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意义推断的基本技巧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232359 上传时间:2017-11-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的基本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的基本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的基本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的基本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的基本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的基本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实词意义推断的基本技巧(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文言实词意义推断的基本技巧一 据形推断汉字是表意性质的文字,音、形、义相互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文言文中,形声字、会意字占总数的 80%左右,这就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条件。例如 2006 年山东卷第 9 题“ 代立践南面” 。 “践 ”是形声字,从“足” ,应与“踩” “踏”有关,再结合具体语境,可推断是“登上王位”的意思。又如2009 年辽宁卷第 4 题“躬耕以养弟妹” 。 “躬”也是形声字,从“身” ,应与“自身”相关,解释为“亲自” ,正确。二 据音推断文言文中有一定数量的通假字,在阅读文言文时,当一个字用本音本义讲不通时,我们可以推断它被借用作同音的另一个字了。例如 2007 年

2、北京卷第 6题“上唱而民和” 。 “唱”字如果理解为“唱歌”行不行呢?当然不行。因为作者是说:国君有什么举措,百姓就听从。而不是国君在唱歌,所以这个“唱”就应该理解为“倡” ,是一种通假现象。又如 2009 年湖北卷第 10 题“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该句的“利”如何理解呢?让我们结合语境来看,上文说,一天之中能病十次,痊愈十次,而本句中“吐” “胀” “懑”都是病状,那么, “利”理解为“利益” “利害”等都讲不通,只能理解为通假现象,解释为“通痢 ,腹泻” ,是正确的。三 据法推断“法”就是语法。文言文的语法与现代汉语既有着传承关系,又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语法结构规律来推

3、断词语的正确解释。例如2007 年辽宁卷第 9 题“烛之则狗也” 。文言文中名词后面如果接着的是代词“之” ,那么该名词要活用为动词。所以,该句中的“烛”理解为“照”是正确出的。又如 2009 年广东卷第 5 题“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文言文中形容词后面如果有代词“之” ,一般来说,那么该形容词要活用为意动词。该句中的“奇”应该理解为“认为与众不同” ,解释为“奇妙”就错了。四 据位推断“位”就是位置。文言文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相对应的位置上的词,意义上常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关系,而文言中对偶、排比、对举、并列这类结构的句子较多,这都有利于我们对一些词语做出推断。例如 2007 年

4、重庆卷第 8 题“始于容隐,成于蒙蔽” 。考查对于“容”理解,我们可以利用结构的一致性进行合理的推断。处于同样位置的“蒙”容易理解,是“蒙骗” “欺蒙”之意。 “隐”和“蔽”位置相同,意思相近,据此推断, “容”的意思和“蒙”的意思不是相反的,应是相近的,理解为“包庇”是正确的。又如 2006 年湖南卷第 9 题“北枕大江,南薄五岭” 。我们根据句式的特点也很容易推断出“薄”的意思来。五 据境推断“境”就是语境。我们知道,词语的意思与该词语所在的句子的意思密切相关,而上下句之间又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阐释的关系,存在着承接补充暗示等关系。我们可以借助上下文这种语境来推断词义。例如 2009 年北

5、京卷第6 题“若真鄙儒也” 。题面将“鄙”解释为“品德低下” ,正确与否,只要结合上下文意思,答案也就不难得出。鲁地两个儒生认为叔孙通是凭着阿谀奉承得2到信任和富贵的,就不肯跟着叔孙通;叔孙通则认为二人不懂得时势变化。不难看出, “鄙”不是说二人品行,而是说他们见识浅陋。所以所给的答案是错误的。六 据想推断“想”就是联想。我们在做文言文阅读试题时,由于许多词语都是我们在中学阶段学习过的,应该联想到教材中出现的与之同样或类似的词语,做出恰当的推断。例如 2007 年全国卷二“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和 2004 年全国卷“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分别考查“暴”和“凶” 。我们就可以联想到所学的与

6、之相关的语句:1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蒲松龄狼 )2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 。这样就很容易做出推断, “暴”是“突然”的意思;“凶”是“荒年”的意思。再如 2009 年宁夏/海南卷第 4 题“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和“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 ,分别考查“婴”和“薄” 。如果我们对李密的陈情表非常熟悉,就很自然想起“而刘夙婴疾病” “而刘日薄西山”这两句,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七 据邻推断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前者,意思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

7、义复词是同义复用。我们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对一些词语的意思作出推断。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 ,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 。再如:“今主上幼冲,贼臣虎踞,雄才备用之秋也”中的“冲”较难理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来帮助的话,就容易多了,可以推断出“冲”是“年幼”的意思。文言虚词用法推断“六看”一、 看语法结构 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 “抚之”是动宾短语, “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 ,可译为“她” 。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 ) “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 “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

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 “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 “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 “之垄上”是动补短语, “之”是动词,“去” “往”的意思, “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 二、对应位置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 (陶潜归去来兮辞 ) “以”和“而”处3于对应位置, “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因利乘

9、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 “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 “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三、看特殊标志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若夫” “故夫” “且夫” “盖”等。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苏洵六国论 )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

10、词还有“至” “至若” “至如”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 ) “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 。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是以” “虽然” “然则” “盖”等。四、 语气表达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 李将军之谓也(2002 年全国卷) “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 其真不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 “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 。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 “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 五

11、、 看具体语境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 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 (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 。 “伏焉”即“伏在那里” 。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语境是交代写文章得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得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 “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 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 “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得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 。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12、) “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 六、看句式特点 要准确把握以下句中带点的虚词的用法,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 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是介宾短语后首句, “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 “于”是介词“比”的意思。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是定语后置句, “”“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 “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 )是宾语前置句, “何以”即“以何” , “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 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 是省略句式, “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4, “与(之) ”是介宾短语, “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13、蒲松龄促织是被动句, “为”表被动,是介词“被”的意思。 文言文断句方法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断句时还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方法 (1)找名词(或代词) ,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 “初,鲁肃闻刘表卒” ,先用全称,以下

14、“肃径迎之” “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如:刻 削 之 道 鼻 莫 如 大 目 莫 如 小 鼻 大 可 小 小 不 可 大 也 目 小 可 大大 不 可 小 也 举 事 亦 然 为 其 后 可 复 者 也 则 事 寡 败 矣。 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 ( 2)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 “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根据这些特点,有

15、助于断句。例如: 于 是 余 有 叹 焉 古 人 之 观 于 天 地 山 川 草 木 虫 鱼 鸟 兽 往 往 有 得 以 其 求 思 之 深 而 无 不 在 也 夫 夷 以 近 则 游 者 众 险 以 远 则 至 者 少 而 世 之 奇 伟 瑰 怪 非 常 之 观 常 在 于 险 远 而 人 之 所 罕 至 焉 故 非 有 志 者 不 能 至 也 。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我们看加点的虚词,可置于句末的有:焉、也、焉、也;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段标点,如果顿号不计,共 12处标点,有 10 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 “游者众”后的分号,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

16、。 “非常之观”是由于主语较长而作的停顿。 ( 3)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例如:“具 告 沛 公 , 沛 公 大惊。 ”“秦 王 坐 章 台 见 相 如 , 相 如 奉 璧 奏 秦 王 , 秦 王 大 喜,传 以 示 美 人 及 左 右 , 左 右 皆 呼 万 岁。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 (上面例中的“小小、大大”亦然) ( 4)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例如庖丁解牛5中“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再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