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量: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标准差》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209660 上传时间:2017-07-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计量: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标准差》 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统计量: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标准差》 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统计量: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标准差》 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统计量: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标准差》 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统计量: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标准差》 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统计量: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标准差》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量: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标准差》 (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5 页识得庐山真面目(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标准差六个统计量的数学内涵,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困难及主要原因、应对策略)一、六个统计量的数学内涵1、平均数是对于几个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平均数是反映样本或总体的平均水平的特征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一个数据都有关系,其中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化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化,即平均数受较大数和较小数的影响,是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基准。2、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一组数据的众数。众数的大小仅与一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它着眼于对数据出现次数的分析。这就告诉我们在求一组数据的众数时,既不需要

2、排列,又不需要计算,只要能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或几个)数据就可以,众数也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一组数据的众数有时不唯一,也可以没有众数。3、中位数是指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处在最中间的一个数或处在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数据有奇数个时是最中间的一个,有偶数个时最中间的两个的平均数),中位数的大小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它前后的数各占一半,不受偏大和偏小数的影响,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唯一的。4、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的差叫极差。它能反映数据的变化范围。极差在计算时简单方便,但只对极端值较为敏感,因此用它来表示一组数据的波动还比较粗略。第 2 页 共 5 页5、方差是一

3、组数据中的各个数据与其平均数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一组数据的方差越大,说明这组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要比较数据的稳定性,一般会用到方差。方差计算比较复杂,但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数据的离散程度。6、有时为了运用方便,常将求出的方差开平方,即算术平方根。这个算术平方根,即称为这组数据的标准差。标准差也是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量。标准差是为了实际的应用,将求出的方差再开平方得到的。二、基本规律(1)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程度的统计量主要有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三种,这三个统计量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都可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这三者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等。平均数反映了这

4、组数据中各数据的平均大小,是概括一组数据的一种常用指标。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它的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集中趋势。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常用中位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2)反映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有极差、方差、标准差三种,这三者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量,都是唯一,且都是非负数。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相同时,可利用方差或标准差来衡量数九的波动。(3)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最广泛的应用,在利用统计的结果进行估计总体或利用统计的结果进行决策时,要考虑到决策的目的和决策的实际意义,再选择合适的统计量对一组数据作出合理的分析,为正确的决策提供依据。

5、三、学生学习时产生的困难第 3 页 共 5 页1、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决定的,在由直观事物向抽象事物的理解转化时,出现困难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这部分知识具有概念多、较抽象、计算复杂、易混淆等特点,所以学生学习过程中肯定会遇到难以彻底理解定义、区别不清含义等困难。2、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平均数是教学的重点,它是形成方差概念、计算方差的基础,方差概念是教学的难点,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平均数中的加权平均数的理解存在着困难,主要表现为对“权”的理解不清楚;方差概念中“先平均,再求差,然后平方,最后再平均”不能透彻地理解; 3、在平均数、方差、标准差的计算中,由于涉及的数据多、

6、数量大,学生诊断比较简单,不乐意进行烦燥的计算,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4、学不能致用。遇到实际问题时让学生判断用哪个统计量最具代表性的话,很多学生都会有困难。 四、调整的策略1、注意与三个学段之间相关内容的衔接。统计方面的相关内容,在分析数据的这个大背景下统一起来,三个学段的学习连成一个相互联系、螺旋上升的整体,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使学生对于分析数据的知识和方法形成整体认识例如。2、在统计的学习中应加强对概念意义的理解。在学习时注意探索知识的区别与联系,避免用大量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语言去描述一些概念。对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

7、差的认识, 要有一个总体的把握,要让学生掌握这些概念的意义第 4 页 共 5 页和他们所描述的对象。比如,通常情况下,看平均数是否具有代表性,主要看它是否代表大部分数据的水平;看中位数是否具有代表性,看它两侧的数据大小是否均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量,而方差、标准差和极差是描述一组数据波动情况的量。3、注重实际应用。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要尽量创设情境,多举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例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会分析。统计来源于生活,更应该应用于生活,使学生在学会初步掌握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的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在数学的应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突出学习全过程。在

8、实际学习时,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既要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又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与别人合作、交流。不要过于拨高。同时借助简单形象的统计图表,使数据形成一个整体印象,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地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化抽象为直观。5、加强计算技能的训练,提高计算技能技巧和熟练灵活程度,培养学生的统计计算能力。当计算困难时,让学生耐下心来,不要眼高手低。出现多个多数频数相同时,要细心认真分析,不要当成一个数,要把它展开。这六个统计量的学习,乍一看非常简单,每一个量的内容,按一般概念课的常规教法,每一个可能只需 10 分钟也就能教会了,但是要想让学生对概念进行深层次研究,准确把握它们的内涵,选择合适的统计量对一组数据作出合理的分析,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简单”中挖掘“不简单”,真正识得庐山真面目,进一步体会学习六个统计量的实际价值,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把学生的认知由只认识表层现象推进到剖开现象看本质。第 5 页 共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