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凤凰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探析凤凰县人大调研组2014 年 9 月 26 日为全面了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情况,解读制约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探索新时期繁荣民族文化的措施和方法,2014 年 9 月,县人大常委会按照州人大的统一部署,牵头组织县民族局、县教育局、县建设局、县发改局、县建整办、县文广新局等职能单位,深入腊尔山、山江等少数民族聚集区,了解少数民族生活现状和民族文化保护情况,现场查看了文化产业基地等,并组织部分群众进行了座谈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调研组对民族文化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归纳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今后的措施进行了认真思考和有益的探析一、凤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现状和趋势凤凰县地处武陵山脉南部,云贵高原东侧,面积 1759 平方公里,共辖 24 个乡镇,340 个村,28 个民族,42.6 万人,少数民族32.24 万人,占总人口 76.4%,其中苗族人口 24 万人,占总人口的 56.9%,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境内历史悠久,民族风情突出,文化遗址众多在浩翰的历史发展中,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形成了自己特有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生活习俗、道德伦理等文化传统,这些民族文化对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 传统” 不是死水一潭,而是随着 时代前进和2文化交流变得更加丰富,蕴含着强烈“创新” 意识,兼容并蓄、海纳百川1、文化性质由农耕文化逐渐向商务文化转变文化与经济密切结合,经济推动文化,文化提升经济长期以来,凤凰自然生态环境“八山一水一分田 ”,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刀耕火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戏剧、民歌、风俗、祭祀等各类活动,生产生活属于典型以农为主的农耕文化改革开放后,凤凰外出务工人员激增,大部分村寨 60岁以下人员基本外出,幼老病弱居家留守,2013 年凤凰共输出劳动力 11.5 万人,农民工这个新迁移群体成为一种时代现象,劳务经济成了少数民族村寨主要来源,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比例增高同时,随着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部分民族村寨、传统村落依靠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进入市场,打包成为旅游产品;而 4 月 8 跳花节、六月六苗歌节等传统民族节庆活动也与旅游产业发展对接,成为宣传凤凰的平台,各种民俗风情、传统技艺更多的变成一种表演艺术,原有的农耕文化受到了冲击和影响,文化性质因物质基础改变而变化,逐渐向商务领域拓展2、保护方法由传统静态保护向动态保护转变凤凰山多林深,交通偏避,特别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山高路远,其中腊尔山区在 60 年代时期才修通了第一条与外界联系的公路,在地理格局上造成了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封闭性。
在过去的自然经济条件下,由于物质和精神产品相对匮乏,交通不便,民族间3交往较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生存及发展空间充足,保护手段主要是自我调控但是目前由于信息化、工业化的推进,交通条件的改善,少数民族聚集区与城区和世界的距离愈来愈近,所有传统的民族文化形态都受到了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生存环境的改变,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被动静态保护方法适应不了现实的需求,以政府为主体的保护体系逐渐成为主导,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一是民族文化活动日益繁荣连续举办了多届苗族银饰服饰文化节, “四月八 ”及 “醉美凤凰·文化回家” 等民间节庆活动;顺利组织“ 苗族 银饰 ”、“土家织锦”、 “蓝印花布”、 “纸扎” 、“苗族花带”、 “苗绣”等先后参加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 览会” 、 “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二是民族文化保 护渐上 轨道出台了《凤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凤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细则》、 《凤凰古城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编制了《凤凰古城经营项目鼓励名录和限制名录》、 《凤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完成了《凤凰县山江镇黄茅坪村文化生态保护示范村实施方案》,启动实施了《古城保护详细规划》、 《文物景点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编制工作。
三是文化传承力度逐年加大2012 年至 2013 年,共投入资金 5.6亿元,规划了凤凰苗族文化生态主题公园、凤凰大剧场建设等 8个文化项目,挂牌成立了凤凰纸扎、蓝印花布、土家织锦、苗族银饰锻制、文武茶灯所、苗族服饰等 6 所传习所和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生产性保护基地,先后培养省、州、县传承人 9 名;成功申报了49 个文化艺术之乡,76 个国家、省、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 106 名传承人;组织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苗族鼓舞、刺绣、跳花等 15 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课程,推广率达 80%以上3、民族聚集区生产生活环境由贫困落后向优化接轨转变长期以来,少数民族聚集区地处偏僻,基础设施落后,土地资源馈乏,生存条件恶劣,基本上是靠天做田、靠地吃饭为改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条件,国家、省、州加大扶贫攻坚力度,聚集区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是区域基础设施取得较大改善积极完善《凤凰县腊尔山高寒山区扶贫开发项目规划》,完成农村危房改造 3016 栋、9000 多间、30 多万平方米,解决了 1.5 万人住房问题;拉通村组公路 79 条 237.42 公里,完成路基整理 31 条 107.4公里,完成道路硬化 77 条 213.23 公里,完成了 60 个村 91 条 294公里,基本实现组组寨寨通公路;完成国土整治面积 285.03 公顷,烤烟房建设 360 座、肓烟苗大棚 1 万亩,农田水利建设 63 处,建成农村人畜集中供水工程 38 处,3 万余人直接受益;建成农村沼气池 245 口,完成 43 个村的农网改造;完成 12 个村级组织活动中心建设,建筑面积 1950 平方米。
二是农业产业开发取得较大成效种植金银花面积 3.3 万亩,种植各类果、药、茶面积 3.2 万亩;引进航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和老爹公司,完成杜仲开发 1 万亩,完成甜玉米 0.6 万亩;完成烟叶生产面积 2.3 万亩,形成了烟、菜、药、果、养五大产业体系,实现了人均 1 亩产业开发规模腊尔山地区成为第 6 批国家级烟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被国家标准委授予5“全国农业标 准化优 秀示范区” 、“国家级烟叶标准化生产优秀示范区” 三是民族整体素质取得较大提升共协调落实资金 3000 余万元,改扩建 2 所中学、22 所小学,新建村卫生室 3 所,村集体经济窗口建设 14 个;先后举办农民培训班 80 期,发放资料 1 万多份,培养乡土科技特派员 266 人,农村实用人才 4446 人设立党员示范户 132 户,培训党员干部 795 人次,党员参训率达 100%,评选“文明新村 ”18 个, “和谐之家”453 户 二、凤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凤凰县少数传统民族文化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情况和问题1、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薄弱,难以适应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需求一是基层的文化设施和配制不健全。
虽然通过近几年的投入,全县 24 个乡镇全部恢复了文化站,新建了文化活动室,搭好了文化“ 唱 戏” 平台;但是,乡镇文化站仅有 1 名编制,没有相应的工作经费,文化员往往还兼有其它工作,文化活动室内没书、没报、没网络,信息传播和文化保护功能弱;全县 340 个村,大部分村没有文化活动场所,有场所的也破烂不堪不能使用,传统民族节庆活动全部露天举行二是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少数民族群众素质偏差少数民族群众受条件的限制自小受教育程度低,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大部分群众在观念上自我封闭,没有完全从6计划经济的意识中解放出来, 民族、宗教、部落等群体意识和“等、靠、要”思想重,个人意识、公民意识、国家意识相对薄弱,特别是有些地区生产方式落后,现代技术的参与率较低,不少风俗习惯不适应现代生活节奏2013 年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少数民族人口的文盲率为 9.26%,高于汉族人口文盲率 2.2 个百分点三是文化保护传承的专业人才较少一方面文化、文物、民族等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高学历专业人才少,大部分工作人员学历较低、专业不对口,工作凭经验据了解,凤凰县文物局只有 2 名考古、文物专业毕业的高学历人员另一方面,民间艺人、传承人年龄偏大,国家给予的补助偏低,为生活奔波不能安心授业。
目前,我县有四级名录共 76 个,四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106 人,其中:国家级 6人,省级 2 人,州级 13 人,县级 85 人;国家级传承人经费补助为10000 元/年/人,省级 5000 元/年/ 人,州级 1000 元/年/人,县级500 元/年/人,这些费用远远不够维持基本生活开支,影响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2、文化大品牌意识不强,难以将民族传统文化转化为生产力要素“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自 2002 年以来,凤凰以厚重的文化底,古朴的民俗风情,独特的楚巫文化,优美的山水风光,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2013 年,共接待游客 520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 10.2 亿元但是在民族传统文化与经济对接中,我们吃老本、7吃资源的行为较多,创立民族品牌、打造文化精品的理念欠缺,全县发展一盘棋思想差一是文化旅游宣传推广没有统一的口径和大品牌概念自 2002 年发展文化旅游以来,县委、政府提出了打造“ 天下 凤 凰” 这一品牌、口径,多年来一直沿用但是,在近几年对凤凰文化旅游宣传推介,基本上不再使用“天下凤凰” 这一口径,可县委、政府又没有提出一个系统性的大概念出来,如 2012 年政府在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打造“三个凤凰” ;2013 年又提出了打造“”,欠缺系统性、连续性和号召力,政府、企业宣传各提一套、各自为政,形成不了宣传整体攻势。
二是文化建设大项目带动效应难以实现 “十二五 ”期间 ,共凤凰苗族文化生 态主题公园、凤凰大剧场建设、凤凰全民健身体育中心、凤凰综合文化艺术中心等 8 个项目,进入规划,现完工的仅“凤凰全民健身体育中心” 一个项目, “文化让路经济”意识普遍 较强,文化项目建设处于“ 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地位目前,全县没有一个上品位的民族博物馆、展览室、陈列馆、影剧院,这些项目的土地、资金等瓶颈问题一直不能解决,品牌带动效应难以展现如县博物馆建设项目,据了解 2011 年至 2013 年期间,文化部门先后在城内、城北选择了三个地方,但在实际工作时由于经济需要、房地产开发等问题迟迟不能得到解决三是在传统文艺表演上欠缺品牌节目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部分民族歌舞、节庆、祭侍等,妈通过发展县内有《烟雨凤凰》、 《梦幻沱江》、 《魅力凤凰》等四台演艺晚会,其中《烟雨凤凰》虽8然古城公司花费了 2.3 亿元进行精心制作,但效果强差人意,点赞廖廖元几;其它的几台晚会,是由县内的部分临时演员搭台而成,质量更为低下在旅游产品方面,虽然凤凰银饰、刺绣、跳花、腊染等传统工艺进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生产尚处于手工作坊初级阶段,没有过硬的品牌,无法形成规模商品经济。
3、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萎缩消失现象,难以适应日益改变的生存环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传统民族边界正在日益模糊,文化相互融合日益明显,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处于边缘状态,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原来的传承主体众多青年人纷纷外出打工谋生,离开了学习和继承传统民族文化的环境,接受了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对传统民族歌舞、乐器、服饰、工艺等兴趣愈来愈淡漠,导致出现了“ 苗寨无人学苗歌、土家族无人会讲土家语” 的尴尬局面加上传统生态的民族手工技艺与现代工艺相比相对弱势,成本昂贵的民族手工艺品逐渐被价格低廉的工业品代替,有的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传统服饰手工艺、传统饮食等已不复存在,或在原流传地因无人继承、市场萎缩而濒于失传而随着时间推移,一些资深、颇有造诣的歌师相继离世或逐步退出舞台,他们身上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消亡,那些绝技、绝艺也会人亡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