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苏轼哲理诗词思想意蕴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269342 上传时间:2017-11-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苏轼哲理诗词思想意蕴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论苏轼哲理诗词思想意蕴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论苏轼哲理诗词思想意蕴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论苏轼哲理诗词思想意蕴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论苏轼哲理诗词思想意蕴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论苏轼哲理诗词思想意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苏轼哲理诗词思想意蕴(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浅论苏轼哲理诗词思想意蕴“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东坡如此具有豪迈气魄的诗句,拥有的这样一种博大宽广的胸怀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千百年来为世人所传诵。一代诗豪苏轼的一生饱尝宦海浮沉,朝廷任官时同时受到新、旧两党的排挤,一生处新旧党争之中,他的一生,毫无夸大其说,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一幕悲剧。然而,尝尽生活与其的各种打击,长期处于逆境之中的苏轼渐趋表现出了一种豪迈、旷达的胸襟,以一个无比广阔的心境品读人世万物,拥有令人钦佩的处世哲学智慧。这一点,反映在苏轼的创作中,则让我们看见了一批超凡脱俗的哲理上品诗。本文通过对苏轼部分哲理诗的解读,提炼其哲理诗具有的三方面思想意蕴,即禅

2、的思想、旷达的人生态度、思辨的认识论等,以期对苏轼哲理诗进行合理解读,浅论其哲理诗具有的思想意蕴。1、禅的思想苏轼出入儒道,濡染佛禅,思想兼容并包,宏博复杂。在其贬谪黄州时期,他“归诚佛僧” ,隔一两日便到安国寺焚香默坐,参加佛事;又倾心道家的养生术,曾到天庆观道院去养炼,其佛、道思想有了发展。在惠州、儋州时期为解脱人生苦恼,超然物外,随缘自适,已成为他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宦海沉浮,漂泊无定,深品世态炎凉,苏轼对禅学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禅的精神陶冶着苏轼,也滋润着他的诗歌创作,尤其是他写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哲理诗。如独觉:倏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里的

3、“独觉” ,暗指禅语,一语双关,即一个人只要悟透世界,了然于心,那么对于人生的凄风苦雨也就能安然处之,恬然对待了。再如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 2 -行,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诗里用了两个提问,让读者去思考。其实这是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有一部佛门经书叫椤严经 ,书中说:“譬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这段话很精彩地说明一个哲学道理:

4、只有主观和客观相统一,才能成功。苏轼把它妙化入诗,更进一步,琴声也不是源于妙指,而是来自内心,琴者即心声。物我融合,才是佳境,显现出了其浓厚的禅的思想。2、旷达的人生态度尽管命运多舛,苏轼的一生仍就能做到随缘自适,知足常乐;处逆境而不颓唐,处顺境而不淫逸。特别是在他屡遭贬谪之际,一份旷达,豪迈的人生态度的展现更是令世人无法不对其产生钦佩之情。这反映在他的诗词创作中,也是最能代表苏词的艺术风格的,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类思念亲友、怀古纪游之作,它们大多将四时清景、江山胜迹、亲朋诗酒、人生哲理与历史风云、宦海风波糅合在一起,气象恢弘,富于浪漫情调,表现了苏词旷达超脱或豪迈奔放的风

5、格特点。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于神宗熙宁九年,时任密州知州的苏轼已与胞弟苏辙分别有七载,在月圆之夜抒发了对胞弟的思念之情: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此词

6、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 3 -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但愿人长久” ,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

7、共婵娟” ,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 ”都可以互相参看。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

8、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又如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4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

9、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也无风雨也无晴” ,如此具有生活辩证法的诗句,写出了词人对待人生道路上风风雨雨的态度。苏轼这一生经历了许多次常人所难以承受的政治打击,但他始终能够以旷达的襟怀去面对,泰然处之。再如浣溪沙

10、: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首词上片写清泉寺的风光,下片情景生情,迸发一段坦荡、乐观、令人奋发的议论,即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这展现出了苏轼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

11、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3、思辨的认识论苏轼热爱生活,兴趣广泛,一石一花,常寄以深情,平凡的日常生活在苏轼笔下常常表现出美好的情思和理趣。因此,在其哲理诗创作中常能通过对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出其对于事物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的独特思考,具有慎思明辨的理性,体现出一种思辨的认识论。如题西林壁:- 5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

12、的结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再如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中“春江水暖鸭先知” ,在一江春水中,鸭儿在嬉戏,江水回暖的讯息,它们首先感

13、知到了。鸭知水暖,光凭画是体现不出来的,诗却表达出来了。其实岂是鸭子先知水暖?一切水族之物,皆知冷暖。诗人这样写是为切合画上风物,实际上也是表达他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礼赞。唐人有“花间觅路鸟先知”的诗句,与此句异曲同工。这句诗极富哲理,现在我们指某一新的情况或消息被人预先知道时,便往往引用这一句。同时, “春江水暖鸭先知”还体现出了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论观点,这些无一不体现出在苏轼哲理诗中能够体会到的一种思辨认识论的思想意蕴。苏轼的哲理诗词的主要特征是形象的写景、抒情,且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优秀的哲理诗词由于反映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真谛的探索,以及对社会理想的向往,因而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哲理诗

14、词,中国古代诗词园地中的奇葩。异彩纷呈,独树一帜,是优秀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光茫四射的明珠。具有很高的- 6 -艺术审美价值和思想认识价值。哲理诗词,容景物、形象、说理于一体,借景抒情,以情感人,喻事明理,以理服人,以其特殊的艺术魅力,揭示哲学领域中的某一命题和真理,从而达到传播知识、启迪智慧、感悟人生的目地。优秀的哲理诗词,总是艺术美和哲理美的完美结合,成为人类精神文明中的精品,洋溢着知识性、趣味性和启示性,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动的说服力。从体味苏轼哲理诗词的思想意蕴中,我们获取到了一种观透事物的眼光,锤炼出面对生活各种境况都能够处之泰然的心境,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从苏东坡的哲理诗词里获取到对于我们具有生活指导意义的那难能可贵的哲学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