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者的足迹-晏阳初与平民教育运动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147613 上传时间:2017-11-2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2.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行者的足迹-晏阳初与平民教育运动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先行者的足迹-晏阳初与平民教育运动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先行者的足迹-晏阳初与平民教育运动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先行者的足迹-晏阳初与平民教育运动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先行者的足迹-晏阳初与平民教育运动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先行者的足迹-晏阳初与平民教育运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行者的足迹-晏阳初与平民教育运动(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先行者的足迹-晏阳初和他的平民教育在中国,有两位著名的大教育家深广地影响于海外,并被誉为世界的伟大名人,这就是两千四百年前的孔夫子和今朝的晏阳初先生。孔子为中国人老幼皆知,而晏阳初先生这位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与乡村改造运动的奠基人,却鲜为国人所知。晏阳初先生(1890-1990) ,名兴复,又名遇春,家人称呼云霖,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县的一个四代书香家庭。五岁启蒙,入塾就学。十三岁时离家赴阆中县中国内地会创立的西学堂求学。十七岁入省城成都一中学担任英文教师。十九岁赴香港圣梯芬孙书院深造,次年转升保罗书院。1916 年夏,他横渡太平洋赴美留学,在耶鲁大学半工半读。在学习期间与

2、纽约市华埠首先创立基督教党的许芹牧师结识,后与其次女许雅丽相爱。1918 年夏,他在耶鲁大学毕业的第二天,即束装赴法国战场,参加青年会主持的为华工服务工作。在法国普蓝(Bonlogue )设立的战地服务中心,他为当地五千华工做代写家信和翻译、传达、代购物品等工作。在工作中,他发现工这些被西洋人轻侮和蹂躏的“苦力” ,并不愚笨粗鲁,只是由于贫穷和缺乏的机会而不识字,他们虽然很苦,但却蕴藏着无限的伟力即“脑力” 。为了开发其脑力,他首先创办了华工识字班。他自编的常用汉字千字课本 ,富有简单化与生活化的特点,十分适应华工的学习需要。通过识字班的三个月教学,成绩显著,由此很快得推广,形成识字运动。一年

3、后,仅在法华工的二十万人中就有 38%的人摘掉文盲的帽子,能够书写家信和阅读由他创办的华工周报 。通过这些活动,他获得两项珍贵的发现:一是中国诚实质朴的农民智慧能力强,只可惜缺乏读书求知的机会;一是中国的高级知识分子,竟是这样愚昧无知,完全不认识自己多数同胞的“苦”与“力” 。因此他下决定决心,在返美完成学业回国后,终生为苦难同胞服务,教他们读书识字,使他们有扬眉吐气、发扬才智的机会。1920 年 7 月,晏阳初在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后,即开始准备回国。8 月抵达上海,目睹阔别八年的祖国政治、军事、社会、文化教育各种状况,深感推行平民教育刻不容缓。他认为,平民问题和军队问题为当时中国

4、两大难题。国内文盲众多,国民素质低劣,代议政体封锁无法实现,贪污腐败的官僚政体继续存在,社会经济没能改善,健全的舆论无从建立,以上种种乃为内乱外患的根源。因此推行平教育,启发民众的民主意识和国家观念,是当务之急,必须迅速发动。自此后,他顺应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勃兴的民2主教育和平民教育思潮的大势,走知识分子与工农民众相结合的道路,积极参与蔡元培、梁启超、蒋梦麟、陶行知等到人倡导的教育改革运动,先后在长沙、烟台、杭州及武汉等地宣传平民教育,推动城市平民识字运动。1923 年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在北京成立,不久,就有 18 个省及 32 个市相继成立了平教会分组织。晏阳初认为,中国是以农立国的农业大国

5、,85%以上的人口是农民,平民教育的重点应转向农村。为了开展平民教育,平教会选择河北省定县作为实验区,进行农业教育、农民研究和农村调查等主要工作 1929 年,晏阳初举家迁居定县,平都会总机关与全体成员用家属也同时迁往定县。数百名知识精英分子,包括许多博士、教授、大学校长,为了探索一条用教育改造社会的道路,离开生活舒适的大都市,走向条件艰苦的乡村,与贫苦农民生活在一起,在不断社践和不断探索的基础上,成功地创立了以“除文盲,作新民”为宗旨,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核心,以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为手段,以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连环进行和整体推行为特征,以提高大多数农民的智识力、生产力、

6、强健力与团结力,造就一代“新民”为奋斗目标,以从根本上铲除“愚、贫、弱、私”四大劣根和救亡图存、建立一个新中国为理想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教育模式“定县实验”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定县沦陷,实验工作初迫停止。随之,平教总会人员一部分投入筹敌斗争,一部分陆续迁往长沙,在湘西南继续进行实验。1940 年,晏阳初在重庆成立中国乡村建设才院,担任院长。1945 年抗战胜利后,该院扩充为乡村建设学院,成为平教总会的工作中心。1949 年月 11 月,晏阳初赴美国定居。从 50 年代起,他致力于国际平民教育运动,先后在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访问考察,指导各国平民教育运动,受到各国政府和民众的欢迎。早

7、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末期,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了人类四大自由原则。当时,晏阳初指出“人民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尤关重要,这第五项自由乃是前四项自由的基础。美国名流学者非常赞赏他这第五项自由的提示,国际著名女作家赛珍珠女士(Pearl SBusk)特请晏阳初口述在中国推行平民教育的方法与心得,撰成告语人民 ()一书,强调全球三分之二人群都陷入文盲、疾病、饥饿、虐政压迫下,哪有世界和平可言,必须应用中国平民教育经验经验推行亚洲、非洲、中南美洲各地,逐渐改善这大多数人的生活,才可免于战争。年联合国正式成立,其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基本教育计划,即渊源于此。年,晏阳初经平民教育运动国际委员会推派前往东南亚及中东各

8、国访问考察,他发现菲律宾各种条件比较适合,若干机构及学校早已采用“定县实验”方案。大些基础上,他在当地人的协助下,并经过3平民教育国际委员会讨论决定,协助并指导当地组织菲律宾乡村改造促进会,同心协力以“定县实验”为蓝本,结合菲律宾国情,并在技术上加以调整推行工作。由于成效显著,鼓舞国际热心人士进一步支持赞助他在菲律宾马尼拉南郊建立了“国际乡村改造学院”() 。该院主要任务是:“实地工作研究、国际培训、国际推广” 。年,这所学院正式建成,二十年来,国际乡村改造学院成为进国际乡村改造实验的中心机构;晏阳初成为国际乡村改造运动的奠基人和宗师。联合国、美国及亚、非、中南美洲的人士赞扬晏阳初生平努力的理

9、想见诸事实,将四十年珍贵丰富的乡村改造方案及经验提供给全球各国,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又一项新贡献。晏阳初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世界平民教育运动和乡村改造运动的奠基人和实践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富有创见的教育思想家。他的思想理论集中地反映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的经验部结及其论著和其它文件中。概括其思想观点,他的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的理论有如下几个特点。(一) 不仿古、不仿欧,创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平民教育体系晏阳初认为平民教育是中国社会独创的一种教育体系,它与近代中外教育史上所称的贫民教育概念迥然不同。它不是以慈善为怀的施米施粥的贫民教育;不是为少数人专有的“贵族教育” ;不是欧美式的成人实习教

10、育;也不是社会教育的别称。平民教育是培养国民元气,改进国民生活,巩固国家基础的,为全民所有的一种新兴教育。它既不仿古,也不仿欧,而是一种空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运动。晏阳初在回顾近代新教育发展的历史时指出:“现在的新教育 ,并不是新的产物,实在是从东西抄袭来的东西。日本留学生回来办日本的教育,英美留学生回来办英美的教育,试问中国人在中国办外国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各国教育,有各国的制度和精神,各有它的空间性和时间性,万不能乱七八糟的拿来借用。 ”他认为学习外国是必要的,但不能东拼西凑,而应当有独立性、选择性,要把中西的学问融化在一起,应用到人民生活中去。他认为教育要根据问题定方针,不能不问病源乱

11、吃药。中国的教育家要自尊自信,要有自己的哲学,走自己的路。中国的问题是什么?病源在哪里?救治办法又是什么?“五四运动”前,晏阳初在法国举办华工识字教育时,目睹了帝国主义者对华工的轻侮与蹂躏,痛感到“苦力”和“苦” ,同时也认识到“苦力”的“力” 。回国后,他看到国民大部分不识字,不能读书;不受教育不知社会情形;社会腐败,而多数贫苦人民只能淡漠旁观。他认为中国正患着瞎、聋、哑的病。救治这种病症的办法就是“多在平民教育上做工夫” , “万灵丹就是在读书识字” ,指4出“这个责任完全在教育界” 。他期望五年之内能在全国普及识字教育,否则国家将会“主权旁落” 。他说“中国不必亡,亡不亡全在教育界。教育

12、界可以支配中国。支配前途,改造社会。 ”正是这种“教育界国论”的信念,使晏阳初毅然放弃了专心攻读的政治学专业,决心不走升官发财的道路,不上政治舞台而投身于平民教育,并把它作为自己矢志追求并献身的事业。他说平民教育的“平”字,含有“人格平等” 、 “教育机会平等”的意思。由于社会制度的不良,剥夺了多数人受教育的机会,使得人们本来平等的人格显出了高低上下之分。他相信“在社会组织未经改良之前,惟有努力于教育机会的平等,使人人所蕴藏的无限能力都有发展的机会。这样,人格不平等的原因就可以消除了。 ”他认为中国并不是没有人才,而是人民的“脑矿”未开,平民教育就是开脑矿最简单最适用的工具,它是为在国家教育系

13、统上不占位置的二万万以上的青年人文盲创造受教育的机会。这种教育是“民主国家里最重要、最正宗的教育事业” , “在中国现状之下,比较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义务教育还更重要。 ”1924 年以前,晏阳初与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下称“平教会” )的工作重点是城市平民、士兵和妇女识字教育。后来他们认识到中国是个以农立国的国家,85%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平民的绝大多数是农民,因此不顾及农民的平民教育算不上是整个的平民教育。为此,平民教育运动由城市为重点转向农村为重点。以后又经过 1924 年至 1929 年在保定地区、京兆、清河、获鹿以及定县翟城村的试验与社会调查,晏阳初对中国社会问题与平民教育的性质、

14、地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平教会遂迁往定县,开始了定县实验的新时期。其后,晏阳初领导的平民教育运动逐步完成了由识字运动到农村建设的重大转折。关于这一重大转折,晏阳之前是这样认识的:由于外来势力的入侵与封建传统的压迫,中国整个国家是陷于不宁和纷乱的状态,而受祸最烈的莫若乡村。乡村的踊产与广大农民的衰老、钝滞麻木和种种退化现象,就使社会面临着一个“人及其生活基础的改造问题” 。而中国的“人”的基础是农民,其生活的基础在乡村,所以结果也就逼上了乡村建设的一条路。在这种情况下,平民教育如果还仅仅停留在教农民认识文字,取得求知识的工具上,而不去提高他们的觉悟,不激发他们改造社会、改造生活的信心,不给予他们使

15、用工具的机会,不顾及他们的生计,那么平民教育对于农民与农村就是毫无意义的了。乡村建设是平民教育的一个新阶段。它要求将改造人与改造环境结合起来。在这里教育占有重要地位,各种改造、建设的成功,都需要经过一个教育的过种程;教育成功了,一切改造与建设才有希望。(二) 除天下文盲,做世界新民51923 年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成立时,宣布“除文盲,作新民”为其根本宗旨。晏阳初对此作了明确的阐述:“我们内受固有文化的陶育,外受世界共和新潮的教训,自觉欲尽修齐治平的责任,舍抱定除文盲、作新民的宗旨,从事平民教育的工作而外,别无根本良谋” 。他认识到二十世纪的世界是民族智积的战场。中国虽号称有四万万人民,但其中

16、三万万以上是文盲,这些同胞名为国家的主人,实际上如中世纪专制国家的老愚民。为了使民族能生存于当今智识竞争的世界,并对世界文化作出新的贡献,只有本着愚公移山的精神,尽心竭力以平民教育为天职。 “力恶不出已,一心为平民。奋斗与牺牲,务把文盲除尽,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齐见光明。唤醒旧邦人,在家起作新民。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 。平教运动的宗旨体现了晏阳初从根本上改造人的主体思想。早在欧洲战场时,他就发誓毕生为劳苦大众服务,要为解除苦力的“苦” ,开发苦力的“力”而献身。“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一直是主宰他从事平民教育的根本信条。中国的问题千头万绪,但在这众多的社会问题中,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人” 。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就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必须从四万万同胞身上着手。从根本上提高民族的素质,垫高民族的基础,真正实现孙中山先生“必须唤醒民众”的遗愿。因此,他认为“从事人的改造的教育工作,成为了解决中国整个社会问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