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阮籍《咏怀诗》的比兴艺术特征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000550 上传时间:2017-11-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述阮籍《咏怀诗》的比兴艺术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简述阮籍《咏怀诗》的比兴艺术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简述阮籍《咏怀诗》的比兴艺术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简述阮籍《咏怀诗》的比兴艺术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简述阮籍《咏怀诗》的比兴艺术特征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简述阮籍《咏怀诗》的比兴艺术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述阮籍《咏怀诗》的比兴艺术特征(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简述阮籍咏怀诗的比兴艺术特征。关于比兴和象征,袁行霈曰:“ 中国古典诗歌确实有寄托象征的传统,美人香草、春兰秋菊各有习惯的寓意。诗人有时不敢或不愿把自己的政治见解明白说出,就用隐晦曲折的手法透露给读者。有时为了使诗歌含蓄蕴藉,也故意隐去真意,用其他事物来比兴。那些题为咏怀、咏史、感遇、感怀的作品,尤其多用这种手法”(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概论见其中国古典诗歌艺术鉴赏一文) 。从袁氏的阐释中,我们可以看出阮诗工于比兴和象征,除了诗人对艺术境界的追求外,更多的是诗人别有所托。阮诗“ 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钟嵘诗品上 ) ,这也与其所处时代有关,他不满司马氏,但身仕乱朝,常恐遭祸,故处世极为谨慎,作

2、诗亦不便直言,常常借比兴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这恐怕也是情理中事。王夫之评阮诗:“远绍国风 ,近出于十九首 ”(古诗评选卷四) ,陈祚明评曰:“公诗自学离骚 ,而后以为类十九首耳”采菽堂古诗选卷八) ,严羽曰:“黄初以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内骨”(沧浪诗话 诗评 ) ,黄节曰:“ 若阮公之诗,则小雅之流也” ( 阮步兵咏怀诗注序篇) 。上述诸例说明,阮诗工于比兴象征,还源于其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大胆继承和发扬光大,这是一位有识之士在文学创作上的大胆尝试。以下结合阮诗具体论之: 咏怀 其十四: 开秋兆凉气,蟋蟀鸣床帷。感物怀殷忧,悄悄令心悲。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谁。微风

3、吹罗袂,明月耀清晖。晨鸡鸣高树,命驾起旋归。 此诗开篇感物起兴,黄节引吴淇曰:“古之劳人,多托兴于蟋蟀,蟋蟀感时而鸣,人又感蟋蟀之鸣而悲” (陈伯君 阮籍集校注P265. 中华书局.1987.) ,从“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谁” ,可见出他感到世上无可与语者,故“ 触物以起情”(明李仲蒙斐然集卷十八) ,意在表明自己的志向操守与世俗不合。 咏怀 其三十二: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人生若尘露,天道竟悠悠。齐景升丘山 ,涕泗纷交流。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此诗首句以“朝阳” 、 “白日 ”起兴,慨叹人

4、生短促。 “如何似九秋 ”、 “人生若尘露”、 “惜逝忽若尘”,更以形象的比喻写出了世事之无常,黄侃曰:“ 人道之促,自古所嗟,唯有从赤松,随渔父,庶几永脱世患也”(陈伯君阮籍集校注P312) 。此诗运用比兴,使其诗意遥深,以冷谈的语言表达炽烈的情感,这与诗人成熟地运用比兴手法是分不开的。这正如欧阳修六一诗话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有时诗人直接用黄昏来比喻人生,如咏怀之八十、八十一,这里不再赘述。 四言 咏怀其二: 月明星稀,天高气寒。桂旗翠旌,珮玉鸣鸾。濯缨酿泉,被服蕙兰。思从二女,适彼沅湘。灵幽听微,谁观玉颜。灼灼春华,绿叶含丹。日月逝矣,惜尔华繁。 王夫之评此

5、诗曰:“章法奇绝,兴比开合,总以一色成之,遂觉天衣无缝”(古诗评选卷二,P89) 。黄节云:“宋玉悲秋思君之辞九辨曰:仰明月而太息兮,步列星而极明。又曰: 惟其纷糅而将落兮,恨其失时而无当,嗣宗此篇盖有同感”。 (黄节阮步兵咏怀诗注P101) 。诗中的大量比兴之辞委婉含蓄地道出了诗的旨意。“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宣和画谱花鸟叙论画史丛书第二册 P163) ,诗人运用比兴的艺术腕力不辩已明。 中国诗歌贵在含蓄。反观阮诗的比兴,我们显然不能把它仅仅视为一个艺术技巧,诗中那生动的形象,高度概括的描写,显与其深厚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现实意义密不可分。袁枚曰:“ 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

6、(随园诗话 卷二,尗坎校点本P41) ,可见,诗人运用“比兴”传情达意,除了上文所述“ 不便直言” 的政治原因外,更主要的是诗人为了把诗写得含蓄蕴致,这是一种形象思维的最佳表达,与诗人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有关,从美学的角度言之,可见诗人的艺术境界一旦付诸于诗,显然是悦人耳目、美不胜收的,这即是阮诗“可以陶性灵”(钟嵘 诗品上 )的缘由之一。关于象征,吴功正在我国古典风格理论概说一文中说:“ 西方美学重视的是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中国美学强调的则是自然物的象征意义。 这一民族美学影响及于创作,就有楚辞的所谓美人香草等”(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从刊第九辑 P59.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作为一位封建社会里

7、正直的知识分子,阮籍匡世而不得,济世而不成,又为逃避政治的迫害,故而学离骚 ,发泄愤忧,方东树昭昧詹言说:“大约不深解 离骚不足以读阮诗 ”。诗中香草、云、鸟、美人等意象深含象征性,又加之他“以庄周为模则 ”(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 ) 、崇尚自然、诗酒风流,故其笔下的山水声色无不体现出一种旷达超时的情怀,正如刘勰曰:“ 嗣宗倜傥,故响逸而调远”(文心雕龙 体性篇 ) 。 咏怀 其八: 灼灼西隤日,余光照我衣。回风吹四壁,寒鸟相因依。周周尚衔羽,蛩蛩亦念饥。如何当路子,磬折忘所归。岂为夸誉名,憔悴使心悲。宁与燕雀翔,不随黄鹄飞。黄鹄游四海,中路将安归。 咏怀 其十九: 西方有佳人,皎若白日光。被服

8、谶罗衣,左右珮双璜,修容耀姿美,顺风振微芳。登高眺所思,举袂当朝阳。寄颜云霄间,挥袖凌虚翔。飘鹞恍惚中,流盼顾我傍。悦怿未交接,晤言用感伤。 咏怀 其七十九: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酿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徹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咏怀 其八,以黄昏下的诸多物象“回风”、 “寒鸟”、 “燕雀” 、 “黄鹄”等,象征昏乱社会里诗人内心的压抑和痛苦;其十九,借美人象征济世之志不得施展的郁闷以及漆黑夜里诗人对理想的热切渴求;其七十九状写凤凰的悲剧,以凤凰象征诗人立身高洁、志向远大,但迫于时代的凄风苦雨,凌云壮志终无法实现。 阮

9、诗充满苦闷、孤独之情绪,诗人把来自现实社会的压抑发而为诗,正如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之“ 苦闷象征 ”说认为:诗人生活中存在着“ 寻求自由和解放的生命力”与“强制压抑之力”的冲突,人生因此充满痛苦。唯有文艺超脱于这种生活之外来观照和表现人生的苦闷,故产生了“苦闷的象征”。阮诗产生于人命危贱的乱世,其或写时光飞逝,人生无常(其十八、其三十二) ,或写树木花草的凋蔽(其三、其十二、其五十) ,或写鸟兽虫鱼对自身命运之无奈,如孤鸟、寒鸟、孤鸿、离兽等象征意象,特别是春生秋死的蟋蟀,蟪蛄,更成其为诗人反复吟咏的对象(其十四、其二十四、其七十一) ,或写人生的各种深创巨痛(其四、其五、其六十五) ,或写功名富贵之难保(其十三、其五十三、其五十九) ,无不让其从自然到人事都深发慨叹,心中那难以排遣的苦闷不得不寄托于诗,面对污浊的社会、短暂的人生,诗人“立象以尽意” ,让其象征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不愧为诗中的神来之笔,故其情慷慨激昂,如雷贯耳,达到了震摄人心的艺术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