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12-1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994597 上传时间:2017-11-2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63.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衡水中学12-1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12-1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12-1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12-1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12-1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衡水中学12-1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中学12-1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一调考试高二年级 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10分钟。第卷(选择题 共55分)一. 选择题(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每小题1分,共55分。)1. 某中学历史课题小组就“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这一课题展开了激烈讨论: 甲同学:从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中可以体现出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 乙同学:儒家经典把君子人格的修养和完成设计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练,从实质上讲体现的是宗法制 丙同学: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早期

2、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丁同学: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进步 A.乙丙对,甲丁错 B甲丙对,乙丁错 C甲乙错,丙丁对 D乙对,甲丙丁全错2.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A.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B.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3. 奥地利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得提出“领地国家”和“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一个是自己领地上的收入,一个是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

3、无权对诸侯领地直接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中国古代王朝中属于“领地国家”是A西周 B秦朝 C唐朝 D清朝4. 荀子君道写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A推行郡县制度,加强地方控制 B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C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D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2 -5. 十三经注疏中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文中把“不娶无子”列为最大的不孝的原因是A世袭制B分封制C

4、宗法制 D礼乐制度6. 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这一制度是A世官制度 B察举制度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度7. 唐朝时刘晏长期掌管国家财政大权,为官廉洁,被称为“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的一代良相”。据此判断刘晏供职的部门应该是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中书门下8. 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政院的“贵显”在于A向各省宣达政令 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 D掌管

5、蒙古兵马征发9. 中国古代官制的演变轨迹,大体是皇帝将身边的侍从人员逐步演化为朝廷的正式官吏,由职位较低的事务性官吏提拔为位阶较高、拥有相当权力的政务官僚,将身边的侍卫人员提拔为军事将领等。汉武帝为此采取的措施之一是 A建立中朝 B设置十三部刺史 C实行察举制 D独尊儒术10. 旧唐书记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边疆与内地的矛盾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11.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

6、芦仔细看。”这反应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12.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 3 -13. “盖以衙门中吸食最多,如幕友、官亲、长随、书办、差役,嗜鸦片者十之八九,皆力能包庇贩卖之人,若不从此严起,彼正

7、欲卖烟者为之源源接济,安肯破获以断来路?是以开馆应拟绞罪,律例早有明条,而历年未闻绞过一人,办过一案,几使例同虚设,其为包庇可知”(1838 年 9 月林则徐奏折)。由此可见,林则徐认为禁烟的关键是A整顿吏治 B禁止吸食 C严惩贩卖 D断绝外贸14. 据记载,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一律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劫,重则可能有杀身之祸。我们对这段记载的正确认识应该是A不符合史实,有杜撰嫌疑 B中外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C西方传教士诬蔑诽谤义和团 D外来宗教冲击了小农生产者1

8、5. 近代中国人慨叹:“泰西公法,于平等之国设领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这种现象A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 B客观上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C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官吏任免权 D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已不完整16.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其中最能体现列强“以华制华”策略的条约应该是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7. 某历史档案馆记载:“中国共产党及各地根据地政权承认国民政府颁布的

9、宪法法律的效力,根据地的法令以上述宪法法律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并根据各根据地的特殊情形予以制定。”导致这两种法律制度的并存,反映了A国共合作抗日政策的实现 B中共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愿望C中共和平民主建国方针的实现 D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18. 1938 年 7 月召开了第一届国民参政会,林伯渠、吴玉章、董必武等人受中共的委派参加了会议。并在会上发布宣言称:否认国民政府,就是否认中国国家。这说明A中国各派政治力量只承认国民政府 B中国境内只存在国民政府一个政府C中共和国民党都是平等的执政党 D中国在国共合作基础上进行全民族抗战19. 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

10、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这里的成熟也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逐渐丰富和发展。下列不属于此时期内容的是A根据中国国情制定民主革命纲领B找到了一条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 4 -C形成了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实际问题的领导核心D根据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20. 关于中国革命的斗争形式与道路的问题,有一种意见认为:“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或几省的胜利。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这则材料最能说明 A中国革命必须走中心城市武装暴动的道路 B.中国共产党没有

11、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C.党内对中国革命斗争形式与道路存在严重分歧D.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21. “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1923 年前后,孙中山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时,你应该这样回答他A“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后卷土重来”B“继续承认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益,以寻求其更大更广泛的帮助”C“采取更灵活的革命策略,争取更多的军阀倒向革命阵营,建立和巩固政权”D“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要联合中国共产党,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22. 太平天国十分强调“正名”。幼学诗以朝廷、君道、臣道、家道、父道、母道、子道、媳

12、道为题,规定了每个人的行为准则和伦理规范。如“朝廷”诗即云:“天朝严肃地,咫尺凛天威,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违。”天父诗则云:“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上述材料表明A太平天国并未显现出相比清朝统治者的进步性B太平天国不可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C太平天国有机糅合了儒家大同思想和基督教教义 D受时代的局限,太平天国未提出科学的革命理论23.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而修改汉字就更加独特有趣。近代史上“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國”,但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口中是个“王”字,即“囯”;而辛亥革命后却又有人将“国”写为“囻”,口中是个“民”字。对两次修

13、改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理解正确的是A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已取得民族独立B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在临时约法中得到体现C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国中无财富;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5 -D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24. 1940 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现在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也就是真正革命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共和国

14、。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以下各项体现了这一主张的是A“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5. 1954 年 12 月, 第二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 指出人民政协的性质是“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由此可以看出 1954 年以后A. 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B. 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C. 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D. 政协是全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26. 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依法治国的方略 27. 1953 年,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公布:“迄至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的全国人口总数为六亿零一百九十三万八千零三十五人。”当时首次进行大规模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是A为恢复国民经济提供参考数据 B为选举人民代表提供准确数据C为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基本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