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校长是怎样把浙大办成东方剑桥的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999657 上传时间:2017-11-2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0.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竺可桢校长是怎样把浙大办成东方剑桥的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竺可桢校长是怎样把浙大办成东方剑桥的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竺可桢校长是怎样把浙大办成东方剑桥的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竺可桢校长是怎样把浙大办成东方剑桥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竺可桢校长是怎样把浙大办成东方剑桥的(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竺可桢校长是怎样把浙大办成 东方剑桥 的下篇:当年浙大是不是真的已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了 作者:文/杨竹亭 我们浙大通过李约瑟在英国的宣传被誉为“东方剑桥”以后,当年的浙大师生并不感到惊奇。谈家桢师曾告诉我说:那年李约瑟在湄潭几次对他说,浙大的学术成就像英国的剑桥与牛津,他都一笑了之,也没有感到是对我们的表扬。事实上我们的论文在国际学术界之地位,早已是举世公认的。苏步青师也说:那时期的英伦三岛,整天在德国飞机的狂炸之中,他们哪里有我们浙大的教授们那样不怕艰苦,人人敬业钻研,并在破庙里作出辉煌的成绩来。怎样的大学,才算得上是全球一流的大学对这个问题,我认为,全球一流的大学,应该是:有一流的远见

2、卓识的校长、一流的德才具备的教授、一流的民主、自由宽松的教学空间、能年年推出一流的、领先的科研成果、能教育培养出众多合格的人才和一些杰出的人才。而不是看你大学里有多少幢大厦,也不是国际某权威机构排列的名次前后,不是有多少所谓“大师” ,更不是有多少毕业的全国富豪和高官。竺可桢校长从小跟随他大哥学古文。他大哥竺可材与马一浮先生同榜进学,所以竺可桢从小就有深厚的国学基础。中学毕业后考入山海关铁道学院读土木系,庚款留美时读伊利诺大学农学院,毕业后进哈佛大学研究院专攻地理与气象,是我国地理与气象二门科学之父。他又是我国天文与科学历史的著名学者。他除了把浙大办成一流大学之外,所著的中华五千年气候的变迁

3、、 二十八星宿之考源和中国物候学等著述,全是时代的力作,全球著名。他原本不愿担任浙大校长,是在浙大驱逐郭任远校长时,学生们强烈要求:“我们要学者,不要党棍子”的要求下,他才出任浙大校长的。在允任浙大校长以前,他先要蒋介石政府答应三个条件:一是校长有用人权,党部不得干预;二是经费必须及时保证;三是只干半年,在浙大情况安定以后,就回气象研究所去,继续研究气象科学。结果,蒋介石政府答应了他前面的二个条件,他就可以放手干了。那第三个条件是陈布雷劝他暂时不要提出,到以后需要时再提不迟。所以他是一个不怕丢失校长职务的人,顾虑就比别的校长少多了。渴求真才,民主治校,求是求实求真,学风严谨,持之以恒竺校长担任

4、校长以后,仿效美国哈佛等世界名校,实行民主管理,教授治校。并规定学校的校务委员会为最高权力组织,委员在教授中产生,一切重大方针都必须通过校务委员会的讨论方始有效。教授可以不受拘束地尽量在学术上发表他的意见。校长可以长期不在学校,而各项教育活动照常运行。他的办学主张,是必须要有一大批在思想上民主,学术上自由,和具有高水平的教授,才能办好一流的大学。在担任浙大校长以后,除了重用如苏步青、贝时璋等原有老教授以外,又把因反对郭任远领导而离开浙大的张绍忠、蔡邦毕、何增碌、束星北等许多著名教授一一请回,并加以重用。这时曾有人向竺可桢反映,束星北脾气不好,恐难以相处。而竺校长说,只要有学问,脾气好坏不必介意

5、,仍热情地写信给束星北,要他尽快回浙大来,为办好浙大而一同努力。竺可桢校长除了起用大批老教授外,还重金聘请国内外著名俊秀学人前来任教。其中以中国科学社和南高师的朋友与学生最多。特别是对老三届清华留美的科学社的老人纷纷聘用。所以在浙大的中国科学社人员,在全国各大学中,占人数最多,如王季梁(师范学院院长) 、郑晓沧(研究院院长) 、李熙谋(工学院院长) 、梅光迪(文学院院长) 、胡刚复(理学院院长) 、张绍忠(教务长)等,且都担任了要职。在教授中程孝刚、易鼎新、叶良辅、吴定良、朱庭祜、张肇骞、何增禄、涂长望、蒋硕民、沈思屿、陈立、王福山、张孟闻等,也都是中国科学社的社员。以上这许多骨干教授,都是主

6、张民主办学和学术自由的著名学者,有这许多民主有识之士聚集在浙大,必然会把整个浙大的自由民主气氛漫延开来。日久就形成了一种自由民主的校风和自由学术的传统。竺可桢校长到了遵义以后,又仿效美国哈佛大学的“求真”校训,在浙大提出以“求是”为校训。经校务会议通过后,全校严格执行。从此一个民主与求是的校风在浙大校园里广泛地形成和开展起来。也由于浙大是一所民主、自由、求是的大学,所以以后又有许多学者都愿意来浙大任教或作短期讲学。如马一浮、柳贻徵、陈寅恪、钱穆、吴宓等大师级教授,都来过浙大教过我们。谈家桢先生曾对我说过:“在美国摩根研究院毕业以后,母校东吴大学要我回去任教。但是我不喜欢洋人办的学校。只想进国家

7、办的且学术气氛浓厚的大学去执教,最后是由留美的朱正元同学向浙大胡刚复院长推荐,不久就把竺可桢校长的聘书寄来了,而且是以二级正教授待遇相聘,我非常高兴!” 。可见竺校长对聘用教授之重视了。浙大有这样的校长,这样的教授和这样的学风、教风和校风,怎么会不成为一所民主的大学?所以后人把浙大誉为“民主堡垒” ,竺可桢被誉为“民主校长” 。浙大的教授能不能被称为一流的教授浙大在遵义期间,中央教育部出台了一则新的部聘一级教授制,这是当年的国家最高级职称。办法是由全国各大学校长提名,然后交全国各大学同类科系的教授讨论决定,人数极少,全国总共才 20 余人。那时榜上有名的教授中,数学共三名,即浙大的苏步青和陈建

8、功。另一位是西南联大的华罗庚。物理学二名,一位是浙大胡刚复,另一是联大吴有训。教育学三名,二位是浙大郑晓沧和孟宪承,另一位是中大常道直。化学二位,一位是浙大王季粱,另一位是联大曾昭伦。农学一人,是浙大园艺系主任吴耕民。所以那时的理科部聘一级教授几乎全被浙大和联大包了。至于人们常议论的“为什么中国大陆培养不出诺贝尔奖的获奖人”?这个问题情况复杂,但是我们浙大和联大都有过诺奖的得主。当年李政道获奖以后曾对媒体说:“我生平最难忘的三个教授,一是浙大的束星北师,二是联大的吴大猷师,其三是美国哥大的费米老师。 ”他在南京大学演讲时,又对南大师生说:“最早应该获取诺贝尔奖的不应该是我与杨振宁,而是赵忠尧。

9、他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从事原子物理研究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发现正负电子湮没产生的 r射线的,当年瑞典皇家学会曾决定将诺贝尔奖授给他,但不幸的是有一位德国女物理学家的文献报告结果与他不同,所以把他的这项诺奖扣下来了。以后是由一名赵忠尧的助手名叫安德逊,又继续观察了二年,结果仍是这个结果,所以是由他获取了诺贝尔奖。 ”2000 年,诺贝尔奖的负责人见到李政道时,非常遗憾地说:“这项荣誉奖,应该是中国赵忠尧的,不幸的是被西方官僚主义弄错了” 。赵忠尧、吴有训、严济慈等都是我国最早期的著名物理学家,他们还都是我们胡刚复老师在南高执教时精心培养的学生。还有一位名叫程开甲的校友,他是我国两弹一星的功勋奖获

10、得者,他在自己传记中写道:“我不应该当年过早地把弱相互作用需要 205 亇质子质量的介子的研究放弃以致在 20年后被别人研究成功了,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其实,在我们浙大师生中与诺奖有关系的还有几位:当年浙大化学系周厚复教授是我国最早的诺贝尔奖的候选人。王淦昌教授也数度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除以上所提到所有教授以外,浙大还有许多著名的教授;理学院生物系有贝时璋、罗宗洛、蔡堡、张肇骞、江希明;数学系有钱宝琮、毛路真、章勇、蒋硕民、徐瑞芸;化学系有王葆仁、卢嘉锡、汪猷、储润科;物理系有朱正元、卢鹤绂、吴健雄、朱福忻;药学系有孙宗彭、张其揩。文学院中文系有马一浮、柳贻徵、梅光迪、祝文白、王嘉吾、缪钺;

11、外文系有谢文通、张君川、黄尊生、郭斌禾;史地系有黄秉维、叶良辅、李四光、涂长望、沙学浚、吴定良、任美锷、谢家荣、谭其骧、陈乐素、张荫麟、贺麟、顾谷宜、钱穆、陈寅恪、陈训慈;教育系有黄翼、陈立、胡家健、李相勗、陈学洵等,都是一时之选。对其他学院的教授,因为当年我只是读浙大五年制的师范学院理化系和史地系的学生,所以知道不多,但在记忆中还可记得的,如工学院化工系的李寿恒、吴征铠、苏元复、吴浩青;电机系的王国松、杨耀德,殷元章;土木系的吴钟伟、徐芝纶;机械系的钱钟韩、易鼎新、万一、程孝刚、王仁东、范绪基等。农学院也有许多著名的教授,我记忆依稀的是当年农学院长蔡邦华,农艺系主任卢守耕,教授孙逢吉、金城;

12、农化系主任杨守珍,教授彭谦、罗登义;农经系主任梁庆椿,教授吴文晖、张德粹、严仁赓等;园艺系主任吴耕民、教授熊同禾;病害系陈鸿逵等,也都是全国一流的教授。在学生中,除了前面所提的与诺贝尔奖有关的同学以外,其实在当时浙大还有不少成绩与他们一样优秀的学生。如物理系的邹国兴、胡济民、汪容和数学系的谷超豪、程民德等在大学里也像李政道一样优秀,就是各人奋斗的目标和机遇不同。从浙大 100 年校庆纪念文集上看,截止 1997 年,浙大已有 111 位师生在中科院和工程院荣任为院士。这些院士,也大多数是竺可桢时代的浙大师生。为什么当年会有这么多的著名教授到浙大来任教?因为竺可桢校长爱才,惜才,并尽量创造条件,

13、把他们聘来,发扬他们的才华。有一次苏步青、谈家桢、王淦昌等许多老浙大教授在北京开会时,大家都说:“自已的一生中最舒畅,最有成就的时期,就是在湄潭浙大理学院的任教时期。 ”那时候王淦昌师患有结核病,每天都牵着一头奶羊,到双修寺的物理系实验室门口的草地上去放羊吃草。他每天是靠挤羊奶来作营养,来治病。苏步青家中人口多,开支大,每天只吃二餐饭,而且还要掺入大量红薯来充饥。但是他们正如李约瑟教授所述的那样:“身居穷乡僻壤,物质条件艰苦。但他们志高不坠,意气奋发,在如此条件下,还是能在短短的十多年里,获得这许多成果。不容易。 ”浙大的校风是求是精神。浙大的校歌是这样教育我们: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

14、际于天地。形上谓道兮,形下谓器。礼主别异兮,乐主和同。知其不二兮,尔听斯聪。国有成均,在浙之滨,昔言求,是启尔求真。学坎示教,始见经纶。无曰已是,无曰遂真。靡革匪因,靡故匪新。何以新之,开物前民。嗟尔髦士,尚其有闻我们浙大的同学,就是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成才的。一流的大学是靠自己的校长、教授、学生,不懈的努力下形成的,一流大学自应避免急功近利,戒除世俗浮躁心理,潜心研究学问,加强基础理论的探索,汇集人才,使之展示抱负,集天下英才而育之,使之脱颖而出,瞄准前沿课题,坚持优良学风的贯彻,杜绝社会上金钱物欲名利的侵袭,以出人才、出成果为己任。总之,一流的大学是靠自己的校长、教授、学生,共同努力下打造形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