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21课时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208894 上传时间:2017-11-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9.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总21课时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总21课时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总21课时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总21课时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总21课时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总21课时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21课时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总第21课时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教学目标1、把握并鉴赏诗人“炼字” “炼句”之妙。2、规范炼字题的答题步骤。教学重点鉴赏诗人“炼字” “炼句”之妙。教学方法讨论、合作、探究、点拨教学过程第1课时教学内容:分析关键字(多为诗眼)的作用炼字型。一、导入语古人非常重视炼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诗赋以一字见工拙”等,都道出了古人对炼字的重视。而炼字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诗歌的炼字之妙。二、教学过程(一) 、炼字炼意改变词性,点到为止,能省则省,体现出古人对“语出惊人”的追求,因而反复推敲,“炼字” “炼意” 。诗中不少字眼,一

2、字传神,成为诗眼,一言千金,成为诗骨。炼字的基本内容: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不出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1、炼动词作品成功的一个标志就是把人(物)写得生动、形象、准确,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活”的印象。那么“活”的标志是什么呢?那就动词的运用。从直观的、形象的角度来看,人和物“活”的主要标志是“会动” “能动” 。动词是体现人、物这一特征的主要语言成分。捕捉人、物具有动感的行为、动作、状态,选用准确恰当的动词是文章表达生动形象且富有表现力的关键。善用活跃的动词,使事态、物态、情态跃然纸上 , 给受众以动态美。例:陶潜“悠然见南山” ,能否把“见”字改为“望”字。“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

3、 “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的,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如果是“望” ,就成了有意所为。 “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于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点拨:一个好的动词能够点燃整首诗,在鉴赏诗歌时,需要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怨”字明显运用了拟人手法,既是2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2

4、、炼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例:“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 ,这是王驾写的晴景 ,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为什么?王安石改后,除了易“蝴” 为“蜂”,易“应” 为“却 ”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 ”,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

5、美景。点拨: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而且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尤其是颜色词,大多能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如“日出见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绿” “蓝”把江南美景描绘的色彩鲜亮,令人难忘。3、炼数量词数量词大约和讲究概念与逻辑的数学、物理有某种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文学特别是诗歌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枯燥乏味的。其实不然,优秀诗人的笔就仿佛是童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那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过去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 ”庾信小园赋中的

6、“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 ,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例:“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 ,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 。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 ,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 ,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 ,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 , “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如杜甫的曲江二首中“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落下一片花瓣都要减掉一层春色,而今,万点飘坠,落花

7、纷纷,更使人烦恼愁闷。诗句通过描写“一片花飞” “ 风飘万点”的残春景色,抒发了诗人满腹的愁怨。4、炼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问起,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去掉“与” “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 ,递走后飞骑追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 ,因此而使文义大为增光,那么,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更不难3领略诗词中炼虚字的美的消息。v。5、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a.叠词:叠词作用不

8、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其一刘禹锡)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在于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沙李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于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闲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

9、,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最后要强调说明的是,炼字也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具有美的价值。因此,有字无句或无篇,是不足取的。只有篇中炼句,句中炼字,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沈德潜的意见还是可供参考的:“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从前引诸例来看,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二)考查方式1、考查方式:分析关键字(多为诗眼)的作用炼字型。理解关键句(多为名句)的含义关键句型。2、答题模式(1)分析炼字型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

10、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对字进行赏析。本诗的字换成另外字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思路和模式: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字面义、字里义、修辞义) ,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方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运用什么手法,又怎样的表达效果,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点拨:炼字具有凝炼、生动形象、重意境的特点。可以从词性、色彩、手法(修辞) 、音韵、营造意境及所流露的感情上去把握它的内在意蕴。作答时,不要孤立地只谈该字,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来分析。分析要具体,

11、扣住语言,展示分析过程,不可架空分析,泛泛而谈。(三)高考回顾: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菩萨蛮 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问题】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第一步) “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 (第二步)抒情主人公伫立在鱼姐,痴痴地、徒劳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第三步) “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解析:此首望远怀人之词,寓情于境界之中。一起写平

12、林寒山境界,苍茫悲壮。梁元帝赋云:“登楼一望,唯见远树含烟。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 ”此词境界似之。然其写日暮景色,更觉凄黯。此两句,白内而外。 “瞑色”两句,自外 而内。烟如织、伤心碧,皆瞑色也。两句折到楼与人,逼出“愁”字,唤醒全 篇。所以觉寒山伤心者,以愁之故;所以愁者,则以人不归耳。下片,点明 “归”字。 “空”字,亦从“愁”字来。乌归飞急,写出空间动态,写出鸟之 心情。鸟归人不归,故云此首望远怀人之词,寓情于境界之中。一起写平林寒山境界,苍茫悲壮。粱元帝赋云“空伫立” 。 “何处”两句,自相呼应,仍以境界结束。但见归程,不见归人,语意含蓄不尽。三、课堂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

13、回答问题。过香积寺 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经,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眼”分别是“咽” 、 “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鸣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咽” 、 “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赏析】 过香积寺是王维在长安时所作的一首游览写景诗。首联写作者在云雾弥漫的高山中行走了数里,还不知道香积寺在哪里。

14、落笔就以“不知”二字,表现出一种迷惘的心境。颔联和颈联描绘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是说古木 夹道,5寂无人迹,忽闻钟声自林霭传来,却仍不知寺在何处。这两笔从视觉到听觉、以动衬静,生动地表现出山的深幽,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这里, “何处” 与“无人”对偶 ,又遥应开篇的“不知” ,将一种幽远深奥、缥渺莫测、令人迷惘讶异的意境氛围渲染得出神入化,如在眼前。“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手法和上二句不同。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溪水之中危石耸立,泉水不能顺利流淌,好像发出呜咽凄切的声音;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洒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冷色的青松,使照在上面的日光仿

15、佛也变冷了。这里“咽” 、 “冷”二字用得极为准确、巧妙,被历代誉为炼字典范。 “咽”是拟人,状石间泉声低沉, “冷”是通感,绘夕 阳余晖微弱。正如清人赵殿成在王右丞集笺注中所评:“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 ;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 ”此两句,作者将“泉声”、 “危石” 、 “日色” 、 “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以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从而借泉声的幽咽和日色的凄冷,渲染山寺远离世间烟火、俗人难以接近的氛围。尾联两句才写到寺,但仍然不写寺中景物,而写寺外清漂的空旷幽寂 ,潭岸的曲折深僻,僧人的安禅入定。安禅:佛家语,指佛徒安静地打坐,身心安然入于静思凝虑万念俱寂之境,制毒

16、龙,佛家故事,说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条毒龙害人,被佛教高僧以无边佛法制服,这里比喻佛法可以克制人心中的一切世俗杂念和妄想。综观全诗,题意在写山寺,却不从正面直接描绘,只是由低处到高处、由远处到近处地从各个侧面烘托山寺环境。云峰、古木,渺无人迹的山径,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声,照在深苍松林上的凄冷日色,还有空寂曲折的潭岸,都是那么萧瑟暗淡、幽冷阒寂,给人以远离世间尘嚣之感。这既是诗人赴寺途中实见实闻的景物 ,也是他那消极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诗人由浅及深地创造了超脱尘俗和忘我入禅两个境界,使外在景物与内蕴的禅境相互映照。从而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进入他所企求的无烦扰的寂静禅境,可谓“深幽超尘、诗中有道” 。2. 南 浦 别 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前人认为, “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