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075463 上传时间:2017-11-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6.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下第 1 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第 1 页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4 课时) 姓名 第一课时一、了解目标1、朗读课文,掌握字词,初步感知文意2、把握标题 “从到”的用法,了解课文结构3、分析第一段4、概括百草园是“我”乐园的主要事件二、自主学习板块一 听读课文,掌握字词1、听读课文,掌握字词给加点字注音:确凿() 菜畦() 蟋蟀() 缠()络觅()食 竹筛() 宿( )儒 渊( )博鼎沸( ) 珊瑚( ) 锡箔( ) 倜傥() ()脑髓() 蝉蜕() 攒() 盔甲() 东方朔() 敛()解释下列词语,注意加点字的含义:人迹罕至:人声鼎沸:无处觅食: 敛在盒里:攒成的小球: 拗过去板

2、块二 朗读课文,感知文意2、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你从这个题目中得到了哪些信息?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更喜欢哪一个?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3、问题探究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七年级下第 1 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第 2 页为什么说百草园是“我”童年的乐园呢?在文中找出百草园中具体的趣事。三、当堂训练1、鲁迅(18811936)浙江 人,原名 ,伟大的无产阶级 、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2、写出鲁迅的主要作品。短篇小说集:

3、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3、完成下面的课文结构图:( 节至 节) 一部分: 在 的有趣生活。总说百草园是“ ” 。分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具体事件 ( 节) 过渡部分:写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节至 节) 二部分:在 的读书经历。第二课时一、了解目标1、弄清“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特点2、作者描写了百草园哪些景物,怎么写的,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征?3、从课文的写景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发?4、写美女蛇的故事有何作用?二、自主学习板块一 分析第二段(百草园的景物)1、这一段写百草园的景物之美,从景物的角度突出它是“我”的乐园,你能不能找出一个概括百草园整个美景的关键语句? 这个句子是:基本的

4、句式是:我认为这一句式要强调的重点是:2、这一段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分别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征来写? “不必说”引出的有:七年级下第 1 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第 3 页“也不必说”引出的有:“单是”引出的有:3、这一段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4、这一段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5、从这一段文字描写中,对于写景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板块二 分析第三至六段(美女蛇的故事)1、美女蛇的故事是不是发生在百草园中?作者为什么要把它穿插其间呢?2、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是不是也是在写百草园的乐呢?三、当堂训练第 2 自然段的写景是全文精彩之笔,既抓住景物特点,又符合儿童心理,不仅形、声、色、味俱全,

5、春、夏、秋景皆备,而且层次井然,条理分明。齐读并思考下列问题:1、菜畦的“碧绿” ,桑葚的“ 紫红 ”、菜花和蜂的“黄”是写_ , “肥胖”“高大”“ 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_,这两者都从_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_上写;覆盆子“ 又酸又甜”写的是_,所以说它有声有色、有滋有味。2、这里又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葚、菜花是_的,蝉鸣在_,蟋蟀到_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七年级下第 1 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第 4 页3、在这里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 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4、这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从 到 ,

6、其中泥墙根一带的趣事有:(每件事的概括限七字以内)5、这段话的描写角度多变,其中对“泥墙根一带“的描写角度依次是:听觉到 觉到 觉到 觉到 觉到 觉。6、写景必须抓住特征,这段文字写静物时主要抓住它们的 、 、 来写,写动物时主要抓住 、 、 来写。7、这段景物描写,融入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表现“我”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喜爱。 B、表现“我”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依恋。C、表现“我” 对恬淡的田园生活的深切喜爱。 D、表现“我”在百草园所感到的无限乐趣。8、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

7、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1)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2)请你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仿写一段话。9、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没有直接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 )A、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 B、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C、使人们从中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 D、给百草园增添更多的神秘色彩以及对孩子的吸引力第三课时一、了解目标1、关于冬天雪后捕鸟的描写,注意动词的使用2、第 9 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3、结合课文内容评价三味书屋里的先

8、生二、自主学习板块一 分析第七、八段(雪后捕鸟)1、前面第二段写了百草园春夏秋三季的美景乐事,那么冬天的百草园呢,是否真如作者所说“比较的无味”?下雪后又能玩哪些好玩的游戏?2、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文章是怎样描写的,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七年级下第 1 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第 5 页板块二 分析第九段(过渡部分)1、写完了“百草园” 的生活,下文将要写在“ 三味书屋”的生活了,阅读第九段想一想:“ 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2、 “我”即将结束在百草园的生活,要去私塾读书, “我”对二者分别怀着怎样的感情?3、 “Ade,我的蟋蟀

9、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4、 “我”为何留恋百草园的生活?5、分析第九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板块三 分析后半部分(三味书屋的先生)1、第 9 段中说三味书屋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 ,这里的先生真的很“严厉”吗?少年鲁迅的感受如何?结合课文后半部分的内容说一说。2、概括一下三味书屋的“先生”的特点:三、当堂训练阅读第七节,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2、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词的作用。七年级下第 1 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第 6 页3、请用最短的时间背诵这段文

10、字,并把背诵方法介绍给同学们。4、仿“捕鸟”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完成某件事情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要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动词要用得具体生动。第四课时一、了解目标1、学习“三味书屋” 部分,体会文章对三味书屋环境的描写。 2、作者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怎样?3、在三味书屋有哪些乐趣?4、讨论文章的主题。二、自主学习板块一 分析后半部分(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1、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 2、三味书屋读的是什么书?作者写这些教学内容有什么用意? 3、你认为作者觉得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在这里作者找到了哪些乐趣?4、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

11、是什么? 板块二 主题探究5、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当堂训练(一)阅读第九节,思考下列问题:(1)从结构上看,这一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 的作用。 (2)这一段文字中用到的修辞方法有: 七年级下第 1 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第 7 页(3)文中的三个“也许” 表达了“ 我”怎样的感情?选择正确的一项( ) A. 表达了“我”因为要告别百草园而产生的痛苦、愤怒的感情。 B. 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现了“ 我”告别百草园时心里引起的震荡、依恋与无奈的感情。 C. 表达了“我 ”后悔当初不应该那么淘气,做了种种错事,如今只好甘心受罚的思想。D

12、. 表现了对书塾生活的厌恶。 (二)选择1、对“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的作用有四种理解,正确的一句是( )。 A表明前后内容并列,都有趣味。 B表明可写的内容很多,前面的略写,后面的详写,是为了突出后面“单是”的内容。 C表明前面的内容是次要的,后面的内容是主要的。 D表明前面的内容不需要说,只需要说 “单是”后面的内容。 2、少年时代的作者,把百草园看成“我的乐园”这是 因为( )。 A百草园中的草木虫鱼有的色彩鲜明,有的形态有趣,有的叫声动听,这些景象都吸引着他的好奇心。 B他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生活。 C他不愿意学习文化知识,把枯燥的学习环境和百草园相比,更觉得百草园是乐园。 D在百草园里有各种动植物,有美女蛇的故事,能够捕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