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历史观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325304 上传时间:2017-11-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4.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历史观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历史观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历史观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历史观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历史观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历史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历史观(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五章 历史观(上)一、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内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含义: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2、为什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第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任何一种历史观都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 第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的基本标准。第三,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其他问题上的分歧和对立,归根结底是

2、由于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引起的。第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缺陷及其长期存在的原因1、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历史唯心主义有两个主要缺陷。列宁说:“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 ”(列宁选集第 2 卷,第 425 页)2、历史唯心主义长期存在的

3、根源第一,阶级根源第二,社会根源第三,认识论根源(三)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科学解答(四)唯物主义历史观是观察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 第一,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历史观及其方法论上的根本转变。第二,唯物史观的创立,揭示了社会历史运动的辩证法。 第三,唯物史观的创立,科学地阐释了社会历史运动的主体,即人的自觉能动性、人的社会意识和精神生产活动的历史意义以及历史本体与历史主体的辩证关系。二、人类社会生成与发展的基础(一)作为人类历史自然前提的地理环境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人类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山脉、河流。森林。矿藏、动物与植物的分布状况等等。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三

4、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的好坏和自然资源条件的优劣,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2一个民一族的经济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第二,地理环境开发与保护的好坏,也影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生活质量。第三,地理环境还为人类的审美活动提供了自然的对象和客体要件,为人们的休闲、娱乐、旅游等提供了特定的活动场所。第四,地理环境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地理环境虽然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但对社会发展不起最主要的决定作用,主要有:第一,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第二,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或生产方式才能对人类历史发生作用。(二)作为人类历史主体条件的人口因素所谓人口因素,

5、是指人口的数量、构成、分布、素质(身体的和文化的)及其变化规律。与物质生产相比,人口生产具有自身的特点。1、人口生产的特点2、人口因素的影响作用 (3 点)第一,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二,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一个国家、一个省份、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及其增长状况是否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就会对该国、该省份或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发生积极的或负面的作用。第三,人口的构成状况和人口的质量,也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或负面的影响。3、人口因素在历史进程中不起决定性作用 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第一,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6、第二,人日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第三,人口因素只有通过物质生产才能 对社会发展发生影响。4、批判马尔萨斯人口论5、我国人口问题的迫切性(三)作为人类历史社会基础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基本标志。第二,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三,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的基本结构、性质和形态,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的方向与过程。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三、 社会基本结构社会结构则是指社会的基本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

7、。(一)社会的经济结构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为了把握社会经济结构的本质,应首先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范畴。1、生产力及其构成。(1)生产力含义生产力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它3体现着人们在物质生产中能够在怎样的程度上解决社会同自然的矛盾。(2)生产力的构成社会生产力是一个系统,它由两大类要素构成:独立的实体性要素和非实体性要素。非实体性要素社会生产力系统中还包括一些非实体性要素,如科学技术、管理等等。2、生产关系的构成及其类型。(1)生产关系的含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具有客观

8、性,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2)生产关系的构成生产关系的内容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关系三方面所组成的。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全部生产关系的核心与基础。 为什么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生产关系体系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第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3、经济基础及其社会作用。 (以下继续吴倬书 P268)经济基础的含义:社会中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那种生产关系

9、的各方面的总和。阶级与阶层。(二)社会的政治结构1、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社会作用。一个社会的政治结构由该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构成。(1)上层建筑的涵义与内容涵义: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设施的总和。内容上层建筑包括两大部分: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2)国家及其本质涵义国家是一种以阶级的统治为其实质的社会权力的组织形式。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国家的类型和形式国体是指社会各个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哪个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政体是指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去实现自己的统治。政体与国体的关系

10、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作用于国体,为国体服务。国家的职能4国家的本质还表现在国家的职能上。国家的职能分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两类。对内职能:一是政治职能,即调整阶级关系,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二是经济职能,即组织、调节和干预经济生活,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组织经济和文化发展事业;三是社会职能,即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对外职能:维护国防、抵御外来侵略和颠覆、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3)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三)社会的文化结构1、文化的内涵。广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结果,即人们在其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狭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是政

11、治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所构成的领域。社会文化结构是指由一切观念形态组成的有机系统,包括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艺术等有确定规范的系统化的社会意识及其联结方式。2、文化的社会功能。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1、社会基本矛盾。(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其次,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就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已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它就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生产关

12、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1、社会形态 涵义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首先,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其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再次,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着上层建筑的变化。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不是消极地反映经济基础,它一经产生就积极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对经济基础起着巨大的5能动作用。当上层建筑为一种新的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能为消灭旧的经济

13、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残余而进行斗争,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上层建筑维护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并阻挠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发展。3、上层建筑要一定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三)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科学技术的内涵。(1)科学(2)技术(3)科学和技术的关系科学和技术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一,现代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使科学技术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导因素。第二,现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诸要素和生产力系统起巨大变革的作用。第三,现代科学技术使生产管理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第四,现代科技革命不仅使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14、也使人类社会和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四)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阶级斗争(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社会革命(1)涵义 (2)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第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态的特点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而不是对抗性的;第三,这种非对抗矛盾斗争的形式,即解决矛盾根本途径和方法,不是“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 ,不需要经过根本改变社会制度的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而是“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3、社会主义改革五、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

15、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的含义即指居民中的大多数,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3、人民群众体现历史发展主体和人类价值主体的统一。(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1、普通个人的历史作用2、杰出人物及其历史作用第一,杰出人物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发起者。6第二,杰出人物一般都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组织者和指挥者。第三,杰出人物在特定个别历史事件中起决定作用(决定历史的面貌、特征、成败等)(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其一,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

16、观点。其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其三,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2、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六、社会意识形式与精神文明建设(一)社会意识形式及其社会作用1、社会意识的内容和结构(1)涵义与内容社会意识是和社会存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它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2)结构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和依赖社会存在的同时,还具有遵循自身独特方式和发展规律而存在和发展的性质。具体表现为: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2、社会意识形式(1)内容社会意识形式包括属于社会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