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的斑点》导学案(教师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321901 上传时间:2017-11-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5.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墙上的斑点》导学案(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墙上的斑点》导学案(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墙上的斑点》导学案(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墙上的斑点》导学案(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墙上的斑点》导学案(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墙上的斑点》导学案(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墙上的斑点》导学案(教师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求知中学校本课程-高二语文选修外国小说导学案 编写: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求知中学高二语文 1墙上的斑点导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意识流小说2、理解“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 3、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之处4、训练辐射式思维能力知人论世 1、关于作者: 1882 年,弗吉尼亚伍尔芙生于伦敦,父亲斯蒂芬爵士是一位学识渊博、颇有声望的哲学家和评论家。弗吉尼亚自幼身体孱弱,未上学,在家跟着父亲读书。当时许多学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家境的富裕、父亲的博学、家藏书籍的丰富以及学者名流的影响熏陶,使她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腻敏感的性格。1904 年父亲去世

2、后,她迁居伦敦文化区布卢姆斯伯里,后来她的家就成了“布卢姆斯伯里团体”的活动场所。这个文学团体的成员时常在一起讨论问题,反对当时的社会风尚,反对文学艺术方面的清规戒律,提倡自由探索。这个团体不仅对她本人后来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技巧有影响,而且对两次大战之间的英国文化生活和思想生活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1912 年,弗吉尼亚与伦纳德结婚。在丈夫的鼓励下,伍尔夫开始创作小说。1917 年,夫妇俩在自己的寓所楼下创立了“霍格斯出版社”,出版了一些十分重要的作品,包括伍尔夫自己的一些作品。TS艾略特的一些早期诗集和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一些短篇小说。 伍尔芙自幼精神比较脆弱,精神分裂症曾多次发作。进人 30

3、年代之后,病情日益恶化,但她仍奋力写作经常在一本书写完之前就开始酝酿新作,但每写成一部作品总是感到不满意,情绪时常处于困惑和消沉的状态。1941 年 3 月,伍尔夫由于对刚完成的小说幕间不满意,又因为“二战”战火已燃烧到英国,更由于她确信自己的精神分裂症即将复发,便留下一纸绝命书,感谢丈夫多年对她的关怀和照顾,随后就投河自尽。 2、意识流小说与心理小说 意识流小说是典型的心理小说,人物的意识流动成为小说的绝对主体。墙上的斑点突破传统小说的套路,没有情节,没有环境,也没有结局,作者只抓住人物瞬间的没有行动的印象感觉和沉思冥想,将我们引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小说的叙述者面目模糊,从文中内容推测,可能是

4、一位女性,一位妻子,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看到墙上的斑点以后所引发的内心活动。这内心活动主要是通过自由联想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于是我们看到在作者的遐想中,既有迅即更迭的生活速写,又有浅尝辄止的历史点击,还有不时生发的迷惘、虚幻的人生感喟,以及或愉快或忧郁的情绪。 二、课堂学习(一)整体感知(1)我在这篇小说中叙述了什么内容? 整篇小说就像一个百无聊赖的女人坐在椅子上傻傻地瞎想,思绪飘到东飘到西,她的思绪是没有规律的,她的思绪就是小说的内容。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规律,她是对墙上的斑点进行猜测。由猜测引发的思绪就是小说的内容。(2)情节感知求知中学校本课程-高二语文选修外国小说导学案 编写: 头脑不是

5、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求知中学高二语文 2“我”从“斑点”出发展开猜测联想共有几次?请概括。 课文中主人公对于斑点的猜测共有六次: 1、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斑点。(炉子里的火城堡的旗帜红色骑士) 2、看到斑点好象是一枚钉子留下的痕迹。(油画房主铁道旁的别墅 ) 3、看着斑点太大太圆,不像钉子。(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遗失的东西生活的速度来世) 4、斑点很可能是一个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或一片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特洛伊莎士比亚人类本能伦敦星期日尊卑序列表) 5、看到斑点是凸出在墙上的圆形。(古冢退役上校牧师和老伴学者) 6、仔细看斑点时,就觉得好象在大海中抓住

6、了一块木板(树树的生存)(二)合作探究1“我”是什么人?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读到的?讨论、交流:从小说的叙述来看,“我”应该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女性,她很敏感,喜欢幻想、冥思,想像力非常丰富。2、伍尔夫用了哪些叙述的“加法”使得小说变得繁复?1、大约是在今年一月中旬,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为了要确定是在哪一天,就得回忆当时我看见了些什么。现在我记起了炉子里的火,一片黄色的火光一动不动地照射在我的书页上;壁炉上圆形玻璃缸里插着三朵菊花。 对啦,一定是冬天,我们刚喝完茶,因为我记得当时我正在吸烟,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那个斑点。回忆。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

7、斑点,作者用了详细的回忆,叙述繁复。2、如果这个斑点是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那一定不是 为了挂一幅油画,而是为了挂一幅小肖像画一幅卷发上扑着白粉、 脸上抹着脂粉、嘴唇像 红石竹花的 贵妇人肖像。它当然是一件赝品,这所房子以前的房客只会选那一类的画老房子得有老式画像来配它。他 们就是这种人家很有意思的人家,我常常想到他们,都是在一些奇怪的地方,因 为谁都不会再见到他们,也不会知道他们后来的遭遇了。联想。这里,由斑点想到可能是钉子留下的痕迹,又想到钉子所挂的画,由画又想及房主的品位以及他们的生活。到了第三段又“它不像是钉子留下的痕迹”想到“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又联想到

8、“生活的偶然性”“遗失”“来世”这种联想贯穿全文,到第七段到达极致,作者借此提出了自己的小说理论:“未来的小说家们会越来越认识到这些想法的重要性,因为这不只是一个想法,而是无限多的想法;它们探索深处,追逐幻影,越来越把现实的描绘排除在他们的故事之外”她还联想到自己的女性主义观点,对男权社会的尊卑秩序提出了批判和挑战:“男性的观点支配着我们的生活,是它制定了标准,订出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联想贯穿着小说的全篇,将“我”的白日梦流水般、不间断、一股脑儿地展现出来,使小说的内容纵横捭阖汪洋恣肆,繁复至极。求知中学校本课程-高二语文选修外国小说导学案 编写: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

9、点燃的火把。 求知中学高二语文 33、“窗外树枝轻柔地敲打着玻璃我希望能静静地、安稳地、从容不迫地思考,没有谁来打扰,一点也用不着从椅子里站起来,可以轻松地从这件事想到那件事,不感觉敌意,也不觉得有阻碍。我希望深深地、更深地沉下去,离开表面,离开表面上的生硬的个别事实。 让我稳住自己,抓住第一个一瞬即逝的念头”感受。这种瞬间的感受、思考的过程一般人们会把它省去,作者却将它们全部写下来,毫不省略。类似的叙述在小说中还有很多。小说的叙述夹杂着思绪的内容和思维的过程,显得非常繁杂。4、这个世界安宁而广阔,旷野里盛开着 鲜红的和湛蓝的花 朵。 这个世界里没有教授,没有专家,没有警察面孔的管家,在这里人

10、们可以像鱼儿用鳍翅划开水面一般,用自己的思想划开世界,轻轻地掠过荷花的梗条,在装 满白色海鸟卵的鸟窠上空盘 旋在世界的中心扎下根,透 过灰黯的海水和水里瞬间的闪光以及倒影向上看去, 这里是多么宁静啊 假如没有惠特克年鉴假如没有尊卑序列表! 梦幻。这里的想象是梦幻式的,在种梦幻中作者不经意地提出了自己的理想:美、健康和自由,没有知识的垄断者,没有惠特克年鉴,没有尊卑序列表。这种思想的表达似真似幻,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增强了小说叙述的繁复。5、我喜欢去想那些像被风吹得鼓起来的旗帜一样逆流而上的鱼群;我还喜欢去想那些在河床上一点点地垒起一座座圆顶土堆的水甲虫。我喜 欢想像那棵 树本身的情景:首先是它自

11、身木质的细密干燥的感觉,然后想像它感受到雷雨的摧残;接下去就感到 树液缓慢地、舒 畅地一滴滴流出来。我还喜欢去想这棵树怎样在冬天的夜晚独自屹立在空旷的田野上,树叶紧紧地合拢起来, 对着月亮射出的铁弹,什么弱点也不暴露,像一根空荡荡的桅杆竖立在整夜不停地滚动着的大地上。“不过买报纸也没有什么意思什么新闻都没有。该死的战争,让这次战争见鬼去吧!”情绪。这篇由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带着很强的主观性,充满着个人的情绪。作者喜欢什么,讨厌什么都毫不隐讳的表达出来。到小说的最后作者又表达出对战争的厌恶。联系全篇可以看到,作者并不是在这一篇小说中集中表达一个题旨,而是分散地表达了自己的多个观点:自己的小说理,女

12、性主义观点,美、健康和自由的理想,对战争的厌恶。多主题的散乱的表达,使得这篇小说的思想枝蔓丛生。6、内心独白。小说通篇以“我”的内心独白贯穿,把“我”的所感所思毫无顾忌地直接表露出来。这种变动不已的、未知的、不受拘束的精神世界正是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生活、真正现实。这种内心独白的表达给予了使叙述者极大的叙述自由,自然使小说带有杂乱无章、繁复的特点。(可以顺便提及:小说的叙述结构也不是一团乱麻。墙上的斑点是圆心,由此生发的联想忽近忽远,始终围绕中心点在运行。结构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围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花。前面的谜题与结尾的解谜,相互照应,使小说的叙述圆满而完整。)总结:小说用了描写回忆、自由联想、抒

13、写感受、描述梦幻、直露情绪、内心独白的方法使得叙述好似用了层层“加法”,显得繁复丛杂。也正是这些回忆、联想、感受、梦幻、情绪、内心独白构成了人物意识的“流”,这种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小说就是“意识流”小说。求知中学校本课程-高二语文选修外国小说导学案 编写: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求知中学高二语文 4希望通过阅读这篇经典的意识流小说,可以为大家打开阅读意识流小说、西方现代主义作品之门。3、这篇小说与传统小说有什么不同?透析:意识流是 20 世纪初叶兴起于西方的一种小说流派,由美国詹姆斯于 1890 年提出。他认为意识

14、是不断流动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从有连续性的意识流中把他所注意的那一部分挑选出来,构成自己的世界;每一个人所谓的事物,只是他自己从意识流中任意划分出来的片版。20 世纪初,法国的柏格森用意识流来论述文艺问题,提出“真实”存在于“意识的不可分割的波动之中”的见解,提倡小说家进入人物内心,跟着人物的意识流来刻画人物,对“意识流小说”的形成及意识流技巧的广泛采用起了发动作用。根据这种理论创作的小说与传统小说相比,有下列几个方面的不同。(1)意识流小说不注意传统小说的情节的塑造,只注意意识中的思维的流动。也就是说,传统小说以情节结构文章,意识流以意识的流动组织文章。本文以“我”看到“墙上的斑点”实际上是只蜗牛展开意识的流动,写出在人的意识流动中的种种“猜想”:“这个斑点是钉子留下的痕迹”“它不像钉子留下的痕迹”“可墙上的斑点不是一个小孔。它很可能是什么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我不敢肯定,不过它似乎投下一点淡淡的影子,使我觉得如果我用手指顺着墙壁摸过去,在某一点上会摸着一个起伏的小小的古冢”“一只巨大的旧钉子的钉头,钉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