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鱼病图片及防治方法(中)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208715 上传时间:2017-11-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33.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鱼病图片及防治方法(中)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常见鱼病图片及防治方法(中)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常见鱼病图片及防治方法(中)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常见鱼病图片及防治方法(中)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常见鱼病图片及防治方法(中)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见鱼病图片及防治方法(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鱼病图片及防治方法(中)(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常见鱼病图片及防治方法说明:此页内容来源于http:/ 严禁传播肤孢虫病肤孢虫病是由肤孢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已发现的肤孢虫有 3 种,即鲈肤孢虫、 广东肤孢虫 和一种未定名的肤孢虫,孢子椭圆形或近圆形,外包一层透明膜,细胞质中有一大而发亮的圆形折光体,孢核圆形,有颗粒状的孢质结构。孢囊有的呈香肠形,有的呈带形或盘曲成一团的线形。在草、鲤鱼等体表寄生的肤孢虫,为盘卷成团的线状孢囊,全身都有分布,数量可多达数百个,鱼体发黑消瘦,被寄生处的皮肤发炎、溃烂;严重感染的夏花草鱼,往往会引起死亡。斑鳢上的广东肤孢虫孢囊呈带形,被寄生处在椭圆形凹陷,孢囊周围的鳃组织充血。防治方法: 1、对病鱼要隔离,对发生鱼

2、病的鱼塘要进行消毒,杀灭孢子等;2、每 50 千克鱼饵拌磺胺噻唑 5 克,药饵可防伤口溃烂; 3、用 1 立方米水放 500 克高锰酸钾,充分溶解后,浸洗病鱼 30 分钟。痘疮病痘疮病是由一种疱疹病毒类群引起的一种病毒性鱼病。 主要危害2 龄鲤鱼、红鲤鱼,一般流行季节在秋末至初冬或春季,水温在 10-15时易发病。在发病期间,同池的草、青、鲢、鳙、鳊鱼都不感染,此病流行不广,水库网箱养的鲤鱼此病较常见。患痘疮病的病鱼在发病初期,皮肤表面出现许多白色小斑点,覆盖着一层白色粘液。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白色斑点的数量逐渐增加,区域逐渐扩大并增厚形成石蜡状的增生物。这些增生物如果占据了鱼体表面的大部分,

3、就会严重影响鱼的正常生长,使鱼体消瘦,游动迟缓,甚至死亡。防治方法: 1、将病鱼放到清水或流水中饲养一段时间,体表的增生物会逐渐脱落; 2、每立方米水体用 0.4-1 克红霉素全池遍洒,对治疗痘疮病有一定的效果。鲮鱼碘泡虫病鲮鱼碘泡虫病是由野鲤碘泡虫、佛山碘泡虫寄生而引起的鱼病。 佛山碘泡虫的虫体壳片内前端有两个瓶状极囊,内有螺旋形极丝,细胞质内有两个胚核和一个明显的嗜碘泡,孢子为椭圆形。而野鲤碘泡虫的孢子为长卵形。受碘泡虫侵害的鲮鱼种,体表出现肉眼可见的小量乳白色瘤状胞囊,使鱼体消瘦,无力游动直至死亡。越冬鲮鱼种体表往往有许多点状胞囊,虽不会使鱼种致死,但会影响其生长发育。此病主要流行于两广

4、地区。取下体表胞囊,在显微镜下压成薄片观察,可发碛大量碘泡虫孢子。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等彻底清塘,可抑制孢子大量繁殖,减少此病发生; 2、鱼种放养前,用 1 立方米水放 500 克高锰酸钾,搅拌使之充分溶解,成500 毫克/升浓度的溶液,浸洗鱼种 30 分钟,或用 1 立方米水放 500 克石灰氮,充分搅拌成悬浮液,浸洗鱼种 30 分钟。车轮虫病车轮虫病是养殖鱼类最常见的一种原生动物寄生虫病。 车轮虫的身体侧面观像碟子状。身体隆起的一面叫口面,相对的面叫反口面,向中间凹入,构成吸附在寄主身上的胞器,叫附着盘。从反口面看,可以看到一个像齿轮状的结构,叫齿环。在齿环外围有许多辐线状的辐线环,

5、在辐线环周围边缘长着一圈长短一律的纤毛。车轮虫的种类很多,卵形车轮虫、眉溪车轮虫、球形车轮虫、微小车轮虫等主要寄生在鱼的鳃上;而显著车轮虫、粗棘杜氏车轮虫、中华杜氏车轮虫和东方车轮虫等主要寄生在鱼的皮肤和鳍上;车轮虫主要危害幼鱼。当鱼体大量感染车轮虫时,由于车轮虫的骚扰,不能正常生活,更重要的是它们剥取鱼的组织为营养,破坏鳃组织,严重影响鱼的呼吸,使鱼致死。每年 5-8 月,鱼苗饲养成夏花鱼种的池塘,常发生车轮病,使鱼苗、鱼种大批死亡。此病一般在面积小、水浅、放养密度大的情况下最容易发生;尤其是经常用稻草或粪肥直接沤水饲养鱼苗、鱼种的池塘,水质一般比较脏,是车轮虫病发生的主要场所。 防治方法:

6、 1、鱼塘放鱼前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堆肥代替用稻草和粪肥沤水饲养鱼苗和鱼种,避免车轮虫的大量繁殖; 2、每 666.7 平方米水面,1 米水深,用苦楝枝叶 30 千克煮水全池泼洒;3、用 0.7 毫克/升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比例为 5:2)全池泼洒。变形虫病变形虫病是由鲩内变形虫寄生而引起的鱼病。虫体淡灰色,运动活泼, 胞质分内外两层,内层比较浓密,具细小空泡,外质透明,能不断伸出叶状伪足,使虫体向前推进。细胞核透明,圆形。当环境不良时,伪足消失,体积变小,不活动也不摄食,分泌一层薄膜把身体包围,形成胞囊,随寄主粪便排出体外,被鱼吞食而感染。此病主要危害草鱼,10 厘米草鱼种开始感染,但以

7、 2 龄以上的大鱼较普遍,一般寄生在后肠。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均有发现,春、秋两季感染率比较高,常与细菌性肠炎病并发流行。诊断时可剖开鱼腹,观察鱼肠病变情况,如发现病鱼后肠形成溃疡,肠粘膜组织遭到破坏,充血发炎;轻压鱼腹,即出现乳黄色粘液,这些情况虽与细菌性肠炎相似,但肛门不发红。取后肠粘液,在显微镜下即可观察到鲩内变形虫。 防治方法: 尚未研究出有效的防治方法。侧殖吸虫病侧殖吸虫病又叫闭口病。 是由日本侧殖吸虫寄生在肠道中而引起的鱼病。虫体像小芝单麻,体内有口、腹吸盘;虫体后半部中可见睾丸和卵巢各一个,以及在体侧排列着块状的卵黄腺。阴茎和子宫末段开口于身体的一侧,并有小刺。卵梨形并具卵盖。侧殖

8、吸虫的生活史;卵随鱼粪落入水中,孵化出毛蚴,然后进入螺体内发育成雷蚴、尾蚴为无尾型,形似成虫,它们移行到螺蛳的触角上,为鱼苗吞食后,在鱼肠中发育成成虫。或进入其他螺体仙发育成囊蚴,被青,鲤鱼吞食后在其体内发育成成虫。发病鱼苗体色变黑,游动无力,群集于鱼池下风处,停止摄食,故称闭口病6-7 天的发病鱼苗,鱼体透明,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到肠道中的吸虫。6-7 厘米的鱼种发病,除了鱼体消瘦外,并无明显的症状。刮下肠道内含物和内壁,在低倍 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虫体。此病是鱼苗阶段常见的肠道病,可引起大批死亡,但对鱼种仅影响其生长,并不造成大批死亡,发病季节在 5-6 月。防治方法:每 666.7 平方米水面

9、,水深 1 米时,用 100-125 千克生石灰或 50 千克茶枯饼带水清塘,杀灭螺类中间寄主; 每 100 千克鱼每天用晶体敌百 30-40 克拌饲料投喂,连喂 6 天;鱼种阶段须加强投喂,随着鱼种的生长,症状可自然消失。杯体虫病寄生于淡水鱼的杯体虫主要有筒形杯体虫、中华杯体虫和卵形杯体虫。 杯体虫的身体充分伸展时像喇叭或呈高杯形。身体的前端是口围盘,边缘着生纤毛。身体的中部后部,有一个圆形、卵形或近似三角形的大核,旁边有一个圆形或细棒形的小核。在身体的后端有一个吸盘,借以把身体附着在鱼的鳃或皮肤上。杯体虫对鱼类并不是真正的寄生,只是用附着在鱼的鳃或皮肤上,摄取周围水里的食物粒作营养,所以对

10、寄主的组织没有严重的破坏作用,对年龄大的鱼影响不大。如果是幼鱼被附着的数量很多,鱼的呼吸就受到妨碍,同时严重骚扰、影响鱼的正常生长,使鱼体逐渐瘦弱,严重时可引起死亡。此病以夏、秋两季最流行。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清塘消毒,保持池塘水质清洁;2、对病鱼用 8 毫克/升的硫酸铜溶液浸洗 30 分钟;3、用 0.7 毫克/升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比例为 5:2)全池洒。尺蠖鱼蛭病尺蠖鱼蛭病是由尺蠖鱼蛭寄生而引起的鱼病。 尺蠖鱼蛭虫体呈长圆筒形,后端扩大,背部稍扁,体长 2-5 厘米,体色一般为褐绿色,有时会随寄主皮肤的颜色而变化。身体前、后端各有一吸盘,后吸盘约比前吸盘大 1 倍。雌雄同体,异体

11、受精或自体受精。鱼蛭把卵产在黄褐色茧内,茧附着于水底各种物体上,从卵内孵出来即成鱼蛭。 尺蠖鱼蛭主要寄生在鲤、鲫等底层鲤科鱼类的皮肤、鳃或口腔内。少量寄生时对鱼的影响不大,大量寄生时,尤其是鱼种,因鱼蛭在体表爬行并吸血,鱼常被引起不安而跳出水面,咬破的体表呈现出血性溃烂,严重时则坏死。鳃被侵袭时,病鱼呼吸困难,严重贫血,以致死亡。同时鱼蛭又常是锥体虫病及鱼类细菌性鱼病的传播者,对渔业危害甚大。在我国长江中下游一带地区、华北和东北地区发现此种病,流行面广。防治方法: 1、采用 2.5%盐水浸洗病鱼 0.5-1 小时,或用 1/2 万的二氯化铜溶液浸洗病鱼 15 分钟,鱼蛭便可从鱼体上跌落下来,再

12、用机械方法将鱼蛭处死; 2、用生石灰清塘,杀死病原。复口吸虫病复口吸虫病又叫白内障病、瞎眼病。是由复口吸虫的囊蚴寄生引起的鱼病。 我国常见的有湖北复口吸虫、倪氏复口吸虫和匙形复口吸虫三种。复口吸虫的囊蚴体前部有口吸盘、腹吸盘。复口吸虫的生活史:成虫寄生在鸥鸟的肠道中,排出的卵随粪便落入水中,孵化出毛蚴,遇第一中间寄主-椎实螺,在其体内发育成胞蚴,产生无数尾蚴离开螺体后,遇第二中间寄主-鱼类。寄生于鱼眼水晶体内,逐渐发育成囊蚴,鸥鸟吞食病鱼后,囊蚴在其肠道中发育成成虫。病鱼头部脑区和眼眶周围呈明显的充血现象,在水中呈挣扎状活动,或卧于水面,或倒立水中,鱼体颤动逐渐弯曲,短期内即可出现大批死亡。慢

13、性感染时,病鱼眼球浑浊,呈乳白色,严重时水晶体脱落或成瞎眼。此病能造成鱼苗、鱼种大批死亡,尤以鲢、鳙鱼为甚,主要流行季节是春、夏季。 防治方法: 1、鱼苗、鱼种下塘前彻底清塘消毒,杀灭第一中间寄主椎实螺; 2、发病鱼池每立方米水体用 0.7 克硫酸铜全池遍洒,24 小时内连续施药 2 次,杀死椎实螺 ,或用水草诱集椎实螺清除; 3、枪击或驱赶鸥鸟。钩介幼虫病钩介幼虫病的病原体是蚌类的钩介幼虫。每年的 8 月, 蚌卵在母体的外鳃腔内受精后发育为钩介幼虫。到第 2 年春天或初夏,钩介幼虫脱离母蚌,感染鱼类。钩介幼虫在鱼体寄生的时间与水温有关,水温 18-19摄氏度时寄生 6-18 天。钩介幼虫吸取

14、鱼体营养发育为幼蚌后,才离开鱼体,在水中长成成蚌。钩介幼虫的身体略呈三角形,有两片壳,壳的腹侧边缘生许多钩,壳内并生出一条细长而粘的足丝。幼虫就用钩和足丝固着在鱼的鳃和鳍上。遭到钩介幼虫寄生的鱼,寄生部位组织增生,将幼虫包在内面发育,并使微血管阻塞。如寄生在嘴角、口唇或口腔内,则使鱼丧失摄食能力,从而萎瘪致死。病鱼头部往往充血,出现红头白嘴现象,因此,群众称它为红头白嘴病。此病主要危害草、鳙鱼夏花。流行时期在 5-6 月。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消毒,或每 666.7 平方米水面用 40-50 千克茶饼清塘,清除池塘内的河蚌; 2、鱼苗、夏花、鱼种培育池内不混养蚌类; 3、发病初期,将病鱼转到

15、没有蚌类的鱼池饲养,可以使病情好转。棘衣虫病棘衣虫病是由棘衣虫的成虫或胞囊寄生引起的鱼病。 棘衣虫的成虫寄生在黄鳝的肠道中。虫体呈乳白色,有时呈淡黄色,长圆筒形,体前部 1/3 处稍膨大,吻短,吻钩呈螺旋排列,前大后小。中间宿主是剑水蚤,在剑水蚤体内 10 天就可发育成感染期的棘头体,被黄鳝吞食后感染,在肠中寄生发育成熟,繁殖后代。这种含棘头体的剑水蚤被夏花草鱼等其他鱼类吞食后,幼虫不能在肠道中寄生,而是穿过肠壁,在宿主的腹腔中形成胞囊,保存下来。棘衣虫是黄鳝肠道中一种常见的寄生虫,大量感染时可达数百条。夏花草鱼在短期大量吞食了阳性剑水蚤后,造成急性感染,幼虫从肠道迁移到腹腔时会引起炎症而造成

16、死亡。其症状是腹部膨大,伴随充血现象。慢性感染,不显症状,危害不大。防治方法: 用晶体敌百虫(90%)全池遍洒,每立方米水体用药 0.3 克,以杀灭中间宿主剑水蚤,以防夏花草鱼种的急性感染而致死; 黄鳝肠道中的成虫,对黄鳝危害不大,一般不病症,尚无防治方法。鲮单极虫病鲮单极虫病是由鲮单极虫寄生而引起的鱼病。 鲮单极虫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尾鳍或鳞片下的鳞囊中生长、发育、繁殖,形成一个椭圆形鳞片状扁平胞囊,往往使鳞片竖起。最大的胞囊,可像乒乓球大小。在鲮鱼尾鳍上寄生的鲮单极虫,孢子呈狭长瓜子形,前端逐渐尖细,后端钝圆,缝脊直,极囊约占整个孢子 2/3-3/4。 鲮单极虫病主要危害鲮鱼和 2 龄以上鲤,鲫鱼,此外,散鳞镜鲤、鲤鲫杂交种也有患此病的。鲮鱼的胞囊大多在尾鳍上,用放大镜可清楚看见。鲤、鲫鱼的胞囊多在鳞片下,严重的病鱼,大部分鳞片下都有鲮单极虫胞囊,呈浅黄色,胞囊把鱼体鳞片竖起,病鱼在水边缓缓游动,那种全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