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与情绪障碍儿童的感觉统合矫治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082983 上传时间:2017-11-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为与情绪障碍儿童的感觉统合矫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行为与情绪障碍儿童的感觉统合矫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行为与情绪障碍儿童的感觉统合矫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行为与情绪障碍儿童的感觉统合矫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行为与情绪障碍儿童的感觉统合矫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行为与情绪障碍儿童的感觉统合矫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为与情绪障碍儿童的感觉统合矫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行为与情绪障碍儿童的感觉统合矫治情绪障碍儿童定义指 儿 童 由 于 生 理 、 心 理 或 环 境 因 素 之 影 响 , 导 致 其 生 活 内 容 、 思 考 方式 或 行 为 表 现 僵 滞 或 偏 差 , 而 在 生 活 中 表 现 出 显 著 异 于 生 活 常 规 或 年 龄 发 展常 态 之 行 为 , 并 妨 碍 到 自 己 或 他 人 之 学 习 、 情 绪 或 人 际 关 系 者 。 儿童行为与情绪障碍的成因一、生物学因素 遗传因素中基因的变化可能是导致人的行为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基因不仅影响儿童的生理特征,还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特征;脑外伤或脑功能失调会影响大脑的机能,既

2、可能影响人的行为敏感度、反应方式或抑制作用,造成被动、退缩活动过度、情绪暴躁等现象。生化失调:维生素缺乏、内分泌腺功能失调、低血糖等。神经系统感染和孕期及围产期受损、新生儿缺氧、重度营养不良等均可导致儿童脑的发育迟缓或异常,是构成日后儿童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1。刘宝花等2研究提示感觉统合失调是儿童行为问题的生物学因素,行为问题儿童有前庭功能协调障碍,还伴有脑神经发育迟缓的现象。二、家庭因素 早期不良教育会影响情绪和行为的发展,包括父母养育技能缺失、父母角色能力不足以及父母不良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等3;早在19 世纪弗洛伊德就注意到了不同的养育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父母所提供的温暖、支持与规则、控

3、制的平衡非常重要,他认为行为与情绪障碍是由本人素质、家庭、环境等因素交织而成的4;凌辉5研究发现,温暖、理解的父母与儿童行为问题呈负相关,父母情感支持可减轻儿童的社交退缩、违纪、攻击性行为和强迫行为;而父母的拒绝、过度保护或溺爱则与儿童的行为问题呈正相关。王玉凤等6研究发现,家庭的和睦程度、家庭气氛、家庭类型及父母受教育程度都与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有关。三、社会环境因素 各种社会思潮、社会经济状况、社会道德标准、社会风气、社会结构的突然变化或瓦解、社会生态环境的破话等因素都会使年轻一代彷徨无助。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品行问题和犯罪行为是后天习得的,他们不仅受同龄伙伴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报纸、杂志

4、、广播、电影、光盘、网络等多样化媒体对孩子的影响不可小视:它们对儿童的社会化过程有明显的塑造作用,是他们耳濡目染,出现暴力行为。四、教育因素 人才竞争的低龄化趋势导致一些教育内容重心下移,教学上片面的追求认知发展、采用不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教学措施和评估手段、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整齐划一,过分强调听话,结果导致幼儿思想负担重、压力大、情绪紧张,学习成绩不好的会更加厌恶学习,造成师生之间关系紧张,滋长的不满、怀恨、嫉妒、反抗、报复等不良情绪。情绪障碍儿童的分型及表现一、分离性焦虑障碍: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主要表现为与其亲人离别时出现过分地焦虑惊恐不安,担心亲人可能遭受意外,或害怕他们一去不

5、复返,而要求呆在家里,不愿去上学,如送患儿去上学,就诉说头痛、腹痛等。检查又无异常体征。二、儿童期恐怖性障碍:是指儿童对日常生活一般的客观事物或处境产生过分的恐惧,而且持续强烈的恐怖情绪反应超过了实际情况所存在的危险程度,虽然安慰解释,仍不有清除恐惧,甚至回避、退缩而影响日常活动。当惊恐时可伴有脸色苍白、心悸、出汗、尿频、瞳孔散大等植物神经症状。另有一类儿童主要表现对学校的恐怖,强烈拒绝上学,长期旷课,对上学表现明显的焦虑和恐惧,并常诉述自己有病,但查不出其疾病所在,而在家可以学习,亦无其他不良行为的表现,这种现象称为学校恐怖症(school phobia)。常见于学龄儿童,女孩较男孩为多见。

6、学校恐怖症的原因,可能由于对学校有关事物的恐惧、学业上的失败、对学习的厌倦、或害怕与母亲分离等有关。三、社交敏感性障碍:大多见于 57 岁儿童,主要表现与周围环境接触时,反复出现过分的敏感、紧张恐惧、胆怯、害羞、退缩,因而不愿到陌生环境,害怕与母亲分离等有关。四、儿童强迫症:较为常见,表现反复的、刻板的强迫观念或强迫动作,如过分反复洗手、反复检查自己行为、无意义的计数、排列顺序、反复回忆自己刚做完的事或考虑一些无意义的事情。患儿自知这些思想和动作是不必要的、无意义的,但自己无法克制。五、儿童癔症:常见于少年儿童,女性较男性为多见。家庭不和、教育方法不当、父母对孩子过分纵爱和保护都易使儿童发生癔

7、症。文化程序及家庭经济水平低、或地方风俗迷信影响的儿童也易发生癔症。临床发作形式的类型与成人基本相同,一类是躯体形式障碍,是指表现为非器质性的运动、感觉或植物神经症状,称为转换性反应;另一类为分离性反应,表现为发作性意识朦胧、情感爆发、行为异常等,发作间期正常。随着年龄增长,发作表现遂与成年癔症相近似。癔症的诊断详细了解病史和检查,弄清发病的本质。因癔症发作的症状多种多样,常有假性的躯体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容易被误诊,尤其在躯体疾病同时伴有某些精神因素时容易误诊。六、儿童抑郁症:是发生儿童时期以持续心境不愉快、情绪低落、悲伤哭泣、兴趣减少、活动减少、迟钝、少语、失眠、食欲减退等为核心症状。少数

8、病例可伴其他不良行为。本症多发生于少年期,病因尚未清楚,可能是多因素所致,包括遗传因素、生化代谢缺陷和环境因素等。儿童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据 Weinberg 所提出主要概括下列 4 点:(1)情绪恶劣及自我评估过低。(2)下述 8 项症状中具有 2 项或 2 项以上:攻击行为;睡眠障碍;同其他的接触减少;不愿上学;成绩下降;躯体主诉;精力不足;食欲和(或)体重改变。(3)这些症状能说明患儿的行为较平时有改变。(4)症状至少持续 1 周以上。行为与情绪障碍儿童的感觉统合矫治感觉统合是儿童认知与学习的基础。6 岁以前,孩子一般还无法以抽象的概念来认识与学习,必须凭借实际的感觉来认识与学习,所以他们

9、必须不断地以身体及四肢的动作来增加感官及运动的经验,而这种身体及四肢动作的有效运作则是以大脑的调控和整合为基础的。感觉统合理论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专家 Ayres 提出的,并设计了感觉统合治疗方法。感觉统合是指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多次组织分析综合处理,做出正确决策,使整个机体的运动和谐有序。当大脑对感觉信息的统合发生问题时,就会使机体不能有效的运动,称为感觉统合失调7,8。感觉统合失调在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中发病率较高,易造成儿童学习与交往及行为障碍,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9。感觉统合失调临床表现为:多动、易分心、注意力不集中、爱着惹人、独占性强、情绪不稳、脾气暴躁等

10、,直接影响了儿童的学习、生活、运动,继而出现一系列的心理行为问题乃至社会问题。感觉统合训练的作用 感觉统合治疗目的在于加强肌肤的各项接触刺激,一修正前庭核有关的抑制和运动能力,针对儿童存在的大脑对外界信息处理不良的问题进行矫治,增加感觉讯息的输入,尤其是前庭刺激的输入,打开通往神经系统部分的通路,从而达到改善脑功能的目的,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控制能力7,8。感觉统合训练首先由专家检查和诊断孩子的感觉统合失调程度和智力发展水平,然后制定训练课程,通过一些特殊研制的器具,倾力营造祥和、阳光、健康、寓教于乐的训练氛围,从学习和生活等多角度入手,设立有针对性的训练课程和生动的游戏,辅以刺激、诱导、调节、疏

11、通、抑制等手段,让孩子从愉悦中得潜移默化的调节,提升自己的感觉统合能力,激发自身的优秀潜能,身心俱佳地统筹成长、协调发展,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能够让儿童在游戏中不知不觉解决许多问题,其中包括:注意力问题、情绪问题、协调性问题、学习能力问题等。同时也解决了现代生活中孩子们活动空间被压缩、活动方式受局限、人际交流困难等问题。赵亚茹等10研究发现儿童行为问题与感觉统合失调关系密切,经过感觉统合训练后,儿童的行为问题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此外,有研究表明,行为问题儿童都伴有前庭功能协调障碍7。北京市城区 1 994 名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调查报告结果表明:感觉统合轻度失调率与重度失调率为 35.9%和

12、10.3%;行为与情绪问题儿童中伴有轻度与重度感觉统合失调(76.1%,34.2%)的均明显高于非行为问题儿童(29.2%,6.7%)11。通过感觉统合训练临床观察,一般经过 13 个月的训练,就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12 发现儿童的神经心理及神经生理的调整功能,运动协调能力、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及情绪稳定方面在经过训练后有非常显著的改善。采用感觉统合训练方法是根据儿童所存在的感觉和动作发育不良给予相应的刺激,运用游戏式的运动控制感觉的输入,特别是从前庭系统、肌肉关节及皮肤等刺激的感觉输入,并同时做出适应性反应。训练中大量的前庭刺激的输入,使前庭功能得以改善,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因治疗的作用,随着儿

13、童感觉统合的改善,其消极行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社会退缩改善等行为与情绪问题相应减少。感觉统合训练注重儿童动作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有助于孩子培养活泼开朗、热情奔放的性格,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感觉统合治疗 481 例临床疗效分析结果表明感觉统合训练对儿童情绪稳定的总改善率达 87%13。为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必须关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当儿童有许多这类问题或长期干扰学习时,父母就需要密切关心,使孩子接受测验和必要的治疗,总之,感觉统合训练对儿童的认知功能、注意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行为与情绪障碍均有明显的改善。要了解一个儿童的行为,既要注意心理因素,又要注意社会因素及家庭因素,特别是正在发育中的儿童。感觉统合理论发现了导致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基本原因,也对这些问题的缓解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使对儿童的教育与培养更符合实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