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292181 上传时间:2017-11-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0.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最后的姿势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 学科:语文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一、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二、 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三、 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四、 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五、学生查阅有关汶川地震的资料、ppt二、教学课题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5、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重点:初步了解谭老

2、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难点: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三、教材分析小学六年级课文最后的姿势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它是根据 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时28 分时发生的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所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真实事件所写的。谭千秋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张开双臂,将四个孩子守护在身下,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对人生的追求。为了更为立体地表现人物品质,作者还引用了最具说服性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千秋老师的英雄壮举,这样的描写使得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形象定格在我们心中,成为了一个永恒的瞬间。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最后的姿势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

3、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用百度图片网上搜索下载汶川大地震的相关图片,做成 PPT 课堂给同学们演示,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四、教学方法本课课文的语言浅显,内容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把读贯穿全文。我在朗读教学中采用了齐读、默读、师生合作读、表演读、赛读、带动作读等等。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读、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我在本课教学中还创设了一定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语境中边读边悟小青蛙的不同语气和青蛙妈妈的语气。读出青蛙妈妈耐心、亲切的语气。很多学生都能读出小青蛙的欢快和奇怪的语气,读出青蛙妈妈耐心、亲切的语气。学生各个都积极踊

4、跃要参与分角色朗读,学习气氛活跃,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文章的第四自然段,讲青蛙妈妈捡起一颗小石子,扔进河里,石子激起一圈圈波纹,又荡了回来。理解第四自然段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运用小实验,化静为动,突破难点,取得较好的效果。小实验的操作过程如下:先在投影仪上放一个水盆,盆内盛入适量带色的水(清水中放入一两滴红墨水) 。通过投影,学生观察并口述水面静止的状态。接着,我随手捡起一颗小石子扔进圆形水盆里,要求学生观察、口述水面的变化:盆内的水被小石子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盆壁,又荡了回来。随后,再要求学生朗读本段,找出动词,加以体会。演示实验,口述过程,想象回声并反复进行。演示小实验,展示水

5、面波纹活动的景象,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情景导入(师出示ppt)(百度搜索:)http:/ (生齐读)(百度搜索:)http:/ 是一位( )的父亲;是一位( )的老师;是一位( )的老师;是一位( )的老师;我们深深地( )他;( )他。2、师指导生根据课文相关内容完成思考题。(生齐读表现主人公品质的语句)3、欣赏语段,师泛读生模仿读。(从谭老师的话中感受当时情况的危机,时间的紧迫)生有感情地一起呼喊五、课堂总结:1、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最后的姿势一课,回忆了当时汶川地震的情形,同时我们也认识了一位大公无私的老师,他就是我们永远也

6、不会忘记的谭千秋老师。2、让我们一齐再来读一读写他那最后的姿势的句子,把他那最后的姿势铭刻在心里。(PPT切换到课文中写最后的姿势的三段话)六、布置作业:1、抄写本课的生字 词语2、课后词语造句六、教学反思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新选入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的是 2008 年 5 月 12 日发生在四川汶川 8.0 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文章编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这个主题单元,我认为非常的好,是歌颂爱岗敬业伟大精神的优秀作品,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的高尚的师德和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在课的导入上,

7、我利用图片和影像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走进课堂。在课堂教学上,我认为有两个亮点:一是我引导学生从“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等正面的人物语言和动作描写。让学生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这一重点。从“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 “地震!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坍塌了。 ”等侧面环境描写的句子让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烘托谭千秋老师的高尚的师德和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的作用

8、,从而较好地解决了教学的难点。二是重视朗读,尊重个体。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是新课标的要求。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无论是指名读、分角色读、小组读还是齐读,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去读,因为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次听他们读完后学生又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收获与成功。七、教师个人介绍省份:山东省 学校:青州市东坝小学 姓名:刘丽丽 职称:二级教师 电话:3533125 电子邮件: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州市东坝小学请提供 100 字左右个人介绍,个人介绍将会同案例在百度教育频道进行展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