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语文第5课《伤仲永》教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3.85KB
约8页
文档ID:22058580
语文第5课《伤仲永》教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_第1页
1/8

5.伤仲永 一、所在第一单元二、授课学时 2课时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 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难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讲读法五、教学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 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根据需要投影 ]: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 /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 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 /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 /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 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 介 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 四、题解 本文是一篇随笔 [投影]: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问: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由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 、学生自由诵读 (二) 、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 ,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投影 ]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 “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 “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 “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 “养父母”养:赡养。

2、 “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 “或以钱币乞 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5、 “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 “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8、 “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 “且为众人”且:尚且 10、 “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 “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 “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3、 “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 (三)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口答竞赛 (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投影](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 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 5、环谒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泯然众人矣 3、稍稍宾客其父 7、贤于材人远矣 4、或以钱币乞之 8、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四)翻译课文。

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五)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 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八、作业 1、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2、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 ,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 “忽啼求之” ;“即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 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 ;从道理上来说, 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 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 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 “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 “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 “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明确: 1、 “忽” “即” “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 “奇之” “宾客其父” “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 “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以上,由教师摘要启发讲解 ) 三、质疑探究 [投影] 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

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 ,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 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投影]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学生自由发言) 五、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 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板书设计 : 伤仲永 叙述经历:天资聪慧 忽啼求 即书诗立就(利环谒不使学) 才能衰退:不能称 才能丧尽:泯然众 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