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歌剧院坎坷波折的诞生史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209140 上传时间:2017-11-26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悉尼歌剧院坎坷波折的诞生史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悉尼歌剧院坎坷波折的诞生史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悉尼歌剧院坎坷波折的诞生史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悉尼歌剧院坎坷波折的诞生史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悉尼歌剧院坎坷波折的诞生史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悉尼歌剧院坎坷波折的诞生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悉尼歌剧院坎坷波折的诞生史(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悉尼歌剧院坎坷波折的诞生史两年前的悉尼奥运会,使国人对澳洲有了更多的认识,而悉尼歌剧院的壮丽雄伟则更是让我们神往不已。它是澳大利亚表演艺术中心,又称海中歌剧院,占地近 2 万平方米,三面环海,建筑的最高点距海平面 60 米,相当于 20 层高的大楼,门前大台阶,宽 90 米,桃红色花岗岩铺面,据说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室外台阶。主体建筑采用贝壳结构,由 2194块每块重 153 吨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拼成 10 块贝形尖顶壳。外表覆盖着 105 块白色和奶油色的瓷砖。音乐厅、歌剧厅连同休息厅并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岗岩基坐上,各由 4 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其中 3 块壳顶面海依抱,1 块背海屹立,其造型

2、新颖奇特,外形宛如一组扬帆出海的船队,也像一枚枚屹立在海滩上的大贝壳,与周围的海上景色浑然一体,富有诗意,被誉为一件杰出的艺术品,也是许多来澳洲的外国游客的首要目的地。但是它的诞生,却是一波三折,充满坎坷。也许这个世界上所有美好和伟大的事物,都必须经过一些艰难吧。 1956 年,丹麦 37 岁的年轻建筑设计师约翰乌特松看到了澳洲政府向海外征集悉尼歌剧院设计方案的广告。虽然对远在天边的悉尼根本一无所知,但是凭着从小生活在海滨渔村的生活积累所迸发的灵感,他完成了这一设计方案,按他后来的解释,他的设计理念既非风帆,也不是贝壳,而是切开的橘子瓣,但是他对前两个比喻也非常满意。但是,当他寄出自己的设计方

3、案的时候,他并没有料到,又一个“安徒生童话”将要在异域的南半球上演。 1957 年 1 月 29 日,悉尼 NSW 艺术馆大厅里,记者云集,评委会庄严宣布:约翰乌特松的方案击败所有 231 个竞争对手,获得第一名。设计方案一经公布,人们都为其独具匠心的构思和超俗脱群的设计而折服了。但是,谁又曾知道,约翰乌特松的方案最初很早就遭到了淘汰,被大多数评委枪毙而出局。后来评选团专家之一,芬兰籍美国建筑师依洛沙尔兰来悉尼后,提出要看所有的方案,它才被从废纸堆中重新翻出。依洛沙尔兰看到这个方案后,立刻欣喜若狂,并力排众议,在评委间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游说工作,最终确立了其优胜地位。 1959 年,歌剧院正式破

4、土动工,此时的乌特松春风得意,正野心勃勃,预备按自己的艺术理想,大干一番。然而,这个设计表现出了巨大的反潮流勇气,对传统的建筑施工提出了尖锐的挑战:如何支撑这个不规则的屋顶?如何才能保证其坚固耐久性此外,工程陷入了一系列的技术及经费大超预算的难题之中,并成为当时朝野两党政治权利斗争的焦点和砝码,建设工程几度停止,人们讽刺它是“未完成的交响曲”。尤其 1965 年支持歌剧院工程的工党政府在大选中失利下台,新上台的自由党政府继续对此工程不遗余力地批驳,指责前任政府“不惜巨额财力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歌剧院是奢侈和浪费”,拒绝为工程追加新的预算,并终止了与约翰乌特松的合同,后者于 1966 年愤然辞职回

5、国,当时工程才完成不到四分之一。澳大利亚政府不得不继续委任由三名本国建筑师来完成余下的工程。 直到 1973 年,经过 15 年的艰难曲折,悉尼歌剧院终于在几度搁浅后,草草建成竣工。工程总花费超过 10 亿澳元,是设计预算的十五倍。 意想不到的是,掀起头盖来的悉尼歌剧院立即引来世人的好评,成为世界各地旅游者和艺术家们向往的地方,每年都有数百万人出席在这里举行的各种活动,参观者更是络绎不绝,它已经成了悉尼的骄傲、澳大利亚的象征。 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二世曾亲自为歌剧院落成剪彩揭幕。悉尼歌剧院承接的首场演出是根据著名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小说战争与和平改编的歌剧。悉尼歌剧院还有一个独到之处,它不仅音响、舞台

6、、灯光效果为世界最佳,而且如果需要,观众可以坐在剧场外面的休息室、餐厅等地听到剧场内演奏或演唱的声音,其效果如同在场内一样。 但是,对于这座伟大建筑的设计师约翰乌特松,虽然澳洲普通市民们都认为他应该获得英女王或者国家元首级的待遇,但是他在愤然拂袖而去后却再也没有踏上澳大利亚的土地,也未能亲眼目睹竣工后的悉尼歌剧院。 建筑师因建筑而在,建筑因建筑师而在。一个伟大的建筑,无法与创造它的伟大建筑师直接交流,无论对谁而言,都是一个永久的历史遗憾。 中国网 2002 年 7 月 23 日林肯中心(Lincoln Center)是一个表演会场的集合地,这是全世界最大的艺术会场,总共可以同时容纳 18,00

7、0 位观众,这个艺术区域建于 1962 至 1968 年间,共耗资 1 亿 6 千 8 百万美金,林肯中心主要以环绕喷泉广场的 3 栋剧院-纽约州剧院、大都会歌剧院、爱弗莉费雪音乐厅为主,还有外围西部的古根汉露天广场、东部的纽约表演艺术图书馆、茱利亚学院及爱利斯度利音乐厅。参观林肯中心的最佳时间是夏日午后,因为有仲夏夜摇?之夜(Midsummer night Swing,夏季户外音乐会之一环)的上千名舞者围绕在喷泉广场表演,另外,在爱弗利费雪音乐厅每天有提供 1 小时的参观行程,介绍关于剧院的历史与安排参观 3 大主要厅院。建设时间 1962 年1965 年建设地点纽约市占地面积 5.67 万

8、 m2 投资 1.42 亿美元主要设施这是一个建筑群,有大都会歌剧院、阿文费实厅、纽约州立剧场、维安比蒙特剧场、米兹耶 努豪斯剧场、林肯中心纽约公共图书馆、朱丽叶艺术学校、阿里斯 图里厅、3500座的盖去亥姆露天剧场、可停放 732 辆车的地下停车场以及东西两个广场 .建筑的外装修全部采用意大利米黄色的大理石.近日,国家大剧院壳顶的支撑主体钢架结构开始吊装,大剧院再次引起世人瞩目,记者走进正在紧张施工的国家大剧院工地,在这里进行了详细采访。乘北京地铁一号线,在天安门西站下车,就可以看到位于长安街南侧、人民大会堂旁边的国家大剧院施工现场。到 2004 年年底,这个可容纳 5500 名观众的国家大

9、剧院将在这里与人民大会堂比肩而立。与长安街繁忙的车流相比,围墙中的国家大剧院施工现场显得很安静,壳体吊装正在进行。远远望去,已初见端倪的建筑体外挂着巨大的“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香港建设(控股)有限公司、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联合体承建中国大剧院工程”的条幅。沿着工地西侧的石碑胡同一直往里走,走到胡同底端便看到了门前挂着国家大剧院建筑承包联合体、北京双圆工程监理有限公司、国家大剧院工程业主委员会三块牌子的工地西门。施工正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资料链接国家大剧院由国务院于 1998 年 4 月正式批准立项建设,于 2001 年 12 月 13 日正式开工,预计将于2004 年国庆前完工, 20

10、05 年下半年可以进行首演。这是我国最高艺术表演中心以及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型艺术殿堂。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方案由法国巴黎机场公司设计,清华大学配合完成,设计师为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施工图的国内设计单位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施工总承包单位为北京城建集团、香港建设有限公司和上海建工集团联合体,工程监理单位为北京双圆工程监理公司。国家大剧院建筑屋面呈半椭圆形,由具有柔和的色调和光泽的只有 0.44 毫米厚的钛金属覆盖,前后两侧有两个类似三角形的玻璃幕墙切面,整个建筑漂浮于人造水面之上,行人需从一条 80 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通道两侧被规划为艺术博物馆、艺术品商场等。国家大剧院共占地

11、 11.89 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14.95 万平方米,设有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以及艺术展厅、艺术交流中心、音像商店等配套设施,工程概算总投资 26.88 亿元。歌剧院主要演出歌剧、舞剧、芭蕾等,有观众席位 2416 个。音乐厅主要演出交响乐、民族乐等,有观众席位 2017 个。戏剧场主要演出话剧、京剧等地方戏剧,有观众席位 1040 个。在国家大剧院北侧还建有能容纳近 1000 辆机动车和 1400 多辆自行车的地下停车场,既作为国家大剧院的配套设施,又是天安门地区的公共设施。40 年!国家大剧院工程曲折历程周总理亲自抓的项目国家大剧院的建设其实早在建国初期就已经被提上日程,那是一段鲜为

12、人知的历史。1958 年,中央就已经将国家大剧院批准立项,由*总理亲自抓,并由清华大学完成了建筑设计方案,并且选址就选在了人民大会堂的西侧。但众所周知,那时我国国力还很弱,在北京市同时建设十大建筑,财力就显得捉襟见肘。并且当时为建人民大会堂而进行的*工作已经十分艰巨,国家甚至动员了当时的建设工程部等部委腾出了一些办公楼来安置*户,这时北京市已实在没有能力再安置为建国家大剧院而*的居民。为此,中央决定暂停国家大剧院的建设,周总理说,等以后有了钱、有了条件再建。而这一缓建,又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 ”,便搁下了。建设国家大剧院一直是周总理未完成的心愿,临终前总理将两项工程托付给当时主抓建

13、设的万里同志,一是北京图书馆,另一个就是国家大剧院。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剧院的建设终于被提上日程。但这时却有很大的争议,引起争议的主要是当初确定的建设地点到底是建国家大剧院还是建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楼。这其中还有个插曲:1982 年中央决定建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楼,已经批准立项并开工,基础已基本做好。但随后全国出现了基本建设规模过分膨胀,中央为压缩基建投资规模,停、缓建一批工程,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楼作为当时影响很大的项目,也决定停建。这样,已经挖好的基础就撂这儿了。这之后的几年,文艺界倡议建设国家大剧院的呼声很高,每年的上,都有文艺界的代表和委员提交议案、提案、建议等,要求兴建国家大剧院。1996

14、年 10 月在党中央召开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加强社会 *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 ,在这个决议中写到“要有计划地建设国家大剧院等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重要文化设施” ,国家大剧院的建设被正式明确下来,1997 年将大剧院建设地点确定在人民大会堂西侧。1998 年 1 月,中央决定成立“国家大剧院建设*小组”,同时成立“ 国家大剧院工程业主委员会”负责工程的组织实施,业主委员会的人员由北京市、文化部、建设部三方人士组建而成,代表国家行使业主权利,承担业主责任。这样,跨越近 40 年的国家大剧院工程的建设终于拨开云雾,正式开始了。方案确定的曲折内幕国家大剧院的建设所引起的最大范围、最大影

15、响的争议恐怕不是前面提到的那些建与不建或建在哪里,而是对于最终的建筑设计方案的确定。现已确定的由保罗安德鲁设计的方案是一座造型新颖、前卫的建筑,建成后将宛如“ 一滴晶莹的水珠”。然而在北京的中轴线上突然增加这样一个仿佛来自外太空的现代建筑,让许多人难以接受,许多人称其为“大蛋壳”,甚至是“ 水煮蛋”。面对争议,大剧院业委会党委书记王争鸣透露,这个方案的确定不是不顾反对意见而草率决定,而是经历了一个十分复杂认真的筛选、论证程序。1998 年,工程业主委员会对设计方案的招标采取国际竞赛的方式进行,这是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次建筑设计方案招标。参赛的有来自 10 个国家的 40 多个设计单位,提交

16、了 69 个设计方案。方案经过了两轮竞赛、三次修改,并展出以供社会公众参观评选。国内建筑行业专家、剧场技术专家和表演艺术家等专业人士频繁召开座谈会进行论证,并分别组织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协委员中代表社会各阶层各方面人士召开正式会议以广泛征集意见。在正式召开的专家会议上,与会人士大多数明确表示支持保罗安德鲁的设计方案。至此,在较大的专家和群众支持的基础上,保罗安德鲁的设计方案被最终采纳。自 1998 年 4 月 13 日正式发标,至 1999 年 7 月 22 日方案确定,整个过程历时 1年 4个月,其历时时间之长、征求人数之多、反复比较数量之大,堪称国内之最。攻关!技术难题一项项得到解决根据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的构想,国家大剧院建成后的景观如下:巨大的绿色公园内,一泓碧水环绕着椭圆形的银色大剧院,钛金属板和玻璃制成的外壳与昼夜的光芒交相辉映,色调变幻莫测。歌剧院的四周是部分透明的金色网状玻璃墙,顶上是从建筑内部能够看到的天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