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148941 上传时间:2017-11-2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摘要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教师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借用古代教育学学记中的一段话“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说要引导学生学,不要牵着学生走,要鼓励学生学,不要压抑学生的个性,要启发开拓学生的思路,不要代替学生下结论。关键词启发、引导、鼓励、开拓创新、转变观念一、 “道而弗牵”意思是说要引导学生学,而不要牵着学生走。过去,我在教学中常常是牵着学生来完成自己设计好的教学计划,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曾有这样一个例子使我久久难忘。在教“互质数”的概念时,为了让学生区别“互质数”和“质数”。明确“质数”是就一个数

2、而言;“互质数”是就两个数的关系而言;“互质数”中的两个数不一定就是质数等。我设计了下列问题:“8 和 9 是互质数吗?为什么?学生回答:8 和 9 是互质数,因为 8 和 9 只有公约数 1,所以 8 和 9 是互质数。”学生紧扣互质数的定义,把问题回答的很圆满,并没有我设想出现的矛盾:以为 8和 9 不是互质数,因为 8 和 9 是两个合数,不是质数。我为了向学生说明“互质数不一定是两个质数的观点。”于是又把问题返回去问道:“有没有认为 8 和 9 不是互质数的?学生碍于面子,没有一个愿意承认自己曾经判断错了,教室冷了场,引而不发。我又问:“刚才有没有认为 8 和 9 分别不是质数,所以判

3、断错了的。”学生对老师的这一提问,更是不明其意,面面相视,尽管我千方百计地想缓和局面,想纳入到我的教学轨道,学生还是没有明白老师的用意,结果教学效果不理想,这是为什么呢?这引发了我的思考。原来是没有恰当的引导,只让学生的“学”服从教师的“教”,压抑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所致。我总结教训,修改了教案,又到第二个班去上了同样内容的一堂课。在教“互质数”的概念时,我设计了下列思考题:1、什么叫互质数?2、互质数的概念你是怎样理解的?3、互质数中的两个数会出现哪几种数的情况?4、互质数和质数是同一种意思吗?教学中不在把问题分细,而是直接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然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自己思考、讨论,并不断地肯

4、定他们正确的方面,鼓励继续思考,所有的结论都由学生通过思考得到的,而不是教师给予的。学生学习自主而热烈,教学气氛非常活跃,尤其是孩子们的最后两个发现“两个不同的质数一定互质”;“两个相邻的自然数一定互质”,已大大超出了本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范围,使我惊喜不已,这也为以后的学习铺平了道路。后一教学设计引导恰当,教师的“教”服从于学生的“学”,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力。二、“强而弗抑”要鼓励学生学,而不要压抑学生的个性。我曾听一位老师讲授圆的认识,课堂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如:在学画圆时可以有很多方法,有的用圆形的物体比着画,例如:瓶盖、圆片、飞盘等;有的用图钉、绳子、铅笔

5、、三样组合画,绳子的两头分别连接图钉和铅笔,然后固定图钉旋转铅笔画圆;有的直接应圆规画圆。在学生找圆心时也有很多方法,有的把圆先对折,打开,然后换一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发现折痕相交点是圆心;有的发现图钉固定的点是圆心。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表现的非常活跃,他们思维开阔,反应敏捷,富有创造气息。课后,我总结了一下这位老师的成功之处:1、课堂师生关系民主、和谐,学生没有压力,所以敢想、敢说、勇于探索。2、对于学生的新奇念头和别出心裁的想法,给予赞扬,鼓励学生不断探索,选择新途径,不浅尝辄止。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耐心倾听,不随便打断学生的思路。4、消除学生的疑虑,有一个轻松的环境,轻

6、松的心情参与学习。5、培养学生敢于承认失败,面对事实,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仔细想想,以上几条不正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重视的要点吗!学生智能发展有一定差别,有的学生掌握基本概念需要较长时间;有的学生一下就掌握了。对于学生的差异要重视,允许他们去探索,而我们教师只需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宽松、民主的学习气氛。三、“开而弗达”要启发开拓学生的思路,而不要代替学生下结论。课堂教学必须废止注入式、满堂灌,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练习为主的方法。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应该让让学生安静地,慢慢地独立思考,不能操之过急。改变“生结果、轻过程”的做法,在解题过程中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思考。“你是怎样做

7、”,“还有没有不同意见”等。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寻找规律,提高学生概括、推理、抽象的能力。例如“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课,回忆过去的做法,都是先由教师给学生公式:长宽2+长高2+宽高2,然后学生套公式进行计算,有的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遇到实际问题就会束手无策。这正是由于老师只重结论而忽视学生的认知过程所致。本学期再教这部分内容时,我采用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展开看一看,用笔标一标,用尺量一量,互相说一说,试着算一算,仔细想一想,互相比一比,再来试一试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学、尝试、分析、比较、归纳,自己找到解题方法教师演“配角”学生演“主角”,教学效果非常好。以上实例,使我深深体会到教学观念的转变,才是我们“教学的核心”。我们教师不要轻视学生的能力,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学并不是给予,而是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能力去尝试、去发现、去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