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980年邓丽君偶像时代来临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81.14KB
约9页
文档ID:22036859
1980年邓丽君偶像时代来临_第1页
1/9

1980 年 邓丽君:偶像时代来临CCTV.com 2008 年 10 月 12 日 14:38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1980 年 偶像时代来临事件:流行歌曲取代口号代表人物:邓丽君编者按:“文革” 后的第一代青年偶像在 1980 年诞生,“歌星”一词替换了“歌唱家”和“唱歌的”,对当时那些听惯了口号式歌曲的男女老少来说,中国大陆首次有了自己的流行歌曲1980 年的春天仍然是寒冷的,刚刚从一场血肉盛宴中挣扎下来的中国人用一种冰冷和坚硬来掩饰内心的空虚乏味与恐惧,此时,一个清丽柔美的女子,用她轻缓宛转的声音,将禁锢着整个中国的坚硬轻轻破开一条裂缝 2006 年 “五一”长假期间,央视十套特别节目——《中国流行音乐 20 年· 那些年,这些人》播出,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了关于邓丽君的大量珍贵影视资料一时间,网络上回忆和评论的文章数量急遽攀升,人们用的最多的一个词是——“解禁” 这个最早将满眼坚冰化开一滴春水的人,人们称之为“一个时代的记忆”,尽管她的歌声曾长时间被官方和正统所禁止和拒绝,但不能否认的是,她启蒙了一个流行文化的时代 [核心故事]:唯一的邓丽君 1980 年的台湾,这一年的金钟奖“最佳女歌星奖”被歌手邓丽君夺得。

这一年里,她的歌声不仅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洛杉矶音乐中心响起,也以盗版卡带、翻唱集锦等形式响遍了中国内地,大江南北几亿民众都为邓丽君歌声而醉倒在这之前,邓丽君的歌曲磁带先是在东南沿海地区流传,继而通过电波和卡式录音机的普及,迅速进入内陆地区,并立刻为多数人所接受 “邓丽君是唯一的 对于那些从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中期,伴随着邓丽君歌声成长的人而言,这个用一种轻轻的柔软抚慰他们心灵的歌手是无人可以替代的现任《人民音乐》编辑部主任的金兆钧当年还是北京师范学院学生,1978 年他第一次接触到了邓丽君的歌曲,第一个感觉是:喜欢,非常喜欢对于那时的青年来说,听邓丽君的歌曲首先来说对我们不陌生,因为她的歌曲保留了中国三、四十年代的那种文化基调不止是年轻人,当时著名的音乐家王酩(1934-1997)也对邓的歌曲产生浓厚兴趣,曾经借了邓的磁带一个人躲在屋子里研究歌曲的配器 就在邓丽君婉约清丽的声音响遍中国时,反对的声音也开始出现了1980 年,一些老资格音乐人召开了一场专门针对当下流行音乐取向的讨论会,称为“西山会议” 在会上,一些专家对于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港台音乐表达了否定的观点,并批评了内地著名音乐家张丕基、王酩等,原因是他们的歌曲写得开始像港台歌曲了,李谷一的《乡恋》也在这个背景下成为受批判的典型。

在这次会议上,邓丽君的歌曲被冠以“黄色歌曲” 和“靡靡之音”的称呼此后很长时间内,官方对于邓丽君基本持一种禁止传播的态度 翻开许多描写 70 年代末的小说,时尚青年的形象总是难以摆脱这样的定式:墨镜,长长的鬓角,裤脚肥大的喇叭裤,以及手里播放着邓丽君歌曲的收录机官方的禁令反而助长了邓丽君的流行,当年曾是学校里文艺活跃分子的金兆钧在某一天接受了一个特别的工作:在学校里开办专门介绍邓丽君以及流行音乐的讲座三场讲座下来,学生们反响热烈随后,在一次北京市团委召开的关于流行音乐的讨论中,金兆钧又获邀出席并做了专门的报告对于这种似乎有违官方意志的插曲,金兆钧在多年后回忆时平和地说:“关于邓丽君的争议其实是没有定论的,即使在官员们内部也没有统一的看法,包括在西山会议上,有人也提出过对邓丽君的歌曲不能一概而论这种争议到今天仍然存在 对邓丽君的被禁,金兆钧称为“中国思想解放初期的两种观点的交锋” 金兆钧认为: “邓丽君的流行实际上触及到了意识形态层面的问题1931 年‘九·一八’ 事变后,中国的文艺界开始分裂为两种创作态度:大众文艺(或称国防文艺)和保持艺术家的独立正是在这样的分歧下,才产生了后来的文艺创作派别,争论也就由此开始。

上海的流行文化从一开始就被称为‘孤岛文化’,因为它的受众就是十里洋场里的那些都市人,不是占国人比例多数的农民因此,在这种争论中也就一直处于下风邓丽君的歌曲直接承袭的恰恰是‘孤岛文化’的精髓,如果在当时承认了邓丽君的流行,那么也就暗示着那些‘ 根据地派’的选择错了这是我认为邓丽君被禁的重要原因 邓丽君过世后,美国知名的《排行榜》音乐杂志详细报道了邓丽君的故事文章形容邓丽君“使海峡两岸在七十至八十年代即做到了文化统一”此说法毫不夸张:在两岸对峙的时代,邓丽君在步入事业巅峰之际,正好风云际会地遇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结果是:邓丽君的曲风、形象,不但是在台湾、香港与日本备受肯定,成为首屈一指的实力派唱将;她的温柔婉约与清新气息,更直接散布到神州大地随着的深化,邓丽君与她的歌声发挥了启迪人心的功效时代造英雄,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造就了她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邓丽君这个名字已不仅仅代表她本人而是那个时代的文化象征[延伸阅读]:开启偶像时代 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港台流行音乐登陆内地,所带给人们的冲击并不是旋律的革新,或者柔婉的演绎,它更多地则是在填补一种心灵的渴望,并为日后的个性解放提供土壤金兆钧对于邓丽君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上的影响给予了一个启蒙者才相配的评价:“应该承认的是,大批流行歌曲的进入,迎合了当时人们对自由情感表达的一种需要,而且催生了一大批中国流行音乐人,在这一点上,邓丽君功不可没。

而在网络年鉴中,对于 1980 年的中国是这样描写的:文革后的第一代青年偶像在这一年诞生,他们是:邓丽君、刘文正、罗大佑邓丽君是所有人的梦中情人,对那些听惯了口号式歌曲的男女老少来说,邓丽君那情意缠绵、柔情万缕的歌声,让人情不自禁地“蠢蠢欲动”刘文正和罗大佑带来了长达 10 年流行期的校园歌曲,罗大佑更被奉为“音乐教父”《兰花草》的歌词源自胡适的诗作《希望》,随着胡适的暮年漂泊到台湾,然后又随着刘文正手中的吉他再一次流行内地早恋的男生几乎都会唱“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而听到的女生则会心有灵犀地宛然一笑罗大佑 1979 年创作的《童年》举国传唱,紧跟着是《光阴的故事》、《恋曲 1990》、《你的样子》、《滚滚红尘》、《明天会更好》所有这些歌曲你可以在中国许多城市里听到,这种心灵烙印之深,以致于多年以后的一个白天或者夜晚,这种旋律依然有着让人潸然泪下的力量 从邓丽君开始的流行音乐潮对内地的冲击之速是难以想象的,翻录的磁带和模仿的歌手很快便无法追上人们增长过快的欣赏欲望虽然后来大陆歌手带有浓郁民族味道的《信天游》引爆了“西北风”,寥寥数首名作成了“全国粮票” ,但大陆的本土流行音乐依然难以同港台的声音相抗衡。

1986 年,以齐秦、苏芮为开端,港台艺人大举登陆,原人原唱原作,使大陆歌坛“翻唱歌曲” 时代宣告灭亡华语歌坛的 1980 年就在邓丽君的歌声迷醉大江南北的这个 1980 年,罗大佑从中国医药学院毕业,顺利考得了医师执照除此之外,他在这一年里为电影《搭错车》创作了插曲《是否》,由苏芮演唱《光阴的故事》、《将进酒》、《鹿港小镇》、《一样的月光》,也都在这一年从他的笔下汩汩而出22 岁的台湾青年,瓦斯行老板的儿子,已经从新竹私立明新工业专科学校电机科肄业的李宗盛在这一年作为“木吉他合唱团”的成员加入了宝丽金唱片公司,出品了《木吉他作品全集》与他合作的另外几位团员是江学世、陈秀男、郑文魁、陈永裕、张炳辉这一年里,陈淑桦演唱了《娃娃的故事》,潘越云则在这一年的 10 月 31 日正式踏入歌坛,两个月后,她与吴楚楚、李丽芬共同推出了一张专辑,专辑的名字叫做《三人展》台湾的滚石唱片公司则也在 1980 年里诞生在香港,早已声名煊赫的许冠杰把歌曲《半斤八两》和《浪子心声》改编成了英文版本,以配合电影《半斤八两》在美国的上映这一年的 7 月,他推出《念奴娇》大碟年底时,他的“79 夏日之歌集”在第四届“金唱片颁奖礼” 中获得了白金唱片奖。

1974 年出道的歌手黄莺莺在这一年里出版了一张名为《PORTRAIT》的英文专辑汪明荃唱红了《千王之王》和《京华春梦》叶丽仪则唱红了或许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首歌,《上海滩》  1980 年 2 月 20 日,中国大陆首次有了自己的流行歌曲排行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与《歌曲》编辑部联合举办了“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活动,有 25 万多人次参加评选,产生了著名的“十五首抒情歌曲”,其中包括谷建芬、王立平等词曲作家创作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妹妹找哥泪花流》《洁白的羽毛寄深情》《雁南飞》等李谷一、李光曦、李双江是当时炙手可热的明星,尽管当时,大家还并不怎么习惯用“明星” 这样的词语来称呼他们1980 年 9 月 23 日晚,“新星音乐会”在北京首都体育馆正式上演,这场音乐会让一首《军港之夜》红遍了大江南北,也让朱明瑛、苏小明、郑绪岚等众多歌手的名字走进了人们的心里《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我们的明天比蜜甜》、《浪花里飞出快乐的歌》是当时的社会主旋律,年轻人们用这样的声音来拥抱崭新的 80 年代小伙们弹起六弦琴,姑娘们换上了游泳装”——内地第一首动用电声乐器的歌曲《太阳岛上》中,郑绪岚这样描述着年轻人的理想休闲生活。

一些散发着浓厚革命气味的歌曲被改编成了轻音乐,《红梅赞》、《珊瑚颂》都在其中也就在这一年,20 岁的北京女青年,在中央乐团任演奏员的成方圆开始自学声乐,这一年的晚些时候,她首次登台演出,获得巨大成功而曾在 1979 年为香港电影《白发魔女传》配唱主题歌、插曲的大陆青年郁钧剑在香港出版了《郁钧剑电影金曲 22 首》音带、唱片,并且调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30 年之后的年轻人还有几个还会唱起这首歌来[回忆录] :中国大陆首届流行歌曲排行榜1980 年 2 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歌曲》杂志主办的“听众最喜爱的 15 首广播歌曲” 揭晓这次评选活动共收到了 25 万封群众来信,入选的都是当时传唱一时的抒情歌曲,俗称“15 首”包括《祝酒歌》、《妹妹找哥泪花流》、《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再见吧,妈妈》、《泉水叮咚》、《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心上人啊,快给我力量》、《洁白的羽毛寄深情》、《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永远和你在一起》等  “15 首”堪称中国大陆最早的 “流行歌曲排行榜”与今天的流行歌曲相比,这些歌非常正统,带着鲜明的时代特征然而在当时,这个评选仍然引发了一些争议,被视为集中反映了不健康思潮,是不符合时代的“靡靡之音” 。

通过投票表达音乐的民意1980 年 2 月 16 日,正是大年初一妹妹找哥泪花流,不见哥哥心忧愁,心忧愁望穿双眼盼亲人,花开花落几春秋” ——在首都体育馆,一场名为“听众喜爱的 15 首广播歌曲”音乐会在进行中李谷一的一曲《妹妹找哥泪花流》感染得台下的观众如痴如醉接下来郑绪岚、李双江等歌手献唱《太阳岛上》、《再见吧,妈妈》……每首歌都引来潮水般的掌声能坐一万二千人的首体挤得满满当当,观众拍红了巴掌这是中国听众有史以来第一次通过投票来表达民意,选择自己喜欢的歌曲”坐在中国音像协会办公室里,王炬回忆当年评选“15首”的盛况,笑着感慨道作为评选的主要参与者,他目睹了中国音乐界的一步步开放由中央广播电台和《歌曲》杂志社联合主办的这次“听众喜爱的 15 首歌曲”评选,是这个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节点1979 年,27 岁的王炬转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任编辑经过“文革”十年艺术凋敝,台里十年没有进新人,他是最年轻的一个王炬的第一项工作是负责中央台的听众点播节目“中国音乐信箱”他每天要读几百封听众来信,统计点播最集中的几首歌曲,然后在每周一的点播时段播放这些歌曲,每次 45 分钟这个节目非常受欢迎当时有个听众工作部,每天负责收信、拆信,然后给我。

我就下去拿,扛一袋上来,我的办公室永远都是塞满了听众来信久而久之,观众的喜好都集中于一批抒情歌曲上,这引起了王炬。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