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浅析《培尔金特》组曲的艺术风格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270333 上传时间:2017-11-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2.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浅析《培尔金特》组曲的艺术风格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浅析《培尔金特》组曲的艺术风格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浅析《培尔金特》组曲的艺术风格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浅析《培尔金特》组曲的艺术风格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浅析《培尔金特》组曲的艺术风格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浅析《培尔金特》组曲的艺术风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浅析《培尔金特》组曲的艺术风格(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谈浅析培尔金特组曲的艺术风格一、 培尔金特组曲的创作背景。1、创作的社会背景及剧作家易仆生的简介。易卜生(HenrikJohanIbsen),挪威著名戏剧家。1828 年 3月 20日出生于挪威南部希恩镇的一个木材商人家庭。1834 年,他父亲破产后,全家迁到小镇附近的文斯塔普村居住。16 岁时他到格里姆斯塔镇上的一家药材店当学徒。工作余暇,经常阅读莎士比亚、歌德、拜伦的作品,随后自己也动易卜生 手写诗,并学习拉丁文。6 年艰苦的学徒生活,磨练了他的斗争精神,同时也培育了他的创作兴趣,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阶段。1850 年,易卜生前往首都克里斯蒂安尼亚(今奥斯陆)参加医科大学入学考试,因

2、希腊文、数学和拉丁口语成绩不佳,未被录取。在席卷欧洲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洪流的激荡下,易卜生结交了文艺界的一些有进步思想倾向的朋友,积极地为工人协会报等刊物撰稿,参加了挪威社会主义者马尔库斯.特兰内所领导的工人运动,并和两位朋友合作,出版讽刺周刊安德里妈纳。他还以觉醒吧,斯约的纳维亚人为题,写了一组十四行诗,号召挪威和瑞典共同出兵支援丹麦,抗击普鲁士侵略者。他在第一部历史剧卡提利那(1850)中,一翻旧案,把罗马历史上的“叛徒”写成一个为维护公民自由而斗争的优秀人物,剧本既反映了 1848年的革命,也表现了他个人的反抗精神。这个剧本由他的一位朋友集资出版。1851 年秋,他为卑尔根剧院创作了一首

3、序曲,得到剧院创办人、著名小提琴手奥莱.布尔的赏识,被聘为寄宿剧作家,兼任编导,约定每年创作一部新剧本。2、曲作者爱德华格里格简介。爱德华 格里格( Edw ar d G r eg , 1 843 - 1907).挪威最著名的作曲家,是十九世纪中后期挪威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格里格出生在挪威的第二大城市卑尔根,格里格的父亲不是一名音乐家,但是他的学识非常渊博;母亲则有非常高的的音乐修养,经常会在自己家里举行音乐会。这些对小时候的格里格有着很深的影响。在他六岁的时候就开始和他的母亲学习钢琴,才九岁的他就开始尝试作曲了。父亲会经常带他去野外、山上旅行,挪威的景色给他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他特别热爱挪威的

4、风景,因为挪威具有独特的北国风光。这时的他想成为一名画家。但是在这一年,挪威有一位名叫奥勒布尔的小提琴家听到了格里格创作的乐曲之后,发现了格里格的音乐才能,建议格里格的父母送他去德国的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格里格的父母都同意了。于是,在 1858年-1862年期间,格里格接受了专业的音乐训练。这是一所重专业音乐训练和古典音乐的音乐学院,但是存在严重的学院派风气,这对于格里格注来说是很难完全接受的。因此,在这学习使格里格感到格格不入。毕业以后,他到了丹麦找了丹麦一名著名的作曲家嘉德学习。但是直到此时他还是没有摆脱德意志音乐风格对他的影响也未能突破“斯砍底那维亚”乐派的局限。北欧“斯砍底那维2亚”乐

5、派的音乐家们都忽视了一点,就是挪威、瑞典、丹麦等各自的民族音乐特点。1864 年格里格回到了祖国,遇到了当时挪威一位著名的民族音乐家诺尔德拉克,诺尔德拉克引导他接触了挪威的民间音乐。这使他意识到:我是一个挪威人,挪威、瑞典、丹麦这三个国家的民族特点还有音乐都是不一样的。从此格里格不断地吸收祖国的民间音乐,格里格经常到民间听歌手唱歌,听他们演奏音乐收集民间歌曲,并根据这些改编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从此进行着具有挪威民族特点的音乐创作。格里格在克里斯蒂亚尼亚住了八年,会经常举办音乐会,同时他还进行了许多创作。在 1867年,格里格和他的表妹妮娜结了婚。妮娜她是一名优秀的歌手,他演唱的风格与格里格的曲风

6、相得益彰,妮娜她因为佩服格里格抒情歌曲的创作才能,欣赏他,所以妮娜嫁给了他。格里格进行创作还有伴奏,妮娜则歌唱他所作的歌曲,从此他们就这样度过了一生。1868年,匈牙利的音乐家李斯特给他来信,对格里格的第一小提琴奏鸣曲赞扬,因此格里格得到了挪威政府的资助来到了罗马并且访问了李斯特。格里格拿出了自己的新作钢琴协奏曲 ,李斯特对他的作品,大加赞赏。但是后来,格里格受到某些评论家的非议,他就会想起李斯特对他说过的话,并从中得到鼓舞:“保持坚定,你有才华,不要被他们威胁。 ”1870年的秋天,格里格里回到了克里斯蒂亚尼娅,他与挪威的诗人般生进行了两年的合作,写了许多作品,1871 年格里格协助当地建立

7、了“音乐学会” ,以促进该地的音乐以及管弦乐发展。在该音乐学会由格里格担任指挥,该学会有合唱队还有管弦乐队,因此格里格在指挥方面还有乐队的写作方面又得到了许多的经验。1874 年,他应易仆生的邀请,为他的诗剧培尔金特配乐。1874 年,他配乐的培尔金特首演,大获成功,就在一年之内在当地演出达 35次!1874年,格里格得到了挪威政府颁发的一千六百克劳恩士,使他专心从事音乐的创作,摆脱了教学、指挥,这是的他已经有一定的名气了,国外都知道挪威的音乐家格里格。1880-1882 年他出任了,卑尔根“和谐”学会指挥这是他一生的最后任职。1885 年,他在卑尔根的特罗尔豪建造了一间简朴的乡间别墅,在这他

8、度过了余生。尽管他经常会去国外演出、旅行,但是他总是会回到他在挪威的居住地特罗尔豪,因为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离不开自己的祖国。直到 1907年的 9月 4日他安详地在祖国逝世。9 月 9日挪威为格里格举行了国葬。格里格一生用他的行动用他的音乐创作表明了他热爱祖国的心,为挪威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贡献出了他全部的心血,为挪威本民族音乐发展付出了全部的心血,为挪威赢得了世界的荣誉,不愧为挪威民族的骄傲。格里格一生中创作了大量歌曲其中有著名的索尔维格之歌 。还有许多乐队作品和戏剧音乐、大量的钢琴曲还有钢琴协奏曲和室内乐。二、 培尔金特组曲的创作手法1、 “ 晨景” 为诗 剧第四幕第 五场的前 奏曲 。 讲

9、述的是培尔 金特成了富翁 , 一天清晨 , 他站在摩洛哥的一个山洞前 , 幻想着成为沙漠王国的国王 。 但这段音乐所描绘的并非炎热的沙漠 , 而更像北欧清晨晨曦初上的田园美景 。乐曲由长笛吹奏的牧歌主题开始 , 之后 , 这个主题在不同的乐器和调性上反复多次 。从 E 大调先转入 G 大调 , 然后再转入 B 大调 , 使人觉得 太阳在慢慢 升起 , 阳 光越来越 强烈 , 万物都随着阳光的出现而一3个个苏醒 。 随着乐队的进入 , 音乐的层次也逐渐加厚 , 然后推向一个小高潮 , 预示太阳已经完全升起 , 照耀在整个大地上 。高潮过后 , 牧歌的主题再次呈现 , 最后音乐在恬静的气氛中逐渐消

10、失 。这是典型的三部曲式 。这段音乐不仅是用旋律的强弱 、 快慢变化来描写场景和塑造音乐形象 , 更是用调性的运动来体现主题形象 , 手法精练 , 恰到好处 。2、 “ 奥萨之死” 为诗剧第三 幕的一段 配乐 , 是一首动人的葬礼进行曲 。奥萨是培尔 金特的母亲 , 培尔 金特唯一的长处就是孝顺 。 在母亲奥萨弥留之际 , 培尔 金特赶了回来 , 对母亲追忆儿时景象 , 并用幻想 的故事陪母亲去 赴天堂的盛筵 。整段乐曲是纯粹弦乐的演奏 , 并且每个乐器都加上弱音器 , 使音乐更加低沉 、 庄重 , 节奏缓慢 , 和声阴暗晦涩 , 主题旋律具有古老的民族风格 。 乐曲分前后两段 , 前段以上行

11、旋律构成 , 节奏缓慢 , 感情悲壮 , 音乐由弱到强又到弱 , 如此频繁的强弱变化 , 表现悲痛的情绪变化 ; 后段旋律下行 , 音量较前段弱 , 同样的速度却形成了一种忧伤的悲剧气氛 , 然后音乐越来越弱 , 直至消失 , 象征着奥萨默默地离开人世 。格里格在塑造这段音乐时主要是运用这种特殊的弦乐队写法 , 使人笼罩在一种悲痛的情绪之中 , 准确刻画了悲剧的气氛 。3、 “ 安妮特拉舞曲 ” 为诗剧第四幕的一段配乐 , 是一首具有异国情调的舞曲 。在沙漠绿洲的帐篷里 , 酋长的女儿安妮特拉用舞蹈对培尔 金特献媚 , 企图获得爱情的一个场面 。这段音乐刻画了安尼特拉轻盈 、 优美 、 神秘又

12、有东方色彩的舞姿 。 音乐主要以节奏的不断变化 、 旋律线条的明显刻画 、 断音的音型及弦乐器的特殊演奏技法 拨弦来表现音乐 , 并配以三角铁的演奏 , 使音乐显得更加轻盈 。音乐注明是玛祖卡舞曲的形式 , 在不太快的音乐背景下 , 轻盈飘逸 、 妖艳迷人 , 非常准确地描绘了安尼特拉的形象 。 最后以弦乐器的拨弦演奏而结束 , 更显出安妮特拉美丽少女高雅诱人的舞姿 。作者在曲时充分考虑到速度 、 节奏 、 线条 、 音型及演奏法的使用 , 将单声部旋律创造性地推向了一个高峰 , 从而给人们呈现出一幅多姿生动的舞蹈画面 , 并赋以安妮特拉美丽少女的形象 。4、 “ 在山神的宫殿里” 为诗剧第二

13、幕第六场的前奏 。主人公在山中与妖王之女调情 , 并在妖王的威胁之下同妖女结了婚 。 这段音乐描写了群魔乱舞 、 阴森怪诞的场景 。 在这里 , 格里格采用了重复和加强单一主题力量的写作手法 : 在主题不断的变奏中 , 乐器的数量也随之增加 , 力度不断增强 , 音区不断升高 , 音乐由简到繁 , 由弱到 强 , 旋律笨重 、 粗野 、 滑稽 , 在恐怖的气氛中又显出喜剧性 。从一开始的一支大管的独奏变为乐队的全奏 , 速度不断增快 ,情绪不断升温 、 激动 , 由轻巧到急促 、 沉重 、 粗野 , 最后 , 粗野 、 旋风般的舞曲越来越疯狂 , 并加之快速而整齐的合唱 , 还有几个男女疯狂的

14、喊叫 , 整个组曲在乐队最强奏 ( f f f ) 中结束 。格里格塑造音乐形象不是一成不变的 , 而是一连串的不断变化的音乐形象 , 体现了他对音乐形象运动性的塑造 。 培尔 金特 第二组 曲是继 第一组 曲( 18 88年 ) 之后的 1 891 年整理好的 , 两套组曲表现的剧情并没有时间上的关联 , 而是作曲家自己根据组曲的一些原则组织起来的 。5、 “ 诱拐的 新娘” 为第二幕 之前的幕 间曲 。 培尔 金特在乡村的一次婚礼上 , 拐走了朋友的新娘英格丽德 , 把 她带到山上 , 玩腻了4又将 她遗弃 , 说他真正爱的是索尔维格 。 这里用两段颇具性格特征的音乐来描绘 , 一是英格丽

15、德 , 音乐哀怨 、 痛苦 、 纯洁 , 表达了她内心深处的忧伤和绝望 , 同时也塑造了她面对痛苦时的平静 , 旋律平缓舒展 、 优美抒情 , 哀怨中透露出一些凄美的色彩 , 并推向了一个乐队的高潮 , 然后沉静下来 。 二是与英格丽德主题相对立的是培尔 金特急促不安 、 富有动感的主题 , 在引子和结尾出现 , 表现了一种粗鲁和固执 , 强烈的符点和十六分音符表示培尔 金特在朋友的婚礼上野蛮粗暴地抢走新娘 , 与温柔缠绵的英格丽德主题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 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 。 这段音乐以英格丽德为主要形象 , 表现出一种非常激动和无奈的情绪 , 堪称为一首奇妙的挪威哀歌 。6、 “ 阿拉伯

16、舞曲” 为第四幕中阿拉伯舞蹈场面的配乐 。乐曲带有女声合唱 , 意欲描绘东方的“ 异国” 情调 。格里格在处理这首东方色彩的音乐时运用了土耳其舞曲 , 特别是借鉴了土耳其军乐的一些特点 , 如在乐队的编配上 。 乐曲为带再现的三段体 。 A 段为进行曲风格 , 旋律富有异国情调 , 旋律富有异国情调 , 有滑稽性 , 中段用弦乐演奏 , 舞曲十分流畅优美 , 略带起伏 。这段音乐完全是对场景的刻画 , 十分细致形象 , 不过可能作者心目中的阿拉伯世界与真正的阿拉伯世界有着不小差距。7、 “ 培尔 金特回家” 又称海上风暴 , 为第五幕的前奏曲 。 在第五幕中 , 主人公的形象已经是一个须发斑白的老人 , 他站在返回挪威的轮船上衣衫褴褛 , 神情冷酷 。 该段描写叶落归根的心情使他决定返回家乡 、 在海上突遇风暴的场景 。 这是全曲中最有戏剧性的段落 , 也是全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