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216873 上传时间:2017-11-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4.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4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04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04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04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04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4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4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04 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卷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座位号填准考证号最末两位数。3、本卷直接用钢笔或圆珠笔在试卷上答题。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15 分)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2 分) 拈轻怕重 ( ) 惟妙惟肖( ) 雨量充 pei () jie()来之食2、根据提示用原文填空。 (6 分) 同样是咏秋,刘禹锡的秋词通过“_”的描述,写出了秋天明艳美丽的景致,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一句“_”写尽了秋天的肃杀之气。 (2 分) 友情,历来为人所珍重。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留下真城勉励友人的

2、千古名句“_,_。 ”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则想象了与友人剪烛夜谈的情景:“_,_。 ”(2 分) 宋朝人写诗往往蕴含哲理,引人思考。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朱熹的观书有感 、陆游的游山西村 ,者体现出这一特点。请从上述作品中任选两篇,写出其中蕴含哲理、引人思考的诗句:“_,_。 ”“_,_。 ”(2 分)3、中考前两个月,一向成绩优秀的小东患病需住院两周,好朋友小方前去探望,面对病床上焦躁不安的小东和床边忧心忡忡的小东妈妈,小方会先安慰小东的妈妈说:“_。 ”他还会鼓励小东说:“_。 ”(注意礼貌用语,所填话语均不超过 25 字) (3 分)4、 红楼梦中,有一个女子,她模样标致,语言爽利,心机极

3、深细,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这个人是_;还有一个女子,她寄人篱下,渴望真挚的爱情,但在森严冷漠的封建大家族中,只能凄婉的唱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这个就是_。 (2 分)5、古时候,有一北方人,从来没见过菱角。他到南方做官,在一次宴席上吃菱角,竟连壳一起吃下去了。有人说:“吃菱角要去壳” 。他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火。 ”有人问:“北方也生长菱角吗?”他回答:“山前山后,到处都是。 ”(注:2菱角一种生于池沼的草本植物,果实的硬壳有角,果肉可吃。 )这则寓言启示我们:_。 (不超过20 字) (2 分)第二部分:阅读理解(55 分)(一)

4、出师表(节选) (15 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爱任于几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帮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朋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 (左) 、允之任也。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4 分) 臣本布衣布衣:_ 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_ 遂许先产以驱驰驱驰

5、:_ 深入不毛不毛:_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以”与“临崩寄臣以大事”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2 分)、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不以物喜,不以已悲。、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3 分)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译文:_9、下列对文章(节选)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 分)、表、记,都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两段文字五次提到先帝,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作者把“北定中原”看作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这两段文字,寓情于议,感人之深。

6、10、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请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用短语写出他所指挥的两个战例。 (2 分)3_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像诸葛壳那样忠心报国的文臣武将,请从语文或历史教材中列举出两个名人,并写出他们留传下来的名言或者事迹。 (2 分,多写一例奖 1 分)_(二)执着的追求(13 分) 百岁生日三个月后的一个早晨,曾祖母卧床不起,几周来,她的健康每况愈下。医生告诉她维持不了几天了,她很激愤,虽然她早已作好魂归西天的准备。她发誓一定要支撑到自己著作出版的那一天。 “你很快就会拿到您的新著。 ”约翰向她保证。第二天,约翰回来告诉曾祖母:他已经给出版商拍去电报并得到了好消息,他们

7、正突击印刷出版这部著作,几天后她就会收到一个出版商寄来的第一批装订好的新书。 曾祖母凭借她顽强的意志,硬是挺了过来。在垂危之际,她日夜盼望着收到她新出版的著作。那天,她处于半昏迷状态,约翰进来了,带来一本新书一本厚厚的精装新书,封面上用雕版印刷着书名和曾祖母的名字。曾祖母看不见,她便只能用手抚摸。当她骄傲地从雕版封面上摸出自己的名字时,她眼睛里流出了泪水。 “我毕竟没有白活这一百年。 ”曾祖母轻轻地说。 她渐渐失去了知觉,两小时后停止了呼吸,手中仍紧紧地抓住她那本珍爱的新著。 家人把曾祖母的遗体放好,爱莉丝从曾祖母手中拿过那本书,翻开书页。她猛然抬起头来,惊愕地看着约翰。 “怎么,书中全是白纸

8、?”她叫道。 “请你原谅!”约翰说, “她的书根本不可能出版。曾祖母双目失明,她打字打到每一行末尾又听不见打字机内的铃声,她就一直打下去,不知道整章整段的话漏掉,打印纸上每行字的后面都沾满了油污,我不忍心把实情告诉她,我不能夺走她最后的希望。 ” “但是那个出版商呢?”爱莉丝茫然问道, “他每月都汇款过来!” 约翰的脸红了,爱莉丝懂了:他一直在冒充出版商给曾祖母写信,他卖掉了汽车原来是为了预支稿酬。11、阅读第段。 解释“每况愈下”在文中的含义:_。 (1 分) “她(曾祖母)很激愤” ,反映了曾祖母当时怎样的心理?请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出来。_(2 分)12、文章第段中,加点的短语“实情”是指

9、4_。 (1 分) “最后的希望”是指:_。 (1 分)13、文章歌颂了曾祖母、约翰精神上“执着的追求” ,文中对他们的“执着”有哪此具体的描述?(3 分)曾祖母:_约翰:_14、文章以“执着的追求”为题,收到画龙点睛,引发阅读兴趣的效果。请结合文章的内容,为本文再拟一个类似的标题。 (1 分)_15、约翰“不忍心把实情告诉她(曾祖母) , ”并最终带来一本“新书” 。你如何评价他的行为?如果你是约翰,你会采取怎样的方式来处理这一难题?(50 字以内) (4 分)(三)晚了,但还来得及(11 分) 当我们用“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格言鼓励年轻人抓住学习时机的时候

10、,出需要防止另一面,防止用绝对化的观点来看待“时机” 。有时候出于主观的原因,人们没有果断地抓住学习的时机,它消逝掉了。可惜诚然可惜,但不要紧,别沮丧,机会还会光临的。 历史上有过很多“大器晚成”的人物。 “晚成” ,当然不及“早成”来得理想,可毕竟也是一种成功,值得肯定。在我国诗歌史上, “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的唐代诗人陈子昂,早年没有用心读书,以致“年十八未知书”都十八岁了,在学识上还一无所知,这还来得及?来得及。当然,要改弦易辙,要急起直追,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需要果断的抉择。果然,在父母的教育下,他一旦悔悟,入乡校求学,便“慨然立志” ,“谢绝门客,专精故典” 。终于数年

11、攻读,一举成才。 既然已经错过了最佳的选择时机,已经在时间上落了后,那么再次选择时机应更有紧迫感,在确定目标后应当更为坚韧,近代火车的奠基人斯蒂芬森,直到 19 岁才一边工作一边进入夜校读书。当一些少年看到斯蒂芬森这样一个大小伙子坐在他们中间时,有的讥讽,有的挖苦,斯蒂芬森却只是一笑置之,只顾埋头攻读,如饥似渴地吸收书本中的养料。还有 18 世纪的美国电学家、政治家富兰克林,只读过两年书,后来当印刷工人。在工作的同时,他投身政治活动,成为一名政治活动家。40 岁后他又转入科学领域,开始做电学实验。政治活动与科学活动的实践使他愈益认识到自己的学问之不足,于是正像他在自传里写的:“除了读书以外,我

12、不允许我自己有其他的娱乐。我从不到酒馆、赌场或任何其他娱乐场所去消磨时光。 ”5 虽说富兰克林不允许自己娱乐未免过苛,但他这种力戒“消磨时光”的精神是可贵的。确实, “大器晚成”很不容易。一个人要后来居上,不仅要善于抓住新的机会,并且要善于在抓住机会后,排除各种杂念,盯牢目标,务期必成。唯有这样的人,才有资格说:虽然晚了,但还来得及。16、文章第段中, “绝对化的观点”的具体含义是:_。 (2分)17、文章第段中,划横线句子属于哪一种论证方法?_(1分)18、阅读文章结尾一段,简要回答: 划波浪线句子能否改为“富兰克林力戒消磨时光的精神是可贵的”?为什么?_(1.5)加点词“唯有” ,在句中有何表达作用?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