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石家庄市42中学初中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239520 上传时间:2017-11-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1.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石家庄市42中学初中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0年石家庄市42中学初中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0年石家庄市42中学初中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0年石家庄市42中学初中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0年石家庄市42中学初中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年石家庄市42中学初中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石家庄市42中学初中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0 年石家庄市 42 中学初中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总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2.答案须用蓝色、黑色钢笔或圆珠笔书写。第二部分题号 第一部分一 二 三 四 五 第三部分 总分得分第一部分 (16 题 23 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 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 ) ,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春蚕到死丝方尽, 。 (李商隐无题 )斯是陋室, 。 (刘禹锡陋室铭 )后来啊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余光中乡愁 )2下列各组加点字注音全

2、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陶冶(y) 阔绰(chu) 忖度(d) 一蹴而就(c)B畸形(q) 褒贬(bo) 执拗(ni) 海市蜃楼(shn)C绮丽(q) 吝啬(s) 两栖(x) 舐犊情深(sh)D蜷缩(qun) 绵亘(gn) 泥淖(no) 戛然而止(ji)3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2 分)A束缚 皎洁 豁然开朗 流连忘返 B嫉妒 携手 相题并论 因地制谊C憧景 蹒跚 津津有味 谈笑风声 D劳碌 狼籍 拈轻怕重 见义思迁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看着只有三、四百米高的小山,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有勇气登上去?B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是我平时最喜爱看的一个

3、节目,它的主持人张宏民、罗京、李瑞英等是我最崇拜的。C.船大;这孩子又听话,不乱跑;我们有好几个人,又是识水性的。 D.“大桥就要通车了,”他环视了一下会场说:“请大家咬紧牙关,作最后的冲刺。”5下列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4 分)(1 不仅毒品和赌博泛滥会导致大量刑事犯罪的现象屡见不鲜,而且会污染环境文明,阻碍社会健康发展。 修改意见: (2)河北的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走的是一条靠城市化带动农村、靠产业化提升农业。修改意见: 6.综合性学习 (7 分)2010 年 5 月 1 日世博会正式开幕至今,炎炎烈日没能阻挡参观者的热情,每天涌入的人群排起壮观的队伍。排队,也成了世博园一道别样的风

4、景。世博园为让游客打发等待的时间,精心布置美景:墙上的玻璃柱,透明的水母翩然;脚下玻璃覆盖的水池中,红色金鱼游弋;脚边降温喷雾中,还不时有沾衣不湿的水雾缭绕。(1)上海世博创造了参展国家最多的记录,请给下列几个展馆按照音序查字法排序。 (填序号2即可) (2 分)保加利亚馆 缅甸馆 美国馆 波兰馆 (2)请用一句话表达你对材料中表述的现象的看法。 (2 分)(3)如你是志愿者,请对个别没有排队的游客说一段得体的话,提醒大家注意文明。 (30 字以内) (3 分)30第二部分(7-25 题 47 分)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3 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

5、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共划两处)(1 分) 最 爱 湖 东 行 不 足 , 绿 杨 阴 里 白 沙堤 。8. 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句 “争” “啄”两个词的表达作用。 (2 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913 题。(13 分)【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

6、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 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 已 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

7、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 益 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 生 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9.【甲】 【乙】两文均出自 一书。(1分)10.根据你对文章相应加方框词语的理解,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生死攸关 生 不能自已 已 延年益寿 益 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译文: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译文: 12概括【甲】文第段的主要内容。(2 分)答: 313 【甲】 【乙】

8、两文都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请你以选文为例加以具体赏析。(2分)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1416 题。 (9 分)大蒜脑壳(1)小满前后,种在地里的大蒜长出了圆溜溜的脑壳,正是成熟的时候,可以收获了。扯出来的大蒜脑壳剪掉枯黄的茎叶和下面洁白的根须,十个一把用稻草捆紧,就能上市销售了。(2)大蒜脑壳有红皮和白皮两种,蒜瓣有大有小。还没晒干的大蒜脑壳买回来后,剥去蒜皮,洗净切碎,撒上盐,上面放点辣子粉、鸡精、花椒粉,再拿沸油一淋,拌匀后就是一碗开胃的蒜泥。(3)剥几斤大蒜瓣瓣,在水里过干净后,放少许盐,再用瓶子装好,放入糖、白酒、醋,以淹过大蒜瓣瓣为宜。盖紧盖子后贮藏,等一两个月后再开

9、盖品尝,就没有酒味了,就连盐味也被糖和醋取代,这种糖醋大蒜则是盛夏时节的一道好菜,不仅开胃,而且肠胃不好的人吃了后就不会胃痛和拉肚子了。(4)去掉外皮的大蒜脑壳丢进酸水坛子,泡到夏天,捞起来后下馒头下稀饭格外有味,泡好的大蒜脑壳酸酸的、香香的,等馒头和稀饭吃完,酸大蒜脑壳也吃完了。(5)大蒜瓣瓣还可以腌进糟辣子里。腌透的大蒜瓣瓣被糟辣子水染得绯红,一捞起来就香味弥漫,放进嘴里咀嚼又嫩又脆,又辣又香。没有食欲的人吃了后就有食欲,不想吃饭的人吃了后就想吃饭,总觉得没有过足瘾。(6)夏天没有大蒜苗也不要紧,大蒜瓣瓣切丝与肉丝炒、切片与肉片炒,炒出来的肉丝、肉片同样蒜香四溢。大蒜瓣瓣还是鸡丁和肉丁的配

10、菜,倒进火锅里越煮越香,几乎浸透到主菜的鸡丁和肉丁里,就是离开餐桌,走到户外,也会闻到大蒜的清香。(7)吃片片鱼要放大蒜瓣切细粒,吃酸菜鱼要放大蒜瓣瓣,一是可以去掉鱼的腥味,二是可以增加鱼的香味。细细品味,放了大蒜的鱼更鲜、更嫩、更香,香香的鱼汤也会被喝完。(8)烧一把嫩辣子,去灰后与大蒜瓣瓣在擂钵里擂成浆,再放入盐、花椒粉、味精,一直擂成辣子蒜浆后,倒在碗里,那就 更 好吃了。这种香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添加其他的香料。像这种自己加工的酸辣浆,才是地地道道的农家菜。(9)过端午时,在粽子煮熟时放二三十个大蒜煮熟,在端午的早晨吃粽子时必须要吃几个大蒜头。只是老年人一直传承下来的饮食风俗,是每个父

11、母不会忘记的事情,他们会督促儿女们吃了后才放下心来。父母说,大蒜是消毒的,吃了后能把积淀在肚子里的细菌杀死。过端午时,父母还要擂一钵雄黄大蒜。那是过端午的晚餐必备的佳肴。父母说雄黄也是杀菌的,吃了后就会把寄生在肚子里的寄生虫排掉,同时还可以防止毒蛇的进攻。没吃完的雄黄大蒜,父母会用瓶子装好,倒进白酒,如果碰到哪个肚子痛或者沾了草毒,就可以用雄黄大蒜进行治疗。(10)其实,大蒜脑壳不仅是佐料,也是蔬菜。种大蒜的人多,吃大蒜的人也多,经常吃一点大蒜脑壳做的菜肴,对人体确实有一定的好处。以前吃鱼是不放大蒜的,现在吃鱼放的大蒜很多,像吃鱼一样,大蒜也被进餐的人吃了,这种大蒜脑壳所做的配菜越吃越香了。(

12、11)吃了大蒜后,出的气有种较浓的味道,只要嚼点茶叶,再漱一次口,味道就淡了,不易被人闻到。就算被人闻到也是没有关系的,对于大蒜的喜爱是没有人非议的。大家都吃过大蒜,大家都爱吃大蒜,大蒜已经被大家蔬菜化了。14.概括选文第 311 段的写作思路(3 分)先写大蒜 ,然后写大蒜 ,最后写大蒜 15.第(10)段中划线的文字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指出其中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3 分)答: 16.选文第(8)段加方框词“更”能否去掉,为什么?(3 分)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1720 题。 (9 分)杂谈民族自信力(节选)(1)曾经有一则小幽默,赞扬中国古人的聪明。中国古代书籍竖向排列,因此当后人读4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便会点头,而西方书籍由于是横排,后人读的时候则多半不知不觉摇头否定。那么,我们的民族自信力究竟如何呢?(2)崇古非今,历来是中国人的传统,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这句几千年来一直为“有识之士”们感叹的口头禅更是经久不衰。而“子曰诗云”则更是才学见识的最好明证,从大文豪到穷秀才,对历史典故的研究无一不是竭尽全力,不厌其繁。 红楼梦中宝钗便因为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