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能”与“不能”(译者序)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992850 上传时间:2017-11-25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98.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的“能”与“不能”(译者序)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知识的“能”与“不能”(译者序)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知识的“能”与“不能”(译者序)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知识的“能”与“不能”(译者序)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知识的“能”与“不能”(译者序)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知识的“能”与“不能”(译者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的“能”与“不能”(译者序)(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知识的“能”与“不能” (译者序)艾佳慧*一这是一本由二十世纪诸多可以称得上伟大的经济学家写作的、直面和反思经济学职业的著作。经济学家究竟为社会贡献了什么?他们又能为社会贡献什么?他们能够兼顾学术成就和社会贡献吗?这是一些不时萦绕在罗纳德科斯、弗里德利希哈耶克、戈登塔洛克等伟大心灵并挥之不去的,关乎经济学家自我定位的根本性问题,同时也是这本书要予以回答的基本问题。但是,乍一看,读者会发现收在这本小书里的很多文章似乎都有点太古老了,除了三篇发表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作品(即便是这些文章,在这个学术论文“与时俱进” ,日日新而时时新的年头,很多人肯定也会嫌它太旧了) ,有将近一半的文章都是发表在

2、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甚至之前的,其中最“古老”的一篇居然发表在 1936 年! 1但将这些散落在各个经济学杂志、经济学著作以及论文集中的文章汇集起来并加以编辑和出版的时间却是新世纪开始后的第一年2001 年,这一看似偶然的现象在我看来其实颇有意味。其一,真正有价值的文章和著作其实是不惧时间的筛选的(想想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这可是发表在距今二百多年前的 1776 年,但是直到现在,提到斯密和国富论 ,有谁敢说他过时了,他的理论没有价值了?) ,真正害怕时间检验的其实反倒是某些应时性的、不关注根本问题而且可能还很形式化、很唬人的最新文献;其二,也是更根本的,这些文章虽说是由生活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代的经

3、济学家们面对各不相同的读者写作的,但他们的目标却很一致,那就是将火力瞄准了他们生活和工作其间的经济学职业界,审视和反思经济学知识是否和能否增进社会福利,而这种返观诸己的明智以及从中发现的问题其实是自经济学诞生以来经济学和所有经济学家都不能逃脱和必须要考虑的根本问题。在我看来,这就意味着只要这些问题还存在,还没有解决,不管时间过去了多少年,汇集在这本小书里的那些看似过时老旧的文章就有它们的意义和价值。而且不仅是经济学,这些文章里隐含的问题其实是以人和社会为研究对象的所有社会科学都要应对和回答的,那就是社会科学能够为我们生存于其间的社会提供什么样的知识,它们能否增进人类社会的福利。如果对此问题作更

4、进一步的追问,就必然或多或少地涉及* 北京大学 2004 级法理学博士生。Email:。感谢冯象老师和苏力老师针对本文提出的批评意见(虽然有些意见我不一定全盘接受) ,目前的文本就是根据他们的建议适当修改而成。但文章中所有的错误仍然是文责自负。1 即本书中威廉姆赫特的那篇“经济学家权威的衰落” ,节选自赫特 1936 年出版的著作经济学家与公众 (Economists and the Public: A Study of Competition and Opinion, Jonathan Cape, London, 1936.)到一个有关知识社会学的问题,同时在我看来也是一个更本原的问题,那就

5、是什么是社会科学知识能做的,什么是它们无法也不可能做到的,即有关知识的边界问题,换句话说,也就是知识的“能”与“不能”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探询和追究其实就是所有清醒的社会科学研究者(更宽泛地说,也就是所有清醒的知识分子)面对人类社会、面对永恒时必须的一种思考和应对,虽然探究的结果既有可能让我们明白什么是明智的“为”与“不为” ,但更有可能让我们感受到“面对永恒的一种战栗” (苏力语) ,感受到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以及漠然沉重的人类历史的一种“无力感” (即使是那些雄图大略的伟大心灵!) 。二之所以要在研究者前面加上“社会科学”四个字,是因为和号称研究“纯科学” (the pure science

6、)的自然科学家不同,社会科学研究者面对的,是由各个有着这样那样欲望和缺陷的“活生生的”人组成的社会,他不可能像自然科学家那样通过科学实验的方法得到某些确定的结果并进行一些精确的因果分析,因此其“科学性”从来都受到旁人的质疑,更由于研究者自身能力和研究视角的局限,其结论往往并不具有“终局性”和“普世性”(这样说并不意味着自然科学的结论就一定是“终局性”和“普世性”的了,只是说社会科学研究的这两种“性”与自然科学研究相比还是要差很多) ,即使是被人们称作社会科学“明珠”的经济学同样不能逃脱这一“宿命” 。那么,注定“不完美”的社会科学研究能为人类提供什么样的知识,它们能增进人类社会的福利并带给我们

7、更多的幸福和自由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先回答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何谓知识?”或者“知识是什么?”这是一个圣奥古斯丁似的难题,“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 ”2但好在自亚里斯多德以来,人们对知识之性质和分类的讨论就数不胜数,我们或许能从这些讨论中获取一些洞见。比如,亚里斯多德就将人类的知识分作三大类:纯粹理性、实践理性和技艺。所谓纯粹理性,大致是亚氏所在时代的几何、代数、逻辑以及当今的大多数自然科学;所谓实践理性,则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用以作出选择的各类方法;而技艺是指那些无法或者几乎无法用言辞表达的,似乎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握的知识。 3罗素也曾经按照知识

8、的来源把知识划分为三大类,其一为个人直接体验所得的知识,其二为通过其他人间接体验所得的知识,其三为内省所得的知识;而按照知识的性质,他又将知识划分为科学的知识(命题能与事实相验证) ,神学的知识(命题不可与事实相验证)以及哲学的知识(间于两者之间) 。 4而2 圣奥古斯丁:忏悔录卷 11,周士良译,商务印书馆,1963 年版,页 242。转引自苏力:“解释的难题对几种法律文本解释方法的追问” , 阅读秩序 ,页 195,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3 参见苏力:“知识的分类” , 读书 ,1998 年第三期,页 96。转引自张薇薇:“存在纯粹的法理学吗?”, 中外法学 ,2000 年第二期

9、,页 215。4 Bertrand Russell, 1948, Human Knowledge, Routledge 1992.转引自汪丁丁: “知识社会与知识分子” 永远徘徊 ,页 19920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年版。按照经济学家亨利乔治和哈耶克的思路,人类知识则包括不可交流的知识、可以交流但交流起来不经济的知识以及可以交流而且交流起来经济的知识。 5除此之外,还有波普的“适应” (adaptation)知识, 6当代哲学家奎尼的“你认为你知道的就构成你的知识” 7以及由此产生的“主观知识”与“客观知识”之争,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是对知识本身之性质与分类的追问,但知识究

10、竟是什么,或者本文所着力关注的社会科学知识是什么,上述学者们的洞见却并没有给我们提供太多明确的的答案。而在我有限的阅读范围内,邓正来明确指出了“我在这里所讲的知识 ,乃是依循着 M波拉尼雷尔尼(Rely) 哈耶克一脉知识类分下的知识,亦即明确阐明的知识(articulated knowledge) , 明确的知识 (plain knowledge)或理论知识 (theoretical knowledge) , ”是“社会科学这类知识 ,而不是无力阐明的知识 (unarticulated knowledge) , 无力言明的知识 (tacit knowledge)或实践性知识 (practica

11、l knowledge) 。”8因此,社会科学知识是一种理论知识,是一种可以明确阐明的理论知识。但是,理论知识又是由哪些组成的呢?邓正来的界定却并没有告诉我们。本书编者丹尼尔克莱恩在其导言:经济学家贡献了什么?中通过反驳斯蒂格勒的观点(斯蒂格勒认为普通人知道自己的兴趣和利益所在并能有效地寻找相关的信息,因此,经济学家企图劝诫普通人的工作不可能成功。 9) ,指出“知识不仅仅只是信息,它还是一种解释和判断。 ”10我认为这是一个对知识,或者,范围小一点,包括经济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知识内在性质的相对全面的判断和认知。按照克莱恩的观点,经济学知识或者社会科学知识(它当然也就是邓正来所概括的理论知识)其

12、实同时内在地拥有三个面向:其一是通过收集、描述和提炼提供各种信息,这是知识的“事实面” ;其二是对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运用各种理论方法和工具进行解释,这是知识的“技术面”或者理论面” ;最后在各种解释之间有一种好坏的判断,而且在人们不得不在多种不相上下的解释中作出决定时,判断也无可避免,判断是知识的“道德面” 。正如克莱恩所说, “判断是知识的这样一个面向,在其中人们不仅要认识到观念,更要相信观念和运用观念。-它是知识的道德维度,影响着一个人未来的主张和行动。 ”11正是对知识所拥有的三个面向的全面了解和认可,克5 参见弗里德利希哈耶克:“经济学与知识” , “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 , 个人主义

13、与经济秩序 ,邓正来译,页 52-137,生活 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2003 年版。6 Karl Popper and John Eccels, The Self and Its Brai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77. 转引自汪丁丁:“知识社会与知识分子” 永远徘徊 ,页 19920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年版。7 W V Quine, 真理的探求 ,Pursuit of Truth,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转引自汪丁丁:“知识社会与知识分子” , 转引自汪丁丁:“知识社会与知识分子” 永远徘徊 ,页

14、19920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年版。8 邓正来:“社会科学的研究与反思研究与反思自序” , 寂寞的欢愉 ,法律出版社,页87,2004 年版。9 参见,George J Stigler, The Economists as Preacher and Other Essay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2).10Daniel B Klein, “Introduction: What Do Economists Contribute? ”, What Do Economists Contribute?(Edited by Dan

15、iel B Klein), Macmillan Press Ltd,2001,pp. 5.莱恩坚信“经济学家能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解释和判断。一种对知识性质的全面判断和了解能够使得经济学家们拒绝那种不管做什么都没有效率的宿命论观点。 ”12只要认同了克莱恩提供的这一关乎知识之性质的观点,我们就可以不带任何意气地在这样一个平台上深入地探讨知识(再一次提请读者注意,本文讨论的知识特指包括经济学知识在内的社会科学知识)的“能”与“不能”了。三由于知识不仅是信息,更是解释和判断,包括经济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知识就有了很大的“有所作为”的空间。自盘古开天以来,必须相互合作但同时又相互倾轧和争斗的人类构成了我

16、们生活其间的社会,这样一个看似混乱无序和复杂多变的社会后面存在一些我们能够掌握的一般规律吗?我们能够运用各种方法和研究工具观察、描述、解释以及影响社会的发展变化吗?这其实就是社会科学研究者想要回答的问题,也是他们能否为人类社会的福利作出贡献的关键。另外,这里其实还隐含了一个理论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有机而又连续的关系问题。由于“在每一个社会中,皆存在一小部分人,他们超出了同时代人一般的品质,他们探索着相比日常生活直接而具体的情形更为抽象、在时间和空间上与他们相距遥远的符号,并且渴望与这些符号进行频繁的交流。 ”13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存在,一代又一代地,我们慢慢积累了一些对自然、对社会的理性认识,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知识传统,构建了属于知识分子和学者的理论世界。但是,这个理论世界却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 ,它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