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五代柴窑在河南郑州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268737 上传时间:2017-11-2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7.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五代柴窑在河南郑州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浅析五代柴窑在河南郑州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浅析五代柴窑在河南郑州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浅析五代柴窑在河南郑州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浅析五代柴窑在河南郑州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五代柴窑在河南郑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五代柴窑在河南郑州(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析五代柴窑在河南郑州闫 金 宝在中国古陶瓷史的研究中,五代“柴窑”由于烧造时间短,又没有标准器存世,且未找到确切的窑址,虽然“柴窑”历来被世人视为珍宝,并有“片柴值千金”的传说,但“柴窑”及其实物、标本,在中国古陶瓷界一直是个千古之谜,专家、学者对此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本文遵循辨证的唯物主义史观,从当时五代十国(后周)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有关文献入手,阐述了对五代“柴窑”的看法和观点,不妥之处,请有关专家、学者批评指正。一、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从当时五代(后周)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看“柴窑”的建立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五代十国的后周(公元 907 年至 960 年)是由周太祖郭威建立起来的。

2、显德元年(公元 954 年),郭威病逝,传位给义子柴荣(史称周世宗)。周世宗柴荣在位只有 6 年,于公元 960 年病逝,柴荣的义弟赵匡胤于陈桥泽发动兵变“黄袍加身”结束了后周的历史,揭开了大宋王朝新的历史。后周世宗柴荣,是五代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继位后,励精图治,改革内政,整顿军纪,奖励生产。2如:鼓励开垦荒田,减轻赋税,保护民生并严惩贪官污吏;兴修水利,堵黄河决口,修固黄河大堤,疏通汴河、五丈河、蔡河,恢复了以开封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限制僧尼、废寺院,销毁佛像;裁减墉军,加强中央禁军的力量。此外,周世宗还注意纳谏,留心政事,力图统一全国,先后击败了北汉的入侵,攻取了后蜀的陇西四州,取得

3、南唐的江北淮南十四州六十县和契丹的瀛、莫、易三州之地,基本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混乱局面,为后来北宋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现后周黄陵位于郑州新郑市城北约 18 公里的郭店镇附近,由嵩陵、庆陵、顺陵和懿陵四座陵墓组成。嵩陵是后周太祖郭威墓,庆陵为后周世宗柴荣墓,在新郑郭店镇陵上村。顺陵为恭帝柴宗训的墓,位于郭店镇陵上村东北。懿陵是后周世宗皇后符氏的陵墓,在郭店镇陵上村内,与中国历史上的秦、汉、唐、宋等封建帝王的陵墓相比,后周黄陵的规模明显较小,这主要与后周太祖郭威的薄葬思想有关。据记载,郭威在临终前曾嘱咐养子柴荣说:丧事从简、不要劳民伤财,陵墓务必简素,不用石柱、石人、石兽、不修地下宫殿,不要守灵

4、宫人,下葬时只用“瓦棺纸衣”。这充分说明了后周太祖郭威节俭、爱民的思想观念。3至于周太祖郭威埋葬时是否用瓦棺纸衣,尚不得而知,但嵩陵前确无石人、石兽。从当时五代十国时期的战乱局面,以及后周太祖郭威崇尚俭朴、安民的思想和继承郭威皇位的后周世宗柴荣,励精图治,改革内政,整顿军纪,奖励生产,严惩贪官污吏的做法上看,当时,不可能也没有精力抽调全国的能工巧匠去建立一个像后来汝官窑一样庞大,专烧供宫廷使用的“柴窑”瓷器。那么,笔者认为:“柴窑”从名称和字义上讲,应该是后周世宗柴荣继位后建立的“官窑”,很可能是一个规模不大的窑址。据传说,五代后周世宗正在前线指挥军队打仗,这时,一个主管烧制瓷器的官员向他请示

5、御用瓷器的釉色,周世宗柴荣指着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瓷器表面应该是素面,釉色温润纯朴,胎体较薄,就像后人形容的那样“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遗憾的是后周世宗柴荣从继位到病逝只活了六年的时间,也就是说,“柴窑”从烧造到消亡也只有短短的六年时间。二、古文献对柴窑特征的记载4五代时期的柴窑,是我国天青釉瓷的创烧者,它的产品以天青釉瓷见长,它所创制的天青瓷生产工艺,为鼎盛发展的宋代官汝、官仿官天青釉瓷的发展开创了先河,并奠定了我国天青釉瓷生产的工艺基础。因此,在古文献中对柴窑的记叙也较多,但又因传世

6、柴窑瓷器数量太少,人们很难见到,致使古文献中的记载往往为辗转传抄。我们今天研究这些古人的记载,既要看到其辗转传抄的状况,又要看到各种记述的共同点与区别,并从中归纳出柴窑瓷器的基本特征来。记载柴窑的文献以宋人欧阳修的归田集最早,书中在谈及“汝窑花觚”时曾有:“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希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北宋汝窑颇仿佛之,当时设窑汝州,民间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汝窑瓷较似,官局造无私。”从此书中可知柴窑有“色如天”、“声如磬”、“天青雨过时,汝窑瓷较似”几个特点。该书是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晚年辞官后的著述,书中所记大都为他自己的经历见闻,而且距离五代时间最近,应该

7、是最为可靠的。再后,是明代曹昭在洪武年间撰写,明中期由王佐增补的格古要论,记载有:“柴窑器出北地河南郑州。世传柴世宗姓柴氏所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5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不见。”曹书所记又增加了柴窑窑址和器物具有“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的特征,与此特征完全相同的重要记载,还见于明万历年间周履靖的夷门广牍一书。不同处是窑址地仍采用“格古”洪武版的“柴窑出北地”,未增添“河南郑州”之说。明代的文献还有黄一正的事物绀珠,记有“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或云柴世宗时始进御,今不可得。”指出五代时,柴窑“为诸窑之冠”,“始进御”。明张应文的清秘藏记有:“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

8、定。柴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馨。此必亲见,故论之如是。其真余向见残器一片,制为绦环者,色光则同,但差厚耳。”又曹明仲云:“柴窑足多黄土,未知然否。”其记载比最早的归田集又增加了:“明如镜,薄如纸”的特征,但也谈及所见真器“差厚耳”。明谢肇淛的五杂俎,是古代文人笔记小说中第一部记载“所司清其色”和柴世宗“御批”的古文献。书中记有:“陶器柴窑最古,今人得其碎片,亦与金翠同价矣。盖色既鲜碧,而质复莹薄,可以装饰玩具;而成器者,杳不可复见矣。世传柴世宗时烧造,所司6清其色,御批云:雨过青天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比归田集的“天青雨过时”更完善了。到了清代已距五代柴窑相去甚远

9、,有新意的文献较少见。值得参考的无名氏南窑笔记,记载有:“柴窑。周武德年间,宝库火,玻璃、玛瑙、诸金石烧结一处,因令作釉。其釉色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其妙四如,造于汝州瓷,值千金。”记叙了柴窑釉药的成分,似与汝瓷有相似之处。另有清代刘体仁的七颂堂识小录,记有其亲眼所见:“柴窑无完器,近复稍稍出焉,布庵见示一洗,圆而椭,面径七寸,黝然深沉,光色不定,雨后青天未足形容,布庵曰:予目之为绛青。”指出柴窑还有“黝然深沉”的“绛青”色。至于其它的古文献,均为辗转传抄之作,其中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和谷应泰的博物要览均同于清秘藏;清代刘廷玑的在园杂志、陆廷灿的南村随笔、朱琰的陶说均同于五杂俎。而明代

10、田艺衡的留青日札、清代唐铨衡的文房肆考、蓝浦的景德镇陶录、梁绍壬的两般秋雨庵随笔等,又都采上述各书之长,进行了综合论述,未有新意,在此省略不记。7在古代除上述各书记载柴窑外,还有清乾隆皇帝把玩宫中所藏柴窑器物时留下的几首御题诗,因其均是乾隆亲见的清赏之作,具有重要的参考和研究价值,特全文抄录于后:柴窑枕:色如海玳瑁,青异、八笺遗。土性承足在,铜非钳口为。千年火气隐,一片水光披。未若永宣巧,龙艘落叶斯。乾隆丙戌御题(三十一年,1766 年)柴窗如意枕:过雨天青色,八笺早注明。睡醒总如意,流石漫相评。晏起吾原戒,华祛此最清。陶人具深喻,厝火积薪成。乾隆辛丑御题(四十六年,1781 年)柴窑碗:冶自

11、柴周遂号柴,冠乎窑器独称佳。镜明低薄见诚罕,足土口铜藏尚皆。内府数枚分甲乙,夷门广牍类边涯。都为黑色无青色,记载谁真实事谐。乾隆丁未御题(五十二年 1787 年)8在这几首御题诗中,乾隆记述了宫廷收藏的柴窑器物的真实面貌,不仅再次指出几种文献的记载,而且还记述了其他文献尚未谈到的一些真实情况。指出所见的柴窑枕或“色如海玳瑁”、或“过雨天青色”,而“数枚柴窑碗”。“都为黑色无青色”,其器物特征为“镜明低(纸)薄见诚罕,足土口铜藏尚皆”;而其工艺制作又“未若永宣巧”,比不上永乐宣德器的精巧。这些,都是其他文献中所未能见的,非常重要。乾隆在御题中还提到青异和八笺的记载,可惜笔者在陕西一直找不到遵生八

12、笺。而清异录对柴窗的记载,也未能查到。使本文留下不足,只能留待以后再查找。上述古文献中的这些记述,为我们了解和认识柴窑器的特征,提供了真实、可靠和具体的历史文献之资料依据。按照此依据去寻觅,柴窑这个千古之谜,早晚会被世人所破解。三、文献记载与出土瓷器的特征基本吻合按照古文献对柴窑所具上述特征的记载,我们观察并研究了郑州东西大街出土的五代瓷器标本,发现两者之间竟达到了一致和吻和。笔者在此按前面引文、将9古文献和郑州东西大街出土的五代青瓷标本的吻合之处叙述于后,以期求得客观和合理的结论。1在归田集、清秘藏、博物要览、长物志、文房肆考、景德陶录等书中均有:“色如天”或“青如天,”或“天青雨过时”,系

13、指瓷釉的颜色为天青色。在五代郑州出土的青瓷中有不少青瓷、淡天青、暗天青等几种釉色,其色调或深或浅,但以偏天青绿色为其主调。此种天青色调的瓷釉,目前尚未在其它五代窑址中发现,仅在郑州地区有一定数量的标本出土。其天青釉瓷的色调和文献对柴窑瓷釉的记载是一致的。“声如磬”,指器胎经高温烧结致密度好,敲击时有金属和石磬的响亮声。五代的瓷器,不论黑胎和白胎都很坚致,敲击时确实可以达到“声如磬”的响声。笔者在其收藏的五代瓷片标本中,拿出两片进行敲击,瓷片之间相触发出的声音清脆响亮,确实如文献上所记载的一样。归田集中还记载了“汝窑颇仿佛”和“汝窑磁较似”特点。郑州东西大街出土的五代青瓷标本确实与汝瓷“颇仿佛”

14、和“较似”。这种相似主要表现在天青釉的色调上,同时碗、盘、盏等器物造型也较似,还几乎都是外撇圈足。另外,施釉和支烧方法也较似,10多是通体施釉并用釉裹足,器外底均留有数点状支烧痕。这种实物中的“较似”,与文献记载亦相符。2若按照格古要论、夷门文牍、文房肆考、景德镇陶录记载的特征比较一下。“天青色”,前已阐述不再重复。“滋润细媚”,系指瓷釉而言。郑州东西大街出土的五代青瓷标本,釉料处理比唐器长足进步,不仅洁净再无黑色斑点,而且精细滋润,具有玉质感,用手触摸光滑舒适。特别是白胎青瓷,淡天青色釉色清淡雅洁,看起来细媚可爱。“有细纹”,多指瓷釉的细纹开片,也可指釉下的细纹饰。五代黄堡窑青瓷中,常见的细

15、纹开片。其冰裂开片细纹,有内外直裂的,还有少数呈鱼鳞状斜裂的,后者与汝窑很相似,但所见不多。除素面开片细纹外,还有胎体上饰细纹划花的细纹,及胎体上饰细线模印花纹的细纹,后者细纹透过淡天青釉观看,若隐若现相当美丽。“粗黄土足”或“足多粗黄土”,系指器物足底之特征。五代黄堡窑青瓷之器足,多施裹足釉。但到其晚期的白胎器物上,一部分仍继续用釉裹足;还有一部分是底足施釉后,又将足底下的裹足釉药擦去(或刮去),在除去釉药的足底刷有红黄色汁水,烧成后足11底露胎处呈红黄色,犹如“粗黄土”一般。有此种特征的青瓷器足,在该窑五代时期出现较晚,就其烧造时间和黄土足的特征看,均和文献记载相符。3若按照清秘藏、博物要

16、览、长物志、文房肆考、景德镇陶录等书所记载的“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磬”等特征进行对照,同样也相符合。“青如天”,前已阐述,不再重复。“明如镜”,应指青釉的晶莹度。现有一种说法,认为是指柴窑的胎体可以透明。此种看法,笔者以为不对,我国科学家经过对各时代瓷片的理化科学测试后得知,“在东汉到五代这段历史时期内,南北方青瓷胎的瓷化程度并不与时代发展成正比关系。”因此,五代时期根本不会出现胎体可以透明的柴窑瓷器。文献中“明如镜”,只能是指瓷釉的晶莹度而言。对照五代黄堡窑的青瓷,其青釉与唐和金元相比,玻璃质感略弱,但与同时期越窑相比,瓷釉的晶莹透明度要强的多。特别是五代晚期的白胎青瓷,其淡天青釉更是晶莹透明。正因为有此特点,所以多在釉下采用细线划花、剔刻划花、贴花、印花、戳花等多种手法装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