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作文教学中学生观察感受思考能力的培养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994598 上传时间:2017-11-25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91.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作文教学中学生观察感受思考能力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浅议作文教学中学生观察感受思考能力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浅议作文教学中学生观察感受思考能力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浅议作文教学中学生观察感受思考能力的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浅议作文教学中学生观察感受思考能力的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议作文教学中学生观察感受思考能力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作文教学中学生观察感受思考能力的培养(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议作文教学中学生观察感受思考能力的培养大凡好文章好作品,皆来源于生活, 中学生作文也不例外。在这里有必要对“生活”这一概念作一定的解释。笔者认为, 不能将“生活” 抽象化。“生活 ”之表现在作文中, 应该是具体的、实在的,一片树叶、一块石头、一首歌曲、一种气味、一丝味道、一份触觉、一个身边的人、一件身边的小事或是一个场景等等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因而这也就成了观察、感受、思考的具体对象。一、观察要立体感受的敏锐性来自于细心的观察,没有对周围事物进行细心的观察,感受便无从谈起。因此,首先要对观察能力进行训练。观察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而不是平面的、单一的, 虽然人从外界得到的信息约有 90%来自视觉

2、和听觉,但还有 10%左右的信息需要用其他感官去感知, 因此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不能只注重视觉和听觉的训练。笔者曾在课堂上做过这样一个试验,问学生可以通过什么来感受秋天的到来, 绝大部分同学说从落叶或黄叶, 很少有同学想到用其他感官去感知, 比如秋风的声音, 秋天的气息 ,还有秋风掠过脸庞的凉意等等。这些体验学生不是没有,而是没有被激发, 或者说没有被有效地训练。国学大师钱穆写的一组回忆散文中谈到当年如何教小学生写作文,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讲的:“又一日, 命诸生各带石板石笔铅笔及毛边稿纸出校门,至郊外一古墓, 苍松近百棵。命诸生各自择坐一树下,静观四周形势景色,各自写下。再围坐, 命诸生各

3、有陈述。何处有人遗忘了, 何处有人轻重倒置,何处有人先后失次,即据实景互作讨论”“ 余又告诸生, 今有一景,诸生多未注意。诸生闻头上风声否。因命诸生试各静听, 与平日所闻风声有何不同。诸生遂各静听有顷。余又告诸生,此风因穿松针而过,松针细,又多隙, 风过其间, 其风飒然,与他处不同,此谓松风。试再下笔, 能写其仿佛否。”( 八十亿双亲师友杂忆, 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1998 年版第 117 页)由上文观之,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就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让学生从身边具体的事物入手,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触摸, 并坚持写观察笔记。教师也应该有计划地提供给学生一定的事物,让他

4、们在特定的情景下去进行观察。这样,学生的感受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感受要真切感受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细心的观察是形成感受的基础,但还不是全部。要形成感受,没有情感的参与是不行的。我们从“感” 字的字形来看 ,“感”是从“心”的,“心”就是情感。只有把外物和内在情感连接起来,触景生情, 睹物生情 ,才能产生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感受。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 刘勰言“感人心情,莫先乎情”,文章要以精诚感人,以情感动人,则作者必须是一个精诚的人, 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人。在我们的作文训练中, 面对同一事物,为什么有的学生能因之激起无限的情感, 写出声情并茂的好文章, 而有些学

5、生却不能,这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学生没有积极调动起内心的情感因素。“触景生情,睹物生情”并不是说有景有物就能生情,景、物、情是一个互动体,一个内心没有多少情感冲动和体验的人怎么可能对外物生出情来呢?而对于情感丰富的人来说,一个平常的动作,一片普通的树叶都会触动他(她) 的情思 ,有情才会使他( 她)所表现的事物灵动而富有韵致。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为什么会感动几代人, 这正是因为作者赋予了父亲的动作、语言以强烈的感情; 史铁生 我与地坛 中的母亲同样如此。普通、平常的事物正是有了情感的浸润才散发出迷人的魅力。于漪老师说:“一书一画, 一草一木,一事一物,一声赞叹,一次批评,一个场景,

6、无不是诱发情感思维的因素。要让学生懂得, 习作时不能拿到篮里就是菜, 至少要把握两点: 不是着力写景状物,描摹事物的本身,而是仅仅以它们文章的由头 ,为思绪的触发剂,认清它们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所选择的事物须和自己的心灵有沟通之处,外物和内情碰撞, 才可能闪现火花,否则,物与情隔离, 思路就阻塞, 难以流出新鲜的思想。“(于漪语文教育论集第 504 页,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因此, 要培养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进行情感浸润的意识和习惯,让入眼入耳入鼻的事物最终入心。只有入心, 方能写出感人的文章, 否则只是文字的堆砌而已。三、思考要深刻观察着眼于外界的客观存在,以获得外界信息为主要目的;

7、感受是受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思考, 则是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础之上, 对生活的理性认识。在写作中,思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是作者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之上, 产生自己对生活的认识,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果我们对生活的认识只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那是不完整的。认识生活既要感性,又必须理性。任何优秀的文章、作品都体现着作者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这些认识都是思考的结晶。文章从生活中来,又要反映生活, 因此,写作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 ,又要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有思考才会有思想。人是有思想的动物,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思考不是简单、平面地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而是要能够从一

8、个事物或一种现象得出一个人生或社会的命题,其中最重要的标志是深刻性。最新的高考考试说明明确地提出了对作文深刻性的要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对生活的思考,是从偶然到必然、从特殊至普遍、从表象到本质的逐步深入的过程。一般说来,应遵循以下原则:由此及彼,以已知的经验为基础,间接地认识客观事物;由表及里,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分析、综合、比较, 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发现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或各种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由个别到一般,将自己的个别情感上升到对人们普遍情绪和情感的概括。这种概括越广泛就越具有典型意义,就越能引起共鸣。且看2001 年

9、一高考考生对 “茶”的一段思考 :“用温水泡茶,茶叶漂于水上,平静但无茶香、茶味;用沸水泡茶,茶叶几经沉浮,终于落定,茶香袅袅, 茶味宜人。浮生若茶,你可以厌恶苦难,但换个角度,也得感谢苦难。不正是若沸水般的苦难让你在人世中翻转沉浮,才使你最终释放出生命的翠绿与人生的清香吗?”野茉莉的幽香这篇作文 之所以能够获得高分,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作者对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发出了独特而深刻的生命感悟。对观察、感受、思考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应该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而要真正在作文中得以体现,则必须依靠写作实践活动。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勤,要让学生的观察、感受、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在观察的同时有感受, 且进行

10、思考,三者最终融为一体。另外还要让学生勤于练笔,把观察、感受、思考的结果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坚持着做,相信同学们的作文能力一定会有一个质的提升。年六月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作者:张润梅 论文来源:本站整理 论文栏目:语文论文 收藏本页 没有创新意识的人生是苍白的,没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是悲哀的。历史也一再告诉我们:一个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江总书记曾经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邓小平同志也曾经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

11、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已成为新形势下教育的基本走向。因此,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 21 世纪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需要,而课堂教学则是学生求知的主阵地,更是创新发展的主渠道。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抓起。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传统的教育理念定义教师,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学的组织者,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即指挥和服从的关系。究其实,学生质本是活生生的生命体,尤其在时代科学化、信息化的今天,学生已有了自身的见解和主导,把鲜活的生命视为一架靠教师操作的机器,显然是一种教育思想滞后、教育观念守旧的教学行为,这种观念不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发展。作为教

12、师,我们从所周知,课堂上,当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需要,教学的实效性便成了现实。教学的经验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学生联想活跃、思维敏捷,炽热的情愫是实施创新活动的源动力,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大胆探索的积极因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刻意营造一种民主、和谐、自由、轻松的学习的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肥田沃土,是由“要我学”变“我要学”的质的飞跃。如我在教学朱自清的匆匆一文时,导课时,首先引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悟时间的不经而去,鲜活的经验体会,学生真正读懂了时间的不翼而飞,珍惜时光、发奋学习的情趣油然而生。由此引入名人朱自清对时间的感叹匆匆,学生带着对时间的惋惜、珍爱走进教材,边读边悟,于心于情都与作者

13、、编者达成共识,实现了心与心的对话,情与情的碰撞,只争朝夕、学海扬帆的信心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燃烧。教学完毕后,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写出感悟时光的读后感,自觉积累了大量有关珍惜时间的名人警句。 二、创设独立、自主的探索平台 创新能力的前提是创造性思维,没有创造性思维就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显著特点是新颖性,首创性和独特性,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求异思维,求异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全方位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我提问学生:小女孩怎样做就可以免于一死?她的悲惨命运其根本原因是什

14、么?有的学生说是因为她的父母不爱她,她应该回家,即使挨一顿打,性命还是可以保住的;有的说可以到富人家求情,在这样喜庆节日里,也许富人也会大发慈悲,给她吃留她住夜的,她命运的悲惨关健是不敢挑战生活;还有的说她可以去富人家求职,自食其力,她的悲惨命运在于她生长在那样一个穷富悬殊的社会。真是生说纷纭,各持所见。于是,我顺水推舟道:“老师有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那就是把小女孩接到我们身边来,那样,她既能和你们一样完成学业,也能免于一死,谁知道这样的好事靠得是什么?”孩子们顿时恍然大悟:“是我们的社会制度!”。 三、创设质疑、善思的学习氛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缘于疑”,究其实就是,一切创造从疑问开始,

15、一切思维从疑问和惊奇起步。爱迪生的成长史和辉煌业绩,就是对世界上所有的发明都源于“疑问”的最好诠释。可见,“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也是培养创新素质最基本的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善思,努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让学生发散思维大胆质疑,疑问还真是别具一格,如:桂林的山千姿百态,成因是什么?桂林的水清澈透明是否与这里山的无土质有关?“舟行碧波上,人在画游”,那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感受?象鼻山有一个精彩的神话传说,这神话难道全是编出来的吗?随着质疑的不断升温,学生的求知欲越来越强,虽然这样的质疑连老师都是无奈,但借此启发孩子们

16、去查阅资料、网络百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使学生的创造思维推向更深的层面。因此,质疑善思对培养一代敏思、顿悟、勇于探索的创新人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今,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竞争的非常时期,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就是创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需要。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只有在课堂教学这块肥田沃土中发挥语文学科的特殊功能,才能为飞速前行的社会培养一代高素质的新型人才。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忻州七中 李爱华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造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世纪伊始,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又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而素质,归根到底还是创新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各学科如此,写作更是如此。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写作成了中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习作中如果只会人云亦云、拾人牙慧,不能或不会表达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