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秋季高一年级十月月考语文试卷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244703 上传时间:2017-11-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9.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秋季高一年级十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3年秋季高一年级十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3年秋季高一年级十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3年秋季高一年级十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3年秋季高一年级十月月考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秋季高一年级十月月考语文试卷(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 年秋季高一年级十月月考语文试卷一、语言与基础。 (15 分,每小题 3 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笙箫(shng) 发酵(xio) 漫溯(shu) 挥斥方遒(qi )B、粗糙(c o) 长篙(go) 幽咽(y) 残羹冷炙(zh)C、佝偻(lu) 倾圮(q) 春帷(wi ) 跫音不响(qing)D、雾霭(i) 慰藉(j) 憧憬(chng) 做窠鸣叫(cho)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漫江 枯槁 惆怅 浪遏飞舟B、流岚 虹霓 猗沦 戒骄戒躁C、镣铐 铭记 砥砺 义愤填赝D、眷属 诅咒 峰巅 彼彼皆是 3、依次填入下列诗句的横线处的修饰语,最富有表现力的一

2、项是( )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 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 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 埋棺材的土地,同着 纸钱的,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A、漫长的 黑色的 贫瘠的 飘飞的B、含辛茹苦的 买来的 狭窄的 一堆堆的C、四十几年的 四块钱的 几尺长方的 一手把的D、无穷无尽的 黑色的 狭窄的 飘飞的4、下列词语中加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A、喋血(di) 寥落(lio) 屠戮(l) 长歌当(dng)哭B、租赁(ln) 激亢(kng) 不惮(dn) 叱咤风云(zh )C、谦逊(sn) 浸渍( z) 创伤(chung) 涕泗交流(s)D、屏息(bng ) 虐杀( n) 攒射(cun

3、) 殒身不恤(xu)5、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苍茫 款待 熬煎 广有羽翼B、和蔼 气概 菲薄 绿草如荫C、桀骜 酣畅 编辑 起承转合D、凌侮 纽扣 荆棘 迥乎不同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68 题。 (共 9 分)“中华民族”是怎样提出的中华民族”这一家喻户晓的称谓,细算起来也只有 103 年的历史,其创始人就是梁启超。在梁启超创立中华民族一词之前,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现代的民族观念,甚至连“民族”一词也没有使用过。习惯上所说的“华夏”、 “汉人”、 “唐人”、 “炎黄子孙”,乃至外国人将中国称之为 “大秦”、 “震旦”、 “支那 ”等,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称谓。所谓“华夷之

4、辨”、“夷夏之防”,集中反映的也是一种相对狭隘的朴素的种族意识。1840 年鸦片战争之后,尤其是 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救亡图存的热潮迫使先进的思想家去重新思考许多问题。在“保国、保种” 的呼声中,严复的天演论传递出一种世界民族之间相互竞争的族群理念,从而使国人意识到“合群”的重要性。遗憾的是,严复没有进一步介绍西方的民族主义理论。梁启超则沿着严复“保种”、 “合群”的思路,渐渐以现代民族主义理论来思考问题。1898 年秋他流亡日本之后,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欧洲的民族主义论著,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在民族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新见解。1899 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一文中,通过对欧洲世界史著作的评介,

5、破天荒地使用了“民族”一词。1901 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 的概念。在“ 中国民族”的基础上,1902 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 中华民族”。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先对“中华”一词的内涵做了说明。其云:“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而为其洲中之最大国者,谁乎?我中华也;人口之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谁乎?我中华也;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 ”接着,梁启超在论述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地位时,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不过,梁启超在具体使用“中华民族” 一词时却比较混乱,有时指汉族,有时又指中国的所有民族。1905 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

6、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并断然下结论说:“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梁启超真正完成了“中华民族”一词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性创。由于梁启超崇高的地位和影响, “中华民族”一词一经提出,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留日中国学生所办的报刊当中,无论是浙江潮 、 江苏 、 二十世纪之支那 ,还是民报 、 国民报 、 童子世界 ,都对民族主义以及中华民族的含义展开了讨论。杨度这些很有水平的思想理论家也加入到讨论的行列当中,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杨度在 1907 年发表了金铁主义说一文,对中华民族的含义进行了详尽的解说。杨度的高明之处在于超越民族

7、的血统意识,提出中华民族与其说是一个种族融合体,不如看作是一个文化共同体。文化的一体性、凝聚性和不可分割性造就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6、下列对“中华民族”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民族”提出避免了 “华夏” “汉人” “唐人”称谓的狭隘种族意识。B、中华民族指中国境内的所民族,汉满蒙回藏等为一家,是一个多元混合的大家庭。C、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 ”一词的过程是“保种” “民族” “中华” ,再到“中华民族” 。D、中华民族既是一个种族融合体,又是一个文化共同体,文化的一体性造就此族群。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漫长的历史上,中国基本没有民族意识,甚至连“民族”一

8、词也没有使用过。B、西方现代民族主义理论启迪了 “中华民族”一词的诞生,梁启超首先创造此词语。C、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启发了 “中华民族”一词的诞生,由梁启超首先使用。D、杨度对“中华民族 ”含义的解说比梁启超的理解更科学,超越了民族血统意识。8、根据原文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民族”一词是梁启超 20 世纪初研究和宣传民族主义的首创,它一开始就内涵具体说明。B、 “中华民族”一词既是中国各族人民的一个统一的称谓,又是一种不断强化的民族认同心理。C、 “中华民族”一词告别了 “夷夏之辨”的陈腐观念,反映了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新追求。D、 “中华民族”一词是中国旧民族观

9、走向新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抛弃了狭隘的民族意识。三、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 911 题。 (每小题 3 分,共 9 分)与陈给事书愈再拜:愈之获见于阁下有年矣,始者亦 尝辱一言之誉。 贫贱 也,衣食于奔走,不得朝夕继见。其后阁下位益尊,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愈也道不加修,而文日益有名。夫道不加修,则贤者不与;文日益有名, 则同进者忌。始之以日隔之疏,加之以不专之望,以不与者之心,而听忌者之说,由是阁下之庭,无愈之迹矣。 去年春,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温乎其容,若加其新也;属乎其言,若闵其穷也。退而喜也,以告于人。其后如东京取妻子,又不得朝夕

10、继见。及其还也,亦 尝一进谒于左右矣。邈乎其容,若不察其愚也;悄乎其言,若不接其情也。退而惧也,不敢复进。 今则释然悟、幡然悔曰:其邈也,乃所以怒其来之不继也,乃所以示其意也。不敏之诛,无所逃避。不敢遂进,辄自疏其所以,并献近所为复志赋以下十首为一卷,卷有标轴。 送孟郊序一首,生纸写,不加装饰,皆有揩字注字处,急于自解而谢,不能俟更写,阁下取其言,而略其礼可也。 愈恐惧再拜。9、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始者亦尝辱一言之誉 辱:承蒙B、加之以不专之望 望:期望C、若闵其穷也 闵:通“悯” ,同情D、而略其礼可也 略:不计较10、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作者不经常拜见陈给事的原因

11、的一组是( )贫贱也,衣食于奔走 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 而文日益有名 夫道不加修,则贤者不与 悄乎其言,若不接其情也 辄自疏其所以A、B、C、D、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不能经常拜见陈给事的原因归结于自己地位贫贱、有抱怨的情绪和听信谗言,使陈给事能够欣然接受,这样便于达到交际目的。B、文章通过陈给事对作者两次拜见的不同态度和作者的不同感受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希望对方改变对自己的看法的良好愿望。C、这封书信叙述了作者与陈给事多年来的交往和两度疏远的原因,接着叙述自己疑虑消除,请求对方了解自己并恢复友谊,语意委婉而顿挫跌宕。D、文章以“见”为线索组织材料,先

12、写获见有年,再写不能继见的原因,接着写两次拜见的不同感受,最后写幡然醒悟,写这封书信以求再“见”四、 (27 分)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 (5 分)译文: (2)其邈也,乃所以怒其来之不继也,乃所以示其意也。译文: 13、用“/”给下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3 分)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 我 死 子 必 为 政 唯 有 德 者 能 以 宽 服 民 其 次莫 如 猛 夫 火 烈 民 望 而 畏 之 故 鲜 死 焉 水 懦 弱 民 狎 而 玩 之 则 多 死 焉 故 宽 难。 ”疾数月而卒。(节选自

13、左传子产论政宽猛)14、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2)题。 (共 8 分)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1)作者由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之景,联想到了什么?(2)概括词中所描绘的图景。 “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倾注了词人怎样的情感?15、补写下列是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共 6 分,每 1 分)(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 ,。 (毛泽东沁香园 长沙 )(2)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忧愁。 (戴望舒雨巷 )(3)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 。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共 18 分)狗 娘 江 薛旺喜是我给我的狗取得名字,它娘叫旺财。旺财到爷爷家一年多了,这是头一回当娘,就了不起地生下了五只狗崽子。我跟旺财也很熟,我去上学,非得从爷爷屋前过,能不熟?可抱旺喜那阵儿,它对我特不友好,以至警惕地守在窝边,后来还是爷爷把它骗进屋,堵好狗洞关好门,我才有机会抱上旺喜急匆匆地奔回了家。听爷爷讲,我把旺喜抱走后,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