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10年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A卷)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001433 上传时间:2017-11-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65.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2010年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A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湖北省2010年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A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湖北省2010年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A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湖北省2010年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A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湖北省2010年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A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2010年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A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2010年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A卷)(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黄冈中学 2010 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A 卷)本试卷共 23 小题。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一、 (15 分,每小题 3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勾结/勾当 扫除/扫帚 咽气/ 狼吞虎咽 兴奋/兴高采烈B奔跑/投奔 空气/空闲 累赘/ 罪行累累 丧礼/ 丧心病狂C栏杆/竹竿 侪辈/肚脐 投缘/ 不容置喙 俘虏/ 饿殍遍野D宣布/渲染 凄怆/呛人 旺盛/矫枉过正 假装/久假不归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彩票 首屈一指 毛骨耸然 义愤填膺 B驾驭 励行节俭 一枕黄粱 枉费心机 C幅员 明火执仗 不可思议 以逸代

2、劳D宛转 记忆犹新 乔装打扮 罄竹难书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整个赛季同时失去姚明和麦蒂这两位巨星的休斯顿火箭队,居然取得了 42 胜 40 负的战绩,主教练阿德尔曼的执教能力让人侧目。B通过参加这个夏令营,营员们不仅学会了一些必要的野外生存的技能,还意识到面对困难时团结一心的重要性,三人成虎的观念已经深入他们的意识里。C一场由重庆开始的扫黑风暴逐渐席卷全国,许多作恶多端的黑社会犯罪分子被判处死刑,人民纷纷拍手称快,认为他们罪 有应得。 D当人们纷纷向地震灾区人民捐钱捐物献爱心的时候,你却无动于衷,细大不捐,你这样做,不感到羞愧吗?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北

3、京残奥会展示了中华文化的“仁义和宽容” ,希望残奥会所体现的“ 歌唱生命的创造力、人性和伟大的人道主义”理念能感动东盟各国政府和人民,推动大家重视和提高残疾人事业,发展残疾人的教育工作和体育活动。B为了解决电脑使用者经常忘记密码的问题,科学家推出操作者皮下植入射频识别芯片的方法,这对于电脑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C由于上海市制定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办法、奖助学金的实施细则等,使得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尤其是地震重灾区新生能够安心学习生活。D一份由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吴燕生和中国火箭运载研究院总设计师刘竹生提供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目前的火箭运载能力,已经足够保证完成绕月工程所需要的飞行器发射任

4、务。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人言可畏么? 答:可畏,又不可畏。可畏者,舆论能形成压力;不可畏者,人们常说,“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 ”- 2 -B战国时期,孟子劝说齐宣王要“与民同乐”,实行“ 仁政” 。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统一天下,如“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孟子 ) ”。C 大旱之下,在云南超过 300 万公顷的 152 处自然保护区内,珙桐、苏铁等珍稀植物,大象、黑颈鹤等珍稀动物的生存状况如何?请看本报记者调查。D对岸的草原上万籁无声,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鸟啄击橡树干的笃笃声,野兽穿越丛林的沙沙声,潺潺的流水声,野牛的低哞声荒野的世界充满一种亲切而粗犷的和

5、谐。 二、 (12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唐宋“ 国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中国的咏花诗词从诗经初见端倪, 楚辞初步建立了“ 花”作为人格象征的意象内涵。唐宋诗词上承诗骚与魏晋风流 ,将 “咏花”诗词的创作推向极致。花风即唐宋风,唐人尚牡丹,宋人崇梅花,两代国花由牡丹到梅花之更替,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之转换,折射着潜在的文化裂变与重新整合,展示了中国文化精神整体的辩证统 一构成的新境界。牡丹花大色艳,层层叠叠,具有雍容华贵的丰腴之美,传达出磅礴的春天气势,因而具有成为盛世精神的最好象征和载体的潜质。牡丹作 为唐代备受推崇的 “国花”,适逢其会地呈现出雄视百代的气

6、势与襟怀,折射出大唐帝国的王者之 风。 说牡丹,便是说唐人的大气与雍容。唐代文人热烈的吟咏诞生了不少流光溢彩的传世佳作,将牡丹作为“国花”的王者之美烘托得淋漓尽致。人咏花,花映人,彼此间彰显着雍容华贵、灿烂绚丽和大气磅礴,共构着自信开阔、昂扬奋进、雍容大度的时代风貌。 然而,由唐入宋,时运推移,文化国情发生巨大转变。理学大兴使得宋代文学精神趋向理性化和细密化,推崇气节、品格。两宋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的新气象,使梅花的审美特征日益受到关注与推崇,人格寄托意义 不断丰富和凸显,价 值持续提高。在宋代士大夫优裕、悠闲、雅致的生活氛围中,微小的梅花逐 渐由自然存在走上了人们审 美观赏的至位,最 终被推为

7、“ 群芳之首”,并打破了牡丹 宠冠天下的局面,成为新一代“国花” 。由“尚牡丹”到“ 尚梅”,乃是社会习尚和文人心态的变化而引发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的变化。可以说,梅花的种种特质与当时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精神相契舍,迎合了两宋之交的文人追求风骨气节的心理需求。梅花之成 为国花,是 历代文人在千年 间层累所致,尤其在艰难时世中愈品愈深的结果。 林逋在咏梅文学史上的意义是划时代的。当他一旦把自己清旷、高 洁、淡远的情怀投入梅花意象,梅花意象就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格意趣和道德内涵,以清妙深幽的意志成为士大夫文人理想人格的象征,或人格自许 的极佳对应物,开 创了中国历 史上梅花审美的全新格局。 作为唐宋国花的

8、牡丹和梅花,都曾妍冠群芳,荣宠万户,但它们晋身之路既有直曲,气度也分豪与韵,这些都联系着它们迥异的命 运。与梅花走向丰富的多元化意象内涵不同,牡丹在盛唐之后呈现出固定的单一化意象内涵,那就是作 为大气雍容、荣华富贵的盛唐气象的象征出现在人们的追忆里。为何它没有能 够像梅花一样继续向纵深发 展, 趋向多元化的圆融境界呢?首先牡丹意象作为盛唐文化的表征,在民族 记忆强大的恒定力的 笼罩下,其内涵被剥 夺了拓展的可能和空间。其次,牡丹在盛唐之后无端地承担了太多的历史负载。 “红颜祸水”和“败坏- 3 -世风”两罪相加,使牡丹在人人赏识其国色天香的物态之美的同时,难免顾忌骂名。第三,李唐王朝与赵宋王朝

9、不同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亦在他 们对国花 审美选择、意 蕴发现与赋兴比德上,有着支配性的作用。仅从自然地理而言,北地寒旱,宜牡丹而不宜梅,南土温湿适梅而不适牡丹。自然的选择也给人们的审 美选择,提供着不同的、具有普遍代表性的 对象。李氏王朝凭藉军事实力,在马 背上夺取了天下,有着 浓重的 质朴泥土气。王公权贵的喜尚和士人勃发的欢悦、社会大众的需求相契合,构成“ 牡丹”怒放的时代文化心理的场境。然而,这个场境因热闹而浮躁,由泛众 化而蕴浅,使 “牡丹”意象不得不在骨子里沾上唐代社会文化之“俗”。相形之下,宋室帝王重文抑武,艺术素养普遍很高。宋代的文官政治,也使文士们的“ 雅”的审美选择、文化精神

10、,成了社会文化中的官方主流。这种“雅”“ 俗”之趣的分流,自然使牡丹降格于民间,使从六朝以来被文士欣 赏的梅花不断被抬升。牡丹与梅花的“ 国花”地位的禅代,在历史政治、地理、文化等多重因素变迁流异的复合作用下,也就成了一种自然而必然 发生的事了。然而梅花意象由于宋人着力全面的开发,却得以不断升 华 ,成 为“ 岁寒三友”之一、 “花中四君子”之首。梅花意象由此 获得了 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道德操守之 义。梅花意象在 历史的曲折行进中不断吐故纳新,容纳了中国文化多重人格的特征, 绵延中国文化 贵坚忍的生8以下有关牡丹和梅花的比较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牡丹为唐人所崇尚,梅花为宋人所崇

11、尚,两种花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B牡丹呈现出大唐雄视百代的气势与襟怀,折射出大唐帝国的王者之风;而梅花的种种特质与宋代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精神相契合,迎合了两宋之交的文人追求风骨气节的需求。C牡丹的晋身之路曲折,梅花的晋身之路则顺直;牡丹的气度豪放,梅花的气度则富意韵。D牡丹在盛唐之后呈现出固定的单一化意象内涵,而梅花则在宋代之后发展出丰富的多元化意象内涵。9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4 -A国花由牡丹到梅花之更替,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之转换,是中华国力由强盛转向衰微的一个标志。 B李氏王朝尚武,凭军事实力夺取天下。所以唐以牡丹为国花,可能是由武将的审美情趣决定的;宋朝

12、国君重文抑武,故宋以梅为国花,主要是由文士的审美情趣决定的。C牡丹与梅花成为“国花” ,都是当时历史、政治、地理、文化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这两种花本身的生物特质无关 。 D微小的梅花取代雍容华贵、灿烂绚丽的牡丹,走上了人们审美观赏的至位,成为“群芳之首”,从这一变化过程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精神朝着健康且内涵丰富的方向发展。三、 (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2 题。亭林先生神道表【清】全祖望先生字曰宁人,改名炎武,学者称 为亭林先生。少落落有大志,不与人苟同,耿介绝俗。最与里中归庄相善,共游复社。于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其时四国多虞,太息天下乏材以至败坏

13、。历览二十一史、 十三朝实录、 天下图经,有关于民生之利害者随录之,旁推互证,务质之今日所可行,而 不为泥古之空言 。晚益 笃志六经,而日知录三十卷,尤为先生终身精诣之书,凡经史之粹言具在焉。乙酉之夏,太安人六十,避兵常熟之郊,谓先生曰:“我虽妇人哉,然受国恩矣,果有大故,我则死之。 ”遗言后人莫事二姓。先生方应昆山令杨永言之辟,与嘉定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起兵,以从夏文忠公于吴。次年,几豫吴胜兆之祸,更欲赴海上,道梗不前。先生既抱故国之戚,焦原毒浪,日无宁晷。遍游沿江一带,以观旧都畿辅之胜。戊戌,遍游北都诸畿甸,直抵山海关外,以观大东。丁巳,六 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初先生遍观四方,其心耿耿未

14、下。先生置五十亩 田于华下供晨夕,而 东西开垦 所入,别贮之以备有事。方大学士孝感以书招先生 为助。答曰:“愿以一死谢公,最下则逃之世外。 ”孝感惧而止。戊午大科,诏下,诸公争欲致之。先生豫令诸门人之在京者辞曰:“刀绳具在,无速我死!”次年大修明史,诸公又欲特荐之。贻书叶学士訒庵,请以身殉得免。或曰:“先生盍亦听人一荐,荐而不出,其名愈高矣。 ”先生笑曰:“此所谓钓名者也。 ”华下诸生请讲学,亦谢之。先生既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徐尚书乾学兄弟,甥也,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至是鼎贵,累书迎先生南归,皆不至。卒于 华阴,年六十九。无子,徐尚书为立从孙洪慎以承其祀。高弟吴江潘耒收其 遗书,序而行之,

15、又别辑亭林诗文集十卷,而日知录最盛传。徐尚书之冢孙涵持节粤中,数千里贻书,以表见属,予沉吟久之。及读王不庵之言曰:“ 宁人身负沉痛,思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奔走流离,老而无子,其幽隐莫发,数十年靡诉之衷,曾不得快然一吐,而使后起少年,推以多闻博学,其辱已甚!” 斯言也,其足以表先生之墓矣夫。(节选自琦亭集 ,有删改)【注】顾炎武(1613 一 1682):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太安人:是明清时代给朝廷命官之- 5 -母或祖母的封号,此指顾炎武之母。焦原:枯焦的大地。毒浪:比喻遭蹂躏。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时四国多虞 虞:忧患B几豫吴胜兆之祸 豫: 参与C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 振: 救济D数千里贻书,以表见属 见:表被动11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顾炎武“落落有大志” 的一组是( )最与里中归庄相善,共游复社 焦原毒浪,日无宁晷与嘉定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起兵 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以备有事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 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A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