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型语文学习方式的构建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213707 上传时间:2017-11-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新型语文学习方式的构建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新型语文学习方式的构建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新型语文学习方式的构建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新型语文学习方式的构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新型语文学习方式的构建(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新型语文学习方式的构建新课程改革要求革新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法,这要求我们要改变过去课程教学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个性与主体地位,实现语文教与学的创新。倡导这种个性化语文学习方式,必须从“积累与整合” 、“感受与鉴赏” 、 “思考和领悟” 、 “应用与扩展” 、 “发现与创新”入手。一、积累整合构建语文知识系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学语文教育要注重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素养”内涵丰富,它涵盖了“字词句的积累,

2、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 。积累与整合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首要条件。但实际上是,应试的导向,数理化生等学科的冲击,使得我们的学生没有时间浏览文学类作品,造成学生知识面极窄,语文素养低下。因此,帮助、促使学生积累与整合各类语文知识,形成一个语文知识系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手段。所以,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积累与整合。标准的总目标提到:“认识中国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这就决定,积累首先是语言的积累,也是母语经验

3、的积累。在课文教学与学生的课外阅读时,对于一些经典的、精彩的词汇,像成语、惯用语、新词,修饰语、色彩语,双声词、叠韵词、重叠词等,应重点掌握,包括它的意义、运用等。其次是历史文化的积累,这是一种文化承载的积累。她包含古今中外丰富的历史知识、民族风情、文学典故、作家作品、文学流派等等。这是人类共同的智慧的结晶,教师应指导学生对这些文化典故分门别类的进行梳理整合。值得注意的是,积累强调的是有理性的积累,是一种提升性的积累,盲目重复式的积累也是不科学的,因此,整合必须是有效的整合。二、感受鉴赏品味语言特质美所谓感受,首先是语言层面的感悟。具体地说,一要引导学生对语言深入思考。只有思考就才有语言感悟,

4、才有语言理解的深入,从而拓展语言思维,发展语言理解感受的空间。所以,要培养学生思考语言的习惯,引导学生对语言质疑探究,训练学生语言思维的感受力,形成语言感受的批判性。二要启发学生深刻领悟。因为领悟可以提高语言的感悟深度,培养语言感悟的深刻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性,追求语言领悟的深刻性。所谓鉴赏,是指鉴赏语言魅力。可引导学生从鉴赏语言的思想魅力和艺术魅力入手。鉴赏思想魅力,要积极引导学生从课本中体味自然山川的壮丽,河海的宽广,江南的杏花春雨,塞外的大漠孤雁。进而体会到世界的丰富多彩,感受作品的美感,陶冶自己的性情,提升审美境界,培养生活乐趣,提高道德修

5、养。其次是鉴赏艺术魅力。包括异彩纷呈的语言技巧,如或热烈奔放、或沉静含蓄、或明艳浓丽、或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比喻、拟人等巧妙精致的修辞手法;匠心独运的谋篇布局之美,如悬念、波澜、倒叙、铺垫、衔接和照应等;个性不一的艺术流派等等。三、思考领悟培养语文探究创造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古代圣贤对于学习、思考与领悟之间的关系做了如是的论述。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材,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积极主动的运作,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点燃他们智慧火花,在生活体验中引起联想,加深理解和体验,进而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学中如何思考,从哪些方面思考,从哪些角度思考,需要哪些品质,怎样培养这些品质

6、,都是我们教学内容选择必须关注的。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解答,而应把问题“还”给学生,鼓励他们通过思考讨论尝试自主解决。这样思考不再是一个形式,而是引导学生在由“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进行自主探究。当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还是难以解决时,教师还是不要急于公布答案,应点拨启发,类比引导为学生搭建通向答案的桥梁,让学生真正悟出答案。学生是有灵性的生命个体,他们对课文中的人、事、物都会有自己的领悟,会产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感受和领悟,正是教师彻底摒弃了自我意志,丢开了标准答案,学生的潜能才得到释放,对课文的再创造才能成为可能。长此以往,学生探究的愿望会被激发,良好的学

7、习方式便得以形成。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就会逐渐培养出来。四、应用拓展提高语文综合素质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不能仅局限在教程上,要弘扬大语文学习观,应用与拓展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途径之一。. 如何进行应用与拓展呢?1、立足课本进行拓展。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经常要联系学过的相关课本知识,这些旧知识可作为拓展的材料。这样既可以巩固刚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又可对通过对旧课文的反复认识来加深文本的解读。例如在进行写人类作文训练时,把前面学过的装在套子里的人 、 药 、 祝福 、 荷花淀 、 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描写段落集中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归类。这样可以反复加深学生对已经学过的课文的理解,在不增

8、加阅读难度前提下,让学生通过比较在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文本中人物描写的同异来丰富写人的方法。 2、借助生活经验进行拓展。有的单纯的文本说教对学生的影响不是很大,如果学生借助生活经验进行拓展可以加深对文本的感受。如在学习我与地坛时,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一下草木的生长,虫鸟的活动,借助生活经验来理解大自然的生生不息,生命的律动。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这篇课文深刻的思想了。、文本技能的应用拓展课堂的讲解只能解决学生知识的掌握,如果不能通过“用”来实践的话,再好的知识也不能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所以要通过拓展应用来解决能力生成的问题。例如在诗歌教学中,既要在课堂让学生了解诗歌中的表达技巧意象与意境、情与景

9、、虚和实、动和静等,还要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手法去分析鉴赏诗歌,甚至大胆尝试去创作诗歌,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应用拓展,促进诗歌鉴赏能力能力的生成,达到了由课内技能到课外应用的目的。五、发现创新优化语文能力和思维语文教学改革创新就要走出自己的路,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兴趣,诱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创造一种以人为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学会创新学习方法的基本途径是课程教学,课堂是渠道。我们必须立足于课程与教学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

10、,掌握创新学习的方法,提高创新学习能力、培养创新学习情感、发展创新精神和能力。创新学法指导的核心是指导学生掌握创新思维方法,类比思维、逆向思维、让步思维、直觉思维、联想思维等可运用的教学中,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语文教学中表达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但不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必须突破传统模式,力图创新。通过创新使学生的口头表达更富个性而不是人云亦云,使书面表达更具有时代风采而非千人一面。就口头表达而言,不仅要引导学生勇于探索,不断追求,善于进行交际,踊跃发表己见,而且要鼓励学生另辟蹊径,敢于求新,阐述独特之见,力图新人耳目。从书面表达来说,要大胆突破议论八股体、名人组合体、诗歌拼凑体、病例体、戏剧体等考场作文模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根据个人的特长和兴趣,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创出新颖的优秀作品。对一些所谓的优秀作品,要要敢于质疑甚至批判,力争获得新的体现和发现,得出富有新意的观点。综上所述,要想达到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实现,必须以语文素养为统帅,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强化语言基础,体味语言魅力;点化语言感悟;,活化语言思维,扩大语言运用,创新语言表达。惟其如此,才能完善课程目标的理论,深化语文教学的改革。 (3222字)通联:236600 安徽省太和一中 王勇 13956769898王勇 男 安徽太和人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