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000507 上传时间:2017-11-2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3.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7 分)(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2 分)(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 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2 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1 分)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 (6 分)(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1 分)(2)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三项内容。 (3 分)(3)这三项内容互相制

2、约、互相影响,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决定作用,它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 (2 分)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6 分)(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 分)(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及其性质;其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原改变。 (2 分)(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务时,起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 (2 分)试述尊重客观

3、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1)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2 分)(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 (1 分)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 (3 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2 分)(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反对盲目蛮干。 (2

4、 分)(4)同时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反对墨守成规。(2 分)以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为指导,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1)人中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它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 (2 分)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2 分)第二,人口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续作用;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最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 (3 分)(2)我国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人口数量多,一段时间内增长过快,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比例严惩失调,从而导致了人口生产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尖锐矛盾,并且带来了一系

5、列社会问题。 (2 分)(3)必须采取适当措施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一是要自觉地、有计划地对人口生产实行调节和控制,降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增长率;二是要提高人口质量,提倡优生优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3 分)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 分)(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3 分)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 分)(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依据。 (2 分)(4)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又必须注意中国的特点,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只有这们,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4 分) 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