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必修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058739 上传时间:2017-11-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5.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苏教版必修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语文苏教版必修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语文苏教版必修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语文苏教版必修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语文苏教版必修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苏教版必修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苏教版必修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学习作者用典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2、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教学重点: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一、导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虽说英雄迟暮,但雄心不已。怀着一腔报国之情的辛弃疾面对破碎的河山,追慕着古代英雄,希望能为国出力,可终究事与愿违二、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1、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

2、1 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辛弃疾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词的笔势纵横,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与苏轼并称“苏辛”。文人写词较多的使用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跃地连接句子构成整体意境的方式,而辛词完全打破这种形式,它语言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它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而且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别有妙趣,这些就是辛词 “稼轩体”的独特风格。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

3、作。2、背景:宋宁宗赵扩即位后,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侂(tu)胄掌握了政权。韩侂胄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企图通过对金用兵建立大功,因此于嘉泰三年(1203)六月,起用力主抗战的辛弃疾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三月,又调镇江知府。辛弃疾虽被起用,他便看到韩侂胄好大喜功,急躁冒进,妄图侥幸获胜,猎名固位,觉得并非真正为收复失地,而韩侂胄对他也并非完全信任。所以,他对当前的局势深感忧虑。这首词是作者于开禧元年(1205)六十六岁时在镇江任上所作。他登上镇江的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敌人之手,想到韩侂胄等人并不能真正肩负起抗敌复土的重任,于是怀古伤今,追慕古代英雄,感叹恢复中原

4、的雄心壮志不能实现,因而作词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愤。三、诵读(教师范读、学生读或播放录音带)读这首词,应保持豪壮的基调,作者褒扬历史人物,忧愤南宋王朝,慨叹壮志难酬,应读出昂扬的基调和磅礴的气概。四、赏析探究:1、上阕作者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 分)【明确】前四句:怀孙权,倾注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倾慕之情。(2 分)后六句:怀刘裕,词人有一腔报国志,却难以像刘裕那样建立丰功伟绩,仰慕与抑郁夹杂着苍凉之情。(2 分)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委婉。(2 分)简析:词的开头用孙权独踞江东的故事起兴。“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两句,慨叹江山虽依旧,曾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却早已作古。很有气魄的

5、文字犹如异军突起,倾注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倾慕。事过境迁,物换星移,孙权最初在京口起事的遗迹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舞榭歌台”两句,写当年歌舞楼台的繁华景象,连同那英雄业绩都被雨打风吹去。“风流”指英雄业绩,洋溢着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和钦佩之情。 第 2 页 2、学生探究:作者登临怀古,为何在众多英雄人物中只提孙权和刘裕二人呢?【明确】两人都是在京口起事建立了政权(孙权据此(京口)以称霸江东,刘裕在京口起事),照应标题“京口北固亭怀古” 。作者以两人自比。作者虽力主北伐抗敌,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务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难以实现其抗金报国的志向。 借古讽今

6、,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 3、下阕引用了哪些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6 分)【明确】引用刘义隆的典故,告诫统治者引以为戒,汲取教训,慎重行事。(2 分)引用廉颇的典故,以自况,表达自己空怀报国之志,却无人问津的愤懑。(2 分)通过用典使词含蓄洗练,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2 分)提示:宋文帝好大喜功,在准备不足中的情况下,听信玄谟的话,北伐后魏,想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那样的业绩,结果惨遭失败。而眼下韩侂胄急于事功,草率用兵,作者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军事上的冒险不可取。告诫韩侂胄,应以刘义隆为鉴诫,汲取教训,慎重行事。这一年词人已经 64 岁了,但他仍然希望为国效力,可惜韩侂胄不

7、接纳他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也自然而然想起和自己处境相似的廉颇。而自己境况竟然不及廉颇,这不能不让人惋惜、忧虑、气愤。五、课堂小结:这首词上阕缅怀古代英雄人物,表达力主抗金的决心;下阕写历史教训和自己的经历,表达收复失地、为国立功的心愿。全词借古讽今,长于用典,形成对比,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学习时注意体会。六、内化巩固:春日忆李白 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撙酒,重与细论文。注释: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早年出入于梁朝宫廷,善作宫体诗,风格华艳。出使西魏,被强留北方,因有很高文学修养,得到优待,官至骠骑大

8、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他虽居高位,却内心矛盾,作品中表现出浓厚的乡关之思和羁宦北国的悲愤感情。用语清新,风格也变得苍劲沉郁,与前期显著不同。鲍照,字明远,东海人。出身贫寒,曾做过临海王萧子顼的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其诗善七言歌行,情感充沛,形象鲜明,语言劲健,风格俊逸。试说明春日忆李白诗中使用的典故,并指出其作用。(参考答案:“清新庾开府”用庾信的典故,“俊逸鲍参军”用鲍照的典故,说李白的诗就像庾开府的诗一样清新,像鲍参军的诗一样俊逸,借庾信和鲍照来赞美李白的诗才。)七、布置作业1、背诵这首词。 2、预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教师版)主备人:于春霞 校对人:于忠滨

9、 审核人:王雪茜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反复品读吟诵,理解内容,并背诵。学习作者用典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2、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第 3 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教学重点: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教学难点: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一、导入提到宋词的豪放派向来以“苏辛”并称,辛弃疾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苏词的豪放风格,“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其词的豪放风格与其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分不开的。今天让我们

10、来学习一下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体会其内心的愤慨和爱国之情。二、写作背景介绍 辛弃疾满怀爱国热忱,活捉叛徒张安国,率耿京义军的余部渡淮南归。但是,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却并未对他加以重用。他上疏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上给宰相虞允文的九议也未受到重视,十多年来他只是担任过一些地方官的僚佐。淳熙元年(1170),他应叶衡之聘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登上建康城西下水门城楼上的赏心亭,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想到报国之志得不到实现,于是便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三、赏析探究 :(一)指导朗读,整体感知课文(教师范读或听录音,学生正音)(二)积累成语:1、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

11、。 2、莼羹鲈脍:比喻为怀念故乡的心情。3、莼鲈之思:思念故乡的心情。4、求田问舍: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三)赏析探究 1、词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4 分)【明确】这两句诗选取了“楚天”和“秋水”两个意象,(1 分)“千里”和“无际”写出了江南秋季的特点。描绘了一幅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流向天边,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气象阔远的画面。(1 分)创设了一种苍凉凄清的意境。(2 分)2、“遥岑”三句是写山,采用了什么手法?(6 分)【明确】作者采用移情及物和拟人的手法(2 分),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2

12、分)“遥岑”即远山。放眼望去,那层层叠叠的群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的螺旋形的发髻,这些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2 分)。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是写景,学生讨论“落日”“断鸿”“游子”几个意象的含义。【明确】“落日”在此含有南宋国势衰败的意思。“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游子”指自己。这几句寓情于景。落日的余晖映照着楼头,失群的孤雁传来阵阵的哀鸣,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4、“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几句是怎样抒情的?抒何情?【明确】采用了

13、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动作 “看”,是说擦拭得锋利锃亮的武器,却闲置身旁,而这是作者自身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无用武之地之叹。动作 “拍”,作者用肢体语言表达情感,“栏杆拍遍”是表达胸中难以言说的抑郁苦闷,只能借拍打栏杆来发泄。“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却没人是他的知音。5、下阕应用了那些典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6 分)第 4 页 【明确】“莼鲈之思” 用张翰自指,表达了作者家乡沦陷,有家难归,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用许汜“求田问舍”的典故表达了

14、词人会以天下为己任,济世救民。用桓温“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忧惧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辜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的情感。简析:(1)季鹰即晋人张翰,张翰因见齐王将失败而辞归,辛弃疾却并不因南宋面临着危机而隐退。又是一年西风紧,张翰即使有家也难归,实际这里的张翰应是作者自指,家乡沦陷,有家难归,流露出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2)许汜当天下大乱之时,并无救世之意,只知道求田问舍,贪图个人享乐,陈登瞧不起他,刘备对他更是嗤之以鼻。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是说,我如果也像许汜那样只顾买房置地,为个人打算,那就羞见刘备那样胸怀雄才大略的英雄了。(3)流年,即时光如流;风

15、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意思是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这三句是全词的核心,所包含的意思是: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辜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四、课堂小结:上阕写景抒情,由水到山,由无情之景到有情之景,景中含情;下阕运用典故,直接抒情言志。全词意境雄浑阔大,写景独特,景情结合,用典精当,褒贬分明,通过用典寄托词人对国事的忧虑,对朝廷的怨恨,以及年事已高、报国无门的苦闷。五、内化巩固:泊舟严滩 真山民天色微茫入暝钟,严陵滩上系孤篷。水禽与我共明月,芦叶同谁吟晚风。隔浦人家渔火外,满江愁思笛声中。云开休望飞鸿影,身即天涯一断鸿。【注

16、】严滩:即严陵滩,相传东汉初年隐士严子陵在这里隐身钓鱼,故名。真山民:真名不详,宋末进士,宋亡归隐。1、全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 分) 全诗表现了诗人因国家沦亡而孤独无依、漂泊凄苦的感情。(关键词“国家沦亡”1 分,“漂泊无依”和“孤独凄苦”1 分)2、首联一个“孤”字领起全诗。请具体分析诗人用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这一“孤”字。(6 分)用拟人手法表现“孤”。独自泊舟严滩,身边没有亲友,唯有禽鸟作伴共赏明月,只能和芦叶同吟晚风,这就表现了诗人的孤独。用衬托的手法表现“孤”。隔着水面星星点点的渔火,远远传来哀怨凄清的笛声,此情此景更衬托出诗人的孤苦。用比喻手法表现“孤”。诗人把自己比喻为天边的一只孤鸿,孑然一身,凄惶无依,形象描画出诗人漂泊生涯的孤寂。(其他如情景交融、渲染铺陈等,只要所列艺术手法及分析能够表现“孤”的内涵即可。一点 2 分)第 5 页 六、布置作业1、背诵这首词。2、充分体会这首词用典的艺术魅力,熟记三个典故的含义及其表达的情感。3、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