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秋学期滨海中专高二语文周练试卷2012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209160 上传时间:2017-11-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6.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秋学期滨海中专高二语文周练试卷2012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1年秋学期滨海中专高二语文周练试卷2012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1年秋学期滨海中专高二语文周练试卷2012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1年秋学期滨海中专高二语文周练试卷2012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1年秋学期滨海中专高二语文周练试卷2012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年秋学期滨海中专高二语文周练试卷201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秋学期滨海中专高二语文周练试卷201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 年秋学期滨海中专高二语文周练试卷命题人:刘长猛(一)选择题1选出加黑字形、音无误的一组 ()A绮丽多彩(q)不绝如镂(l) 濯濯童山(zhu)睹物思人(d)B两山对峙(zh)黯(n)然神伤 摧山坼(ch)地初露端倪(n)C五色斑斓(bn)煞费苦心(sh)令人神望(wng)筚路蓝缕(ln)D不事稼穑(qing)嘘唏赞叹(x) 瞬隙万变(x)敝帚自珍(b)2下列词语,书写全正确的一项是 ()A转瞬即逝 摧山坼地 黯然失色B不盈不溢 一泄千里 渗淡经营C联绵不断 筚路蓝偻 凭舷眺望D嘁嘁喳喳 惊心动魄 船舷浐侧3下列句中,应填的一项词语是 ()(1)折回的和遇险的都为_三峡的航道尽了力,但

2、也给后来者_了精神负担。(2)在那时的人看来,完成我们今天从事的业绩,会跟玩积木一样_了。A探明 增加 轻而易举B探明 增添 易如反掌C查明 增加 易如反掌D查明 增添 轻而易举4下列句子,加黑的成语用得正确的一项是 ()A那长篙短篙拄在礁石上,巨浪狂扑,船舷攲侧,生死在毫发间的情景,至今想来还感到触目惊心。B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的词藻都黯然失色。C至于我的这支惯于唠叨的笔,为了免于留下敝帚自珍的笑柄,也知趣地变成了哑子。D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洒洒之时,可曾想到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胯下坐骑么?5下列加黑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据科学家说,在洪荒时代,

3、四川盆地本来是个内陆海。洪荒:混沌、蒙昧的状态,借指远古时代。B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端倪:仔细看。C这江水是在什么时候凿开三峡的呢?它的源头为什么总是无穷无尽,它的流动为什么总是无止无休,它的去处为什么总是不盈不溢呢?不盈不溢:不多出来,不往外淌。D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胯下坐骑么?推山坼地:摧塌山脉,使土地干燥。6下列句子的语序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有迂回,有失败,有后退。B我凭舷眺望,江水滔滔,向东流去,一泻千里。C那长篙短篙拄在礁石

4、上,巨浪狂扑,船舷攲侧,生死在毫发间的情景,至今想来还感到惊心动魄。D天渐渐开阔,地渐渐平旷,忽然飘来几只沙鸥,闪电一样快,雪片一样白,在船头画了个圈儿,不见了。7与下面一句话衔接最好的一句是 ( )折回的和遇险的都为探明三峡航道尽了力,但也给后来者增加了精神负担。_。A.遇险的会说:“还想冒险,不要命吗?”折回的要说:“我试过了,是通不过的。”B折回的要说:“我试过了,是通不过的。”遇险的要说:“还想冒险,不要命了吗?”C折回的要说:“我试过了,是通不过的。”遇险的自己不会说,别人却要说:“还想冒险,不要命了吗?”D遇险的自己不会说,别人却要说:“不要命了吗?还想冒险?”折回的要说:“我试过

5、了,是通不过的。” 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譬如(p) 狂吠(qun) 衣锦(y)B笨坯(p) 嫉忌(j) 怜悯(mng)C禽兽(shu) 浅薄(bo) 轴心(zh)D吝啬(s) 衰朽(shui) 蝙蝠(f)9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人比蝙蝠聪明对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 。 据柏拉图菲得洛斯对话篇说,促织 ,变成诗人。 从禽兽变到人,你看中间需要多少进化 ! 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 ,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 A使用 进化 历程 说辞 B施用 蜕化 过程 说辞 C使用 蜕化 过程 补偿 D施用 进化 历程 补偿 10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反语、讽刺人的狡猾)B吝啬就是经济(指用较少的人力、物力、时间获得较大的成果C大有发迹后访旧穷朋友,衣锦还乡的感受(指人当官有权势.)D这样,我们的信而好古的态度,便发生了新意义。 (诚信。 )11在下面一段文字中填入标点符号,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天文家仰面看星象,失足掉进井里,大叫救命他的邻居听见了,叹气说谁叫他只望着高处,不管地下呢 A :“ ”! , “ 。 ” B “ ” ; :“ !” C , “ ”! , “ 。 ” D “ !” :“ !” 12选出对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我们非但不能卖老,还要赶着他

7、们学少。我们的年长反使我们吃亏。A跟着他们后头,模仿年轻人的样子B跟在他们后头,向年轻人学习C应当和年轻人相互学习、相互指导D应当让年轻人向我们学习13对句子“时代愈古,愈在前,它的历史愈短,时代愈在后,它积的阅历愈深,年龄愈多”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代史记载的内容都比较少,现代史记载的内容都比较多。 B古代的历史一般都比较短,现代的历史一般比较长。 C时代如人,越古的人,寿命越短,越是现代人,寿命越长。 D时代如人。古代的人,如同小孩子,阅历浅;现代的人,如同长者,阅历深。 14下列各句横线前后都是因果关系,而横线上应填入的关联词语不同于其他项的是( ) A老婆子贪心不足,希望她一天

8、下两个蛋,加倍喂她。从此鸡越吃越肥,不下蛋了 戒之在贪。 B我们看了伊索寓言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这是 穷朋友要我们的帮助,小孩子该我们教导。 C狼信以为真,专心寻刺,被驴踢伤逃去, 叹气说: D寓言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到处碰壁上当, 我认为寓言要不得。 15下列加横线的成语,易产生误解,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钱钟书这篇文章观点新颖、说理深刻、材料丰富、文章精当,堪称不刊之论。 B.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成了屈尊下顾的文化分子。 C.这篇通讯虽然写得不错,但报道不及时,已是明日黄花了。 D.

9、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二)阅读理解( 一 )这几个例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卢梭在爱弥儿卷二里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举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一则为例,说小孩子看了,不会跟被骗的乌鸦同情,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要是真这样,不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吗?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象在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长大了

10、就处处碰壁上当。缘故是,卢梭是原始主义者,主张复古,而我呢,是相信进步的人虽然并不象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道:“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 16对画线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 “驴子跟狼的故事”包括在作者所举的“这几个例子”中。B和前文“我们看了伊索寓言也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的句子是相照应的。C作者以为这九个故事是不宜现代儿童阅读的。D通过举例,作者指出儿童如果只看到寓言有意义却不见社会现实中已有很多新的意义,这就是儿童不宜看伊索寓言的原因。17 “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

11、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孩子读寓言需要一个好的环境,成年人只顾自己,使社会变得肮脏喧闹,孩子们就无法读书。 B作者借题发挥,呼吁净化社会环境,成年人要为后代创造纯洁朴实的社会空间。 C寓言故事都是成人编给儿童看的,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看你编的寓言故事是不是有好的教育意义。 D作者借题发挥,从读书转向环境保护,认为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洁净安定的环境,是成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18对下面一段话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到处碰壁上当

12、。 A人世间是非不分,行善常得恶报。恶人常享善果,一切既不清楚也不公平。 B有些人总是处处碰壁,就是因为读了寓言,把人事看得太简单了。 C人心险恶,社会复杂,心地善良的人步入社会以后必然会处处碰壁。 D生活在现代社会,要避免碰壁上当,头脑就不能那么简单幼稚。人事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才有清醒的认识,才有适当的对策。- 19文段中的“苍蝇”比喻什么人? ( )A比喻那些妄自尊大,不自量力的人。B惯于使用种种伎俩的人。C办不成事却夸夸其谈的政客。D相信社会进步,真善美定将战胜假丑恶的人。一)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据科学家说,在洪荒时代,四川盆地本来是个内陆海。海水东注,撞击、啃噬

13、着东边的大山,年深日久,终于“凿开”一条通道,就是“三峡”。这江水是在什么时候凿开三峡的呢?它的源头为什么总是无穷无尽,它的流动为什么总是无止无休,它的去处为什么总是不盈不溢呢?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胯下坐骑么?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也许还要高远。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 能使用工具的人类的出现,据说距今已有两三百万年。不要小看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不,他们的步履更为艰难,他们的业绩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