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经典名词解释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16250 上传时间:2017-07-2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经典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文地理经典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文地理经典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文地理经典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文地理经典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经典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经典名词解释(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些问题1、地理学 geographe 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 2、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研究对象是人文环境、人文现象和文化景观。其内核是注重区域和空间,注重人地关系 3、人地关系内涵:人指社会属性的人 ,具体说是指在一定区域空间和一定生产方式下从各种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具有群体行为的人;地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具体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联系的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自然、人文、经济复合体系。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近代人文地理学德国)洪堡 :使地

2、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拉采尔:地理环境决定论。 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 施吕特尔: 景观学派的代表。 (法国)白兰士、白吕纳:人地相关论。 (英国)麦金德:大陆腹地说。 罗士培: 适应论。 (美国)森普尔 :环境决定论。 苏尔: 文化景观学派。 (俄国)巴朗斯基、萨乌什金: 区域学派, 费根、康斯坦丁:经济学派。 6、现代人文地理学:美国谢佛使作数学统计培养计量地学者, 苏联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相分离的二元论观点。总体特征)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立:人地关系协调论和可持续发展观;(2)新的研究方法:计量方法、数学

3、模型、心理学的分析方法、技术分析法;(3)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在人地关系研究方面 ,既注重生态观点,同时社会化和人文化的倾向得到强化,面向解决实际问题。 7、中国:近代张相文、竺可桢 ,、胡焕庸、张其昀。现代李旭旦、吴传钧、鲍觉民。 8、方法论:(1)经验主义:观察是其重点,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2)实证主义:对任何事物合乎科学的理解必须有意义并且同实际相符,演绎由一般到特殊;(3)人本主义:以人为主体,重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4)结构主义:可观察的事物,只有当把它用一个潜在结构或秩序联系在一起时,才有意义。(5)多学习、善思考、深入实际,新自作调查研究

4、。 9、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以物质为基础。具有历史连续性、阶级性和民族特征。 10、文化结构:(1)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物质性、基础性、时代性;(2)制度文化: 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强制性、权威性、缓慢变迁性、相对独立性。(3)精神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人类文化心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书面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心理文化。 11

5、、文化对环境的适应性:(1)生物适应性:人类在其发展中,为适应环境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在体质方面发生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具有遗传特性。(2)文化适应性:利用工具、制造工具、技术发展、群体组织与分工以有效获取食物和改善其生活条件,以适应环境。(3)关系:A、相同之处:二者在其发展过程中,既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又保持其特性的稳定性;在演化中,都是通过对新的性状和新的文化的产生而实现其变化以增强适应性;在新的取代旧的过程中,都是通过竞争与选择而实现;在竞争和选择中,环境起着关键作用。 B、不同之处: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的传递与继承方式不同;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 ,而文化的继承是横向的; 新的生物特性

6、取代旧的生物特性,往往是以新物种取代旧物种实现的,而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只需原文化群体接受新的文化即可实现;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不同的。 12、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区位论、行为论、文化景观论、人地关系论等。 区位论: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某种经济活动区位的选择、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分析区位形成的原因与条件,预测其发展,它的出现,预示着人类将有计划地选择最优活动场所。 13、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1)形式文化区formal culture regions: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

7、文化区。(2)功能文化区 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3)乡土文化区 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14、文化的特点:民族性、时代性、变迁性、稳定性、积累性、多层次性、滞后性。 15、文化的扩散(文化的时间现象 ):(1)扩展扩散 expansion diffusion: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特点是空间上的相对联系性,速

8、度的差异性;A、接触扩散 contagious diffusion: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B、等级扩散 hierarchical diffusion: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C、刺激扩散 stimulus diffusion: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2)迁移扩散 relocation diffusion: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

9、系,往往由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特点是文化上保持原汁原味,速度快,空间上不连续。 16、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人类、植物、动物和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的科学。(1)环境决定论 environmental dederminism:自然环境决定人类生理和心理特征,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德国的拉采尔和美国的森普尔。(2)可能论possibilism 和或然论:强调人类对环境有自由选择,利用能力的一种理论,与环境决定论对称。法国的白兰士、白吕纳。(3)适应论 adjustment theory:生物通过文化的发展而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

10、化的长期适应。英国的罗克斯比。(4)生态论 human ecology:借生物学的生态学一些观点来分析人地关系的特点,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美国的巴罗斯。(5)环境感知environmental perception:由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印象,为该环境中共同文化集团内所有成员所共有,在移民身上反映比较明显。(6)文化决定论 cultural determinism:人地关系中人是通过文化在起作用。(7)和谐论 harmony:如何处理和谐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关系,已成为国际地理学界所面临的主要研究任务。 17、文化整合 cultural integration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在一个文化系

11、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要相应变化协调进行,形成整合,才能顺利地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18、文化景观 cultural landscape(人文景观):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文化景观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不同文化集团的差异与特征。美国的索尔。 19、挑战与应战学说(英国的汤因比 ):(1)挑战与应战: 环境向人类挑战 ,人类起而应战,经过长期艰苦的劳动,创造人类文明(埃及文明)(2)逆境美德:文明的起源并不是由于生活环境条件特别好,而是相反。五类逆境

12、:困难地方的刺激、新地方的刺激、打击的刺激、压力的刺激和遭遇不幸的刺激。(3)中庸之道:逆境与挑战的对应关系是有限度的,超过其限度,其结果反而走向相反。冰岛成功、格陵兰失败。 20、德国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新教加尔派的训诫是必须在绝对的信仰中得到安慰。其基本理论是命定论:一个人是否得救,皆由上帝预定,而不可更改。要求致力于你的职业,不停息地的劳作中形成职业责任感,把致富、贸易和利润看作职业成功的证据与个人德行的证实;把个人严谨有序的生活方式看做达到长期目标和经济成功途径。新教中的资本主义精神包括天职观、成就观、节俭观、禁欲观。 21、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费弗尔从人文地理学角度 ,

13、探索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布罗代尔按时间的延续长度与节奏把历史时间分为:短进段、中时段和长时段(构成了历史的深层结构,它规定或制约着历史的发展。年鉴学派已以地理环境为基础来了解历史,地理学更应当从时间过程中研究人地关系。 22、人地关系模式图式(斯宾塞和托马斯 ):(1)人口: 一定地域范围内 ,并具有一定文化的群体;(2)自然生物环境: 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空间与资源;(3)社会组织:人类社会的文化环境;(4)技术:实现特定目标的手段,人们利用技术获得生存 ,改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23、人口分布: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24、人口

14、密度: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指标有人口土地密度、人口资源密度、人口经济密度、比较密度(单位面积农用土地上的平均人口数 )。 25、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和一般规律:(1)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均衡:水陆、南北半球、沿海与内地、高原与平原之间,88、5%集中在北半球,主要集中在北纬 20-60 之间。(2)明显的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和平原指向。(3)四大人口密集区: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4)中国:东南部人口密度(黑龙江的瑷珲或黑河市到云南的腾冲 )、集中于沿海、低地指向性。 26、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体、矿产;(2)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与生产

15、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3)历史因素(故土难离)和政治因素(战争、人口政策、国土开发)、文化因素、风俗习惯、科技发展等。 27、人口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 ,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人口移动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移动,包括为经济、娱乐等目的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人口流动) 和以寻求新居住地为目的非暂时性人口移动(人口迁移)。指标有迁入率、迁出率和净迁移率等。 28、人口移动重要性:(1)引起区域之间人口的消长;(2)城镇化、都市化问题;(3)逆城市化现象;(4)人力资源开发不足是社会经济增长缓慢的原因。人口流动不仅能增加劳动者的收入,而且有

16、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当然要加强管理。 29、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 (通常为一年)的迁移活动,有永久性和非永久性迁移。二战后特点:(1)GC 已近尾声;(2)外籍人口 (劳务输出)为主要形式;(3)国际难民数量多,持续时间长;(4)发展中国家智力外流;(5)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区,拉美相反,北美和大洋洲仍是最大的净迁入区。 30、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 ,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移居现象。包括地区间迁移、城乡间迁移、城市间迁移。 31、人口迁移的迁移趋势(英国拉文斯坦 ):(1)大多为短距离的迁移;(2)具有阶段性;(3)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4)乡村居民更富迁移性;(5)短距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以男性居多;(6)大部分为年轻人;(7)主要方向从农业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发生率与源地、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32、人口迁移的时间形式:(1)居住历史分析:A、生活史;B、迁移类型:移入、居住、通勤、移出、返回;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