什么观点可以劝导他?并请说明理由。答:用道家学派的观点。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某同学这几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在以后的学习中,如果经过他的努力,成绩就

10、会得到提高,不理想就会转化为理想。 (2)良好的班集体是同学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同学们都关心、热爱自己的班集体,希望自己的班集体更加优秀,请你分别用墨、儒、道、法、兵家的代表为班集体的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答:墨家:同学之间应相互帮助、团结友爱,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儒家:教师要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对学生进行感化、说教,不能体罚;让爱心充满班集体;人人诚实,言行一致;宽恕、容人。道家:自习课时间应留给学生。法家:建立班规,奖惩分明。兵家:了解其他学校、班级的管理方法、学习方法,以取长补短。8阅读下列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

11、所用,幼有所长。-礼记这段古文讲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 原始社会(或尧、瞬、禹时期的情况)文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什么史实? 尧、瞬、禹的“禅让制”9、材料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材料二: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

12、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 ,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 孔子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战国时期,又是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有了这种可持续的发展观,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 孟子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指出要使天下都富起来,丢掉贫穷,要使天下太平,丢掉混乱,应该互爱互利、相互帮助(兼爱)? 墨子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材料二:“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

13、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籽等。”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什么样的生活? 过群居生活材料二证明了什么?它所证明的事实有什么意义? 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了。人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还用火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11阅读下列材料:“古之人,借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这段古文讲的是什么生产的情况? “神农”为什么“教民农耕”? 农耕生活的情况 因为人口的数量逐渐增多,狩猎所取得的食物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列

14、举出这个时期我国长江、黄河流域的典型代表以及他们种植的农作物。河长江流域: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黄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考古学家曾在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了一枚骨针,这枚骨针长 82 毫米,有火柴棍那么粗,一头是锋利的尖,另一头是针眼,整个骨针都很光滑。材料二:在山顶洞人的洞穴里,考古学家发现了鱼骨和海蚶壳。同时还发现了一些有孔的兽牙和磨光的石球。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说明了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什么技术?说明了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的技术。两段材料说明了山顶洞人的生活有哪些变化? 会捕鱼,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1:古书上记载,尧虽是

15、部落联盟首领,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穿的是粗布衣服,吃的是粗米饭野菜汤,使用的是陶碗陶盆。但他却对百姓的生活十分关心,部落里如有人挨饿受冻,他就觉得是自己的过错。材料 2:舜也严于律己,处处以身作则材料 3:禹治水十分辛苦,他与群众同甘共苦,节衣缩食,带头劳动,三过家门而不入。请回答:尧舜禹的部落联盟首领的职位是怎样产生的?这体现了一种怎样的做法? 通过禅让制的办法推举出来的。这体现当时一种民主平等的特点。你是否觉得这种社会是一种理想的社会?请说明理由。这并不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因为这种民主平等的生活是建立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基础之上的一种平等,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极其低下。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他

16、在都城北边的沙丘,养着各地进贡的珍禽异兽,还造了“酒池” “肉林” ,和后妃大臣嬉戏游乐,还有巨大粮仓,装满了从全国掠夺来的粮食。都城南,建造了高大的鹿台,堆集无数珍宝。材料二:他还制作了炮烙等酷弄,镇压人民。 上述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哪个君主的情况? 商朝 纣这个朝代是哪一年被谁灭亡的? 公元前 1046 年被周武王所灭。我们在哪一部小说中可以阅读到有关这年君主暴行的故事。 封神演义15阅读下列材料: 子(孔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 引自论语宪问 阅读材料后回答:上述内容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历史史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