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介绍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319413 上传时间:2017-11-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40.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介绍(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阿坝州简介地理位置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紧邻成都平原,地处横断山脉北端与川西北高山峡谷的结合部,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隆升的梯级过渡地带,生活着 80 多万藏、羌、回、汉等各族人民,幅员 8.42 万平方公里,辖马尔康、金川、小金、阿坝、若尔盖、红原、壤塘、汶川、理县、茂县、松潘、九寨沟、黑水等 13 县。2003 年底总人口84.7 万,其中:藏族占 52.3%,羌族占 17.7%,回族占 3.2%,汉族占 26.6%,其他民族占0.2%。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区和我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区。这里,山清水秀,草原辽阔,雪山耸列,江河纵横,融气势磅礴、广袤宽阔、俊秀幽深于一体。这里,地形地貌

2、复杂、沟谷交错、气候多样,构成独特的地理环境。保留了世界上别的地方早已绝迹的动植物资源,如熊猫、珙桐等活化石;保留了在工业文明中难以找到的静谧、古朴的壮丽自然景观,如九寨沟、黄龙等世界自然遗产。阿坝州被世界旅游专家誉为世界生态旅游最佳目的地。当你拿起相机随便按下快门,摄下的就是一张张精美的明信片。自然气候 阿坝州复杂的地形地貌造就了多样的气候。气温自东南向西北并随海拔由低到高而相应降低。西北部的丘状高原属大陆高原性气候,四季气温无明显差别,冬季严寒漫长,夏季凉寒湿润,年平均气温 0.84.3。山原地带为温凉半湿润气候,夏季温凉,冬春寒冷,干湿季明显,气候呈垂直变化,高山潮湿寒冷,河谷干燥温凉,

3、年平均气温 5.68.9。高山峡谷地带,随着海拔高度变化,气候从亚热带到温带、寒温带、寒带,呈明显的垂直性差异,海拔 2500 米以下的河谷地带降水集中,蒸发快,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带,海拔 25004100 米的坡谷地带是寒温带,年平均气温 15,海拔 4100 米以上为寒带,终年积雪,长冬无夏。历史发展千百年来,我国古代的氐羌诸部、鲜卑、吐蕃、汉、回等民族用辛勤的劳动和无穷的智慧共同开发了阿坝,他们在这里互相融合,共同进步, 逐步构成这块土地的主要民族:藏、羌、回、汉。他们在这里,留下了早已在民族融合中消失了的古老民风、独特民情。当你走进藏寨、羌村,映入眼帘就是一幅幅灿烂的民族风情画卷。中国

4、工农红军长征历经的最艰苦、最危险的行军在阿坝州,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 5次政治局会议,翻越了 8 座海拔 4000 米以上的雪山,走过了人迹罕至的水草地,建立了少数民族最早的革命政权之,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人间奇迹。阿坝州的各族人民用牦牛和青稞支援红军北上抗日,不少藏、羌青年跟着红军告别家乡,参加了革命。红军在阿坝州转战停留 16 个月,有 9 个县 114 个乡镇被命名为革命老根据地。1952 年阿坝州全境获得解放,1953 年 1 月 1 日撤销茂县专区,改设四川省藏族自治区,辖 10 县、1 县级行政委员会、1 县级办事处。1955 年四川省藏族自治区改设阿坝藏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员会驻刷

5、经寺,辖 12 县。 1958 年阿坝藏族自治州驻地由刷经寺迁马尔康县城。1987 年,阿坝藏族自治州更名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2000 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总人口 847468 人。其中:汶川县 111935 人、理县 43668 人、茂县 103570 人、松潘县 69079 人、九寨沟县 62157 人、金川县 69098 人、小金县 76709 人、黑水县 57000 人、马尔康县 55046 人、壤塘县 33550 人、阿坝县 62312人、若尔盖县 65413 人、红原县 37900,2004 年,全州辖 31 个镇、193 个乡、2 个民族乡。到 20

6、03 年,已经走过了整整 50 年的历程。沐浴党的阳光雨露,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自治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继上世纪 50 年代各族人民踊跃投身民主改革、禁烟禁毒、发展生产,实现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完成了史称“一步跨千年”的从封建农奴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跨越之后,几十余年森林工业的发展,大力支援了国家建设。目前全州牧区实现了“人草畜”三配套,一座座现代气息的牧民新村拔地而起,一车车反季节蔬菜源源不断地送往发达的都市;国道、省道纵贯全州,通车里程 6000 余公里,黑色路2面 1000 多公里,实现了柏油路到县,藏、羌人民向往的“神鹰”已经在九寨黄龙机场降落,阿坝离北京更近了,

7、阿坝离世界更近了。现代通信更是日新月异,互联网和高速宽带网络走进藏寨羌村,现代化的外部世界“香巴拉并不遥远”。全州水能开发 130 万千瓦,明亮的电灯照亮了草原、照亮了沟谷,实现了送电到乡、广播电视到村,成为川电东送的重要基地。昔日,能识一些藏文的只有少数喇嘛、扎巴,今日,凡是有村寨的地方都可以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凡是有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地方,那里一定是可爱的学校;昔日,鸦片毒害着各民族的身心,今日,自治州建立起了完整的民族医疗卫生体系和网络,医疗条件大为改善。2012 年入选“2012 年度中国特色魅力城市 200 强”历史事件大小金川之战:乾隆十二年至四十一年(17471776) ,清廷对四

8、川大、小金川地方土司进行了两次重要作战。此战,清廷经多次筹划,历时数十年,终获胜利;但屡易将帅,战法不当,且缺天时、地利、人和,致劳师糜饷。战后,清廷改土归流,废除两金川土司制,设厅委官,又置重兵镇守,加强对该地区的管辖。红军翻越夹金山红军越过天险大渡河后,于 1935 年 6 月上旬进入雅安地区,向汉源县 进攻。汉源县是通往雅安、成都的交通要道,四川军阀为阻止红军进军雅安、成都,在汉源县部署了重兵防守。红军为了尽快摆脱敌人北上,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兵分两路,向四川的荥经县前进。当敌人调兵遣将保卫荥经时,中央率红军迅速向四川的天全县出发。 1935 年 6 月 5 日,红军解放了天全县城。天全

9、县解放后,红军兵分两路,一路进攻芦山县城,解放了芦山,另一路直取宝兴县城。两路红军汇合后,于 1935 年 6 月 9 日占领宝兴县城。红军离开宝兴县城后,又兵分两路,主力红军和中央从小金县的硗碛翻过第一座雪山夹金山,到达小金县的懋功(达雅) ,准备与红四方面军汇合;另一支小部队,穿过丹巴县的东北角,到达小金,与中央主力红军汇合,实现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在此期间,红军在夹金山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动人的故事。 “512”地震 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时 28 分 04.0 秒,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境内发生里氏 8.0 级强烈地震。震中位置:汶川县 映秀镇。是建国

10、以来破坏性最大、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一次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 10 万平方公里,因灾死亡 69227 人,失踪 17923 人。 (截止 2008 年 9 月 25 日民政部数据) ,直接经济损失达 8450 亿元。国务院宣布:5 月 19 日至 21 日为全国哀悼日。行政区划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辖 13 个县,面积 84242 平方千米,人口 85 万人(2004 年) 。阿坝州包括马尔康县、金川县、小金县、阿坝县、若尔盖县、红原县、壤塘县、汶川县、理县、茂县、松潘县、九寨沟县(原南坪县) 、黑水县。马尔康县,地形狭长,南北长 116.4 公里,东西宽 77.6 公里,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11、幅员面积 5582 平方公里,辖 19 个乡,2 个镇,134 个行政村,2 个居委会,现有耕地 12.5万亩,林地 30.84 万公顷,草场 330 万亩。境内居住着藏、羌、回、汉等各族群众 7.9 万余人,其中藏族占 52%,属嘉绒藏族 主要聚居区。境内有以四姑娘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夹金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代表的生态文化资源;有以“四座山、四座桥、四处遗址”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有以汗牛歌舞、宅垄锅庄、结斯风情为代表的民俗文化资源;有以四姑娘山汉代古墓、乾隆征战大小金川、红军长征大会师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有以达维喇嘛寺、长坪喇嘛寺、结斯喇嘛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资源。嘉绒藏区简介嘉绒藏区指以四川

12、西部墨尔多神山为中心方圆千里的地区,在地处川西北大渡河上游沿岸及岷江源头一带,这里有着终年不化的积雪山和绵延千里的原始森林.在这里耸立着当地人崇敬的嘉摩墨尔多圣山。此山的名字源于当地的一位英雄。传说:在古代有一个南亚国家入侵西藏,藏王向嘉绒地区求援,当地的勇士墨尔多便带领嘉绒战士前去援助。在前线。墨尔多身先士卒,带领将士们浴血奋战,终于把敌人赶出了西藏。在墨尔多回到嘉绒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英雄,就把次山命名为嘉摩墨尔多圣山。据当地人说,在山中的一3百多处都埋有佛教经文和法器。它也是藏区有名的四大圣山之一。人们把他周围方圆数百公里的区域称为“嘉摩察瓦绒”, “嘉摩”又是“嘉摩墨尔多圣山”的简称,

13、 “察瓦”在藏语里是热带的意思, “绒”指的是农业。 “嘉摩察瓦绒”又简称“嘉绒” 。这里是雪域藏地地有名的四大农区之一。在唐代以前,在这一带生活着“嘉良夷” “白苟” “哥邻”等部落,而统治这一地区的是当时的一些部落首领。7世纪初,吐番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吐蕃,嘉绒地区也统一于在吐蕃的管辖之内。唐代,由于吐番王朝和唐王朝在边境的拉锯战相当频繁,于是,吐番赞普从西藏的阿里、象雄等地调集了大量军队,在一位叫柯潘将军的带领下在此驻扎下来。吐番王朝瓦解后,这些地方的军事首领各据一放,成为了当时的世袭土司。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这些来自遥远西藏的士兵们和当地的土住居民也融为了一体。世代在这里繁衍生息。久

14、而久之就称为嘉绒藏族。嘉绒和古代的象雄有着紧密的联系。象雄在哪里?现在学者们各说不一。有的说在西藏阿里地方的。有说就在嘉绒地区的。但象雄无论在哪里,它与嘉绒历史的联系是无法否认的。嘉绒地区的头领一部分来自象雄地方,一部分来自藏王松赞干布的后裔。据专家讲,在现在的嘉绒语中还保留了很多古藏语的成分。 或许正是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的因素,嘉绒藏族,作为藏族的一个支系,虽然和整个臧民族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除了藏族一般的生活习俗外,嘉绒藏族,在语言和生活习俗上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方式。大渡河、岷江水滋润着两岸肥沃的土地,村寨也建在了依山傍水的地方,不远千里来到这里的士兵们,从此放弃了他们原由的生活方式,

15、农耕成了他们主要的工作。在嘉绒地区,由于山多坡陡,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牛耕方式。牦牛是这里重要的生产工具,深受当地藏民的崇敬。如果家里的牛老了不能耕地了也不忍心宰杀,一般都会养到老死或着最后放生。在藏族的习俗中,为客人缝衣服时,针尖只能向着自己,因为针尖向内以表示对别人的尊敬。在嘉绒,男子的服装和其他藏区相比,变化不是很大。而妇女的服装则不同,在服饰和图案上融入周边其他民族的许多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装束上更讲求实用,和其他藏区妇女雍容华贵的服饰相比,她们的首饰明显少了许多。或许是在没有了长途跋涉的迁移之后,她们不需要把所有值钱的东西都带在身上,因为她们有了固定的居所。随着祖辈们的迁移,嘉

16、绒藏族一代代的在这里居住下来,而他们原有的居住方式也在悄悄的发生着转变。稳定的生活环境逐渐让他们放弃了游牧时所用的帐篷。在这里,村寨都是依水而建,河里的石头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建房的主要材料。石碉楼就是嘉绒藏族的住所。这种石碉楼民房兼备了居室和堡垒为一体。碉楼有一般有四五层楼,从三层起正面和两侧都有围廊,围廊的作用主要是便于农作物收割以后自然干燥。在嘉绒藏族的建筑装饰上,无一例外的体现了他们对白色的喜爱。这种喜爱源自他们的生活中,也来自他们对自然的崇敬。天上飘动的白云,圣洁、美丽;圣山上的皑皑白雪,神秘、庄严;白色,在他们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他们看来,白色,是一种吉祥色彩。石碉楼的墙上用石灰或白泥画上了日月图案,与墙顶、门檐上的白石相呼应,加强了石碉楼的美感。在这里宗教文化和建筑艺术再一次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对于佛教传入嘉绒地区,至今还保留着一段神奇的传说。当时在吐蕃王朝赤松德赞时期,有一位佛经翻译家叫毗若遮那。由于学识渊博,很受赤松德赞的尊敬。后来吐蕃朝廷中有一位大臣,用恶语挑拨赤松德赞和毗若遮那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