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地球的运动考纲及解读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276213 上传时间:2017-11-2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地球的运动考纲及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地理-地球的运动考纲及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地理-地球的运动考纲及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地理-地球的运动考纲及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地理-地球的运动考纲及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地球的运动考纲及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地球的运动考纲及解读(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纲及解读 1、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2、 说明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如方向、周期、速度等;3、 解释地球自转与时差产生之间的关系,描述地转偏向力及影响;4、 说明地球公转雨季节形成之间的联系;解读: 1)、运用地球运动方向、周期、速度来定位;2、)计算时区与区时(包括地方时与国际时间),掌握日期的划分;3、)计算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分析评价其对农业生产、太阳能利用、房地产开发等方面的影响。要点梳理一、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速度1、地球自转的方向:自 向 。地轴北端始终指向 星。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做作 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做作 方向旋转。注意:经纬线形状、极点、赤道和旋转方向。在右图方

2、框内以南极为中心作图。2、周期: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的时间。为 1 日,为 时 分 秒。1 太阳日为 小时。恒星日:需要人为规定一个参照点宇宙中的任一颗恒星都可以。地球自转一周后,因公转离开原地,E1 到 E2是地球一天中公转的弧长,但是,此弧长与地球到恒星的距离之比几乎为零,地球公转已被忽略,故三颗恒星对地球而言实为一颗恒星。E 1P 到 E2P 地球自转 360,时间为西 东 太阳23 时 56 分 4 秒。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即地球从 E1到 E2没有完成以太阳为参照物的周期运动,至 E3P 点才再次与太阳重合,就地球自转而言,旋转了 36059”,称一个太阳日周期

3、为 24 小时。太阳日是生活周期,古人云:日出而作日没而息。二、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1、方向:自 向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沿 方向绕太阳运转。2、轨道:为近似于圆的 ,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 上。3、周期: 1 年= 日 时 分 秒(以恒星为参照物)3地球公转速度(1)公转角速度:绕日公转一周 360,需时一年,大致每日向东推进 1。(2)公转线速度:平均每秒约为 30 千米。(3)近日点与远日点1 月初过 点,7 月初过 点。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有近日点、远日点之分。大约每年 1 月初过近日点,7 月初过远日点。日地距离的远近对地球四季的变化并不重要,因为一年中日地距离最远是 1.52 亿千

4、米,最近是1.47 亿千米,这个变化引起一年中全球得到太阳热能的极小值与极大值之间仅相差 7%。而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南北半球各自所得太阳的热能,最大可相差到 57%。可见,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决定地球四季变化的重要原因。当地球过近日点时,太阳直射 半球, 半球所获得的太阳热能超过 半球,因此, 半球正值夏季, 半球自然是处于冬季了。同样道理,地球过远日点时,太阳直射 半球, 半球所获得的太阳热量超过 半球,所以 半球为夏季, 半球处于冬季。此外,地球公转速度也有影响作用,地球过近日点时公转速度很 ,过远日点时公转速度 。三、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特点:地球是斜着

5、身子绕日公转的。因此,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同赤道平面不重合,它们之间的交角就是 。 太阳光线昼 半球 夜 半球 目前,黄赤交角是 。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而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随时在变,这就引起了太阳直射点纬度位置的周年变化。一个回归年= 天 小时 分 秒,每年的 365 天是回归年的近似值,一年扔掉近 6 小时,故 年一润,闰年为 天。(太阳周年运动为参照)2、黄道与地球的交点:太阳直射点。此交点位于最北是 ,最南为 ,位于赤道为 。3黄赤交角的影响: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并且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因而,太阳直射点相应地在 之间往返移动。四、昼夜交替1、晨

6、昏线的概念及判断晨昏线是 半球的分界线。首先它是一个大圆,相对于太阳来说是不动的,只是因为地球自转,相对于地球而言运动,所以晨昏线的更替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 ,即自 向 更替。晨线和昏线的判断要牢牢抓住地球自转方向,如果晨昏线的西侧是夜半球,东侧是昼半球,则为 线;反之,晨昏线的西侧是昼半球,东侧是夜半球,则为 线。2、晨昏线(圈)的运动过程由于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随着地球的自转,晨昏线不停地由 向 运动。同时,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并且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 ,晨昏线在以圆心为中心,在 和 之间摆动,如图所示:AB 为晨昏线(圈)(阴影部分为黑夜)3、晨昏线、昼夜半球与太阳高度在晨昏线上

7、各地,太阳高度为 0;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成 90;直射点 A 与晨昏线和最小纬线圈切点B 的纬度之和等于 90;2326N2326S0直射点A晨昏线与最小纬线圈切点BNS 如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2326N)时,切点 B 的纬度为 6634N 或 6634S。当太阳直射在 20S 时,切点 B 的纬度为70N 或 70S。4、昼夜更替:由于地球是 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即 半球),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会不断地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就是 日即 小时。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但地球不自转有昼夜更替现象吗?五、地方时1、地球自转导致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相关知识见前)2、地方时与

8、区时: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 升 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此地的地方时 点,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相邻 15 度经线内所用的同一时间是 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 时) ,全世界所用的同一时间是 时( 度经线的地方时) 。区时经度每隔 15 度差一小时,地方时经度每隔 1 度差 4 分钟。北京时间: 区的区时, 的地方时。六、地球自转与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由于地球自转,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移,特别是洋流,河流,大气运动,在北半球向 偏,在南半球向 偏,在赤道上 。 七、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地球在自转过程中,球上各质点都在绕着地轴作圆周运动。因此,就会产生惯性离心力。这

9、种离心力随着物体距离地轴半径的增大而增大,也就是说,从赤道向两极,惯性离心力逐渐减小。使得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长期作用使地球变成两极稍 、赤道略 的椭球体形状。八、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光线对于 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 (用 H 表示)。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 递减。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 ,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由于 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太阳高度就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它的大小随纬度不同和季节变化而

10、有规律地变化。 随纬度分布:由直射点向南北两方降低;这说明任给一个正午太阳高度(不等于 90),在地球上能找到 条纬 线的正 午太阳高度与之相等。 随季节变化:夏至日 达一年中最大值, 达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 达一年中最大值, 达一年中最小值。 计算公式:H(二)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地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 线(圈)。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 弧和 弧。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 日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分所有纬线圈外,其它时间,每一纬线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长的昼弧和夜弧两部分(赤道除外)。地球自转一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则白天长;夜弧长,则白昼短。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的规律见下表:3

11、月 21 日9 月 23 日 9 月 23 日3 月 21 日太阳直射北半球 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夏半年 南半球冬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南半球夏半年各纬度昼弧夜弧,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6月 22 日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在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与北半球夏半年相反,冬半年相同。各纬度夜弧昼弧,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12月 22 日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在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与北半球冬半年相反,夏半年相同。春分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 12 小时。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两天一地昼夜等长)昼夜长短的静态定性判断规律总结:根据直射点所处的南北

12、半球的位置判断,直射点所在的半球,该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反之。纬度越高,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的幅度最大。昼夜长短的动态变化判断规律总结:根据直射点移动的方向判断,如下图所示: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各地区(除极昼地区)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反之;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各地区(除极昼地区)昼渐长夜渐短,北半球反之;昼夜长短的定量计算 在光照图中根据昼弧和夜弧的比例关系进行计算 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时间的关系规律总结:昼长 = 时间 日出时间(三)四季更替从天文四季: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 、正午太阳高度 的季节。以 24 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行会产

13、生天气和季节的有规律变化,传统农业中农民依此进行农业生产,有如:“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谚语。黄赤交角是影响天文四季的直接原因。这是因为: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是:低纬大而高纬小,春秋二分,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夏至日,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随季节变化是: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冬至日前后达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则相反。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太阳每年直射两次。气候四季包含的月份。 (3、4、5 月)、 (6、7、8 月)、(9、10、11 月)、 (12、1、2 月)西方四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起点。比我国天文四季晚一个半月。(四)五带划

14、分:以地表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热带、温带、寒带。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 机会,接受太阳辐射最多。温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受热适中, 明显。寒带:极圈与极点之间,太阳高度角低,有 、 现象重点探究1、地方时的计算特殊点地方时的确定:a.太阳直射经线的地方时为 12 时b.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为 6 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为 18 时计算公式为:所求的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15 (东加西减) 2、区时的计算用已知经度推算时区:已知经度数15,如果所得余数小于 7.5,商为时区;如果所得余数大于 7.5,商1 为时区数。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 (东加西减)3、日期的计算 日期的变换有两种:自然变换和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