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诗歌的创作技巧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985528 上传时间:2017-11-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7.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杜甫诗歌的创作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杜甫诗歌的创作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杜甫诗歌的创作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杜甫诗歌的创作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杜甫诗歌的创作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杜甫诗歌的创作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杜甫诗歌的创作技巧(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论杜甫诗歌的创作技巧内容摘要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相对鼎盛的一个时代,也是一个文人辈出的时代。初唐四杰各领风骚 ,李白、杜甫等中唐诗 人更是把诗歌艺术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杜甫又以其特有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贯绝一时。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的诗歌博采众长,搜 炼古今,形成了独特的创作技巧。杜甫的诗 歌被人称为“诗史”,是由于其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但如果没有独特高超的技巧,尽管他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再透析,也不能把这些事物通过诗歌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因此,我 们探讨其诗歌创作技巧显得十分必要。关键词杜甫诗歌;艺术创作技巧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相对鼎盛的一个时代,也是一个文人辈

2、出的时代。初唐四杰各领风骚,李白、杜甫等中唐诗人更是把诗歌艺术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杜甫又以其特有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贯绝一时。前人曾说:杜甫诗“无一字无出处”。这说明杜诗的渊源是十分广泛的;又有人说过:杜甫是“集大成的诗人”。这说明杜诗渊源虽广,但杜甫却又能融会贯通,采集众人之长而自成一家。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杜甫诗歌的创作成就不仅仅在于继承前人,更多的则是自我创新的结果。首先我们来看其诗歌的精神实质。兵车行、新安吏等都是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而且毫无夸张造作之辞,这种创作手法我们称之为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这是杜甫继承了诗经中的小雅的创作手法,也就是说:小雅诗是杜甫诗歌精神实质的渊源。因小雅

3、既言情,又加以议论,而且具有很强的时代针对性,议论大多是在论世。杜甫的很多诗篇例如北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都是除言情外还在叙事并加以议论的。胡夏客这样评论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凡五百字,而篇中叙发京师、过骊山、就泾渭、抵奉先,不过数十字耳。余皆议论,感慨成文,此最得变雅之法而成章着也。”杜甫的诗歌得变雅之法,我们认为这正是杜甫吸取和继承了中国古代诗歌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而又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上加以发扬光大的。杜甫之所以能够真实地、深刻地、广泛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我们说它正是继承了雅。这正好指出杜甫诗歌的精神实质与雅诗的精神实质是一脉相承的。杜甫诗歌创作的精神

4、实质多来源于雅,那么表现手法也就多以雅为模板了。他的诗歌创作运用以赋为主、间用比兴的手法,也可以说是散文化了的诗。尤其是如新婚别、垂老别、新安吏等篇幅比较长的诗更是如此,这种散文化诗的来源,是和班固咏史诗有着深刻的联系的,而更多的则是学习蔡琰的悲愤诗,我们知道悲愤诗是写汉末之乱的诗,而杜甫的北征同样以散文化的手法即以赋为主的手法写了天宝之乱中的遭遇,二者多么相似。以赋入诗、兼用比兴杜甫诗在布置段落方面则是条理清晰、长短兼有、参差不齐却又错落相间,并且有明有暗、有重有轻以求方板。例如杜甫的北征则段落划分很有章法,前有叙事,后又加以抒情和议论。杜甫的长篇大多如此布置段落;在音律节奏方面杜甫则更是高

5、人一等。如著名的兵车行中对音律节奏的把握和创造很能说明这一点,其它长篇诗对这方面的处理也很有讲究,杜诗节奏音律变化之精巧,韵律把握之准确,罕有后人与其相提并论。下面我们重点讨论一下杜甫诗歌的用韵方面。杜诗长篇在用韵方面,相对于雅则有不同的变化。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全篇一直押韵,而且是押同一韵;另一种则是中间换韵或者说是转韵。一韵到底的如哀王孙、寄韩谏议注等这是杜甫不同于初唐长篇的换韵,而自行创造出来的,妙在用意曲折,描写多端,并不平板排列。例如哀王孙: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金鞭折断九马死,骨肉不得同驰驱。脖下宝玉青珊瑚,可怜王孙涕路隅。哀哉王孙慎

6、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全诗除一二句外都押“乌”韵,韵脚落在最后一个字上。读起来琅琅上口,而整体内容有自然连贯,毫无有意造作之感。 杜诗长篇一韵到底的并不多,大多是中间转韵。如丹青引、高都护骢马行、乐游原歌等,不过各篇又各有不同,都有些许变化。如丹青引诗全诗押韵首尾腰腹,安排得十分匀称;玄都坛歌则又长短不齐,充分显出参差之美。同时杜甫在转韵的时候又有所创新,那就是在转韵的首句不用韵。如兵车行中的转韵首句“或从十五北防河”,剑器行中的“先帝侍女八千人”,醉歌行中的“君不见东吴顾文学”等等诗句。就七古而言,杜诗亦有声韵之特色。哀王孙怜王孙之困苦,实忧国家之颠覆。诗句以比兴起头,所谓“长安城头头白乌”

7、。接着写王孙之遭遇,诗人对他的同情和慰勉。这和兵车行诗一样同样是一韵到底的。至于哀江头则写沦陷时曲江残破景色,和丽人行可以两相对照,一写繁华,一写悲惨,对照极为鲜明。本诗用仄韵,而又有所转换。本来七古转韵,在初唐七古之中极为普遍。杜甫之七古则有不转韵者,而哀江头又用转韵,足见杜甫七古之兼容并包。七古之中首句不转韵者则很多,如哀江头的转韵处的首句则不押韵,而下一句“苑中不物生颜色”始用韵,这又是有意识变换,是服从内容的需要的。这首诗所用的转韵虽有变化,但都在仄声韵的范围。杜甫更有以平仄声韵转换的,如洗兵马,这首诗的头段首句“中兴诸将收山东”用平声东字韵,二段“成王功大心转小”则用仄声韵。三段“攀

8、龙附凤势莫当”,用平声阳字韵。四段“寸地尺天皆入贡”又用仄声送字韵。这些音节上的变化,使杜甫的七古在声调上更加铿锵悦耳,琅琅上口。杜甫写诗以赋入诗,运用各种赋的创作手法则是得心应手,尤其是在运用反接、突接方面很有特色,倒插手法在他手中也是信手而来。例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则兼具这三种手法,因而这首诗也颂扬至今,在创作手法上罕有与之相匹者。诗的起首运用突兀之笔,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力;中段则用翻腾之笔,给人以好奇之感;收处则用逸宕之笔,给人一种塌实平稳的感觉。突兀以气振山河之势,犹如泰山压顶,令人始料不及;翻腾则波澜壮阔,令人目不暇接;逸宕则神韵深远,另人心旷神怡杜甫不仅限于单纯用赋笔,比兴也间

9、而用之。比兴的作用就是托物言事或以物寄情,这样我们才能更清晰的看出作者的情怀寄托。例如杜甫的骢马行中写道:邓公马癖人共知,初得花骢大宛种。夙昔传闻思一见,牵来左右神皆竦。雄姿逸态何崷崒,顾影骄嘶自矜宠。隅目青荧夹镜悬,肉骏碨礌连钱动。朝来久试华轩下,未觉千金满高价。赤汗微生白雪毛,银鞍却覆香罗帕。卿家旧赐公取之,天厩真龙此其亚。昼洗须腾泾渭深,朝趋可刷幽并夜。吾闻良骥老始成,此马数年人更惊。岂有四蹄疾于鸟,不与八骏俱先鸣。时俗造次那得致,云雾晦冥方降精。近闻下诏喧都邑,肯使骐驎地上行。这首诗可以分为两大段,以“吾闻”句为前后分界。前段层层叙马,一起四句写邓公好马,名种一见惊人。接着四句写马的形

10、状,是一层。次四句写马的高贵装饰,是第二层。再次写马的才力、本领,是第三层。用这样分叙,以显出诗的疾徐节奏。后段以借马写人,“吾闻”二句一层,“老始成”实为一篇主意。次四句追叙到神物降精的事,是夸张,也是发挥浪漫主义幻想。尾二句以诏求大用结束。这样前段层层叙马,是赋的写法,刻画精当。后段层层借马喻人,又是比兴手法,言马与邓公皆当为天子所用。寓意深远,写马也是写人。抒发了作者的壮志情怀及对建功立业人物的崇敬和向往。再如朱凤行:君不见潇湘之山衡山高,山巅朱凤声嗷嗷。侧身长顾求其群,翅垂口噤心甚劳。下愍百鸟在罗网,黄雀最小犹难逃。愿分竹实及蝼蚁,尽使鸱枭相怒号。这当然不是单纯咏凤,而是以凤之仁慈来象

11、征仁者之心,甚至于就是象征我们诗人自己。浦起龙云:“侧身、垂翅喻不遇时文势得次一曲。乌雀、蝼蚁俱喻困难伤民。此朱凤素志矣。咦,托之空言也。”这是道出了诗的含义。诗是托物寄兴,不忘民生,杜甫咏鸟,也是联系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的。杜甫在这些比兴诗篇中,明确地表示了他自己的爱憎态度,因为指桑骂槐,倒更是泼辣大胆。他对荧火虫的讽刺更是如此:“幸因腐革出,敢近太阳飞。”及“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归?”都是讽刺朝廷小人奸臣的诗,将奸臣批得一无是处,同时反衬自己的洁身自好。这些寄托深微、爱憎分明的态度,再杜甫的鸟诗、打鱼诗里,同样有所表现。例如杜鹃行表现忠君爱国思想;瘦马行表现壮志难酬思想等等,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12、。事实上,杜甫的咏物诗,多半是有所寄托,多半是与时事、民生相关。浦起龙云:“君子故穷,不变所守焉”。病柏、病橘、枯楠等诗,都是兴当时事。杜甫不忘民疾,关心现实,咏之于诗,赋之不足,又出之于比兴,兼而用之,变化莫测,使他的诗歌再技巧上是赋比兴三者兼有,无不达至绝境,造诣极高,总体来说是以赋为主,兼用比兴。议论入诗、夹叙夹议杜甫诗的第二个方面则是议论入诗,夹叙夹议。在诗经中,大多数诗歌都是以抒情和叙事为主的,很少有议论的是诗篇,如节南山、十月之交等都是如此。但到了唐代杜甫的手上,则打破了这种格套,他的诗抒情而又夹叙夹议。下面我们来看他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

13、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全诗首联和颔联叙事,写丞相祠堂周围的环境景色,而后两联则是抒情夹议论。全诗写景、叙事、抒情以及议论结合的十分完美,丞相祠堂周围的景是“柏森森”、“碧草”、“春色”;叙事则有“何处寻”;后两联则是抒情中带有议论或者说议论中夹以抒情。他不仅是赞美历史上的诸葛亮,更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心,并抒发自己在政治上无所作为的苦闷。议论的则是英雄暮年壮志难酬的情怀以及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肝义胆。杜甫议论入诗最有名的当数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全诗通篇可分为三大段,夹叙夹议,边叙边议。“首明志去国之情,中慨君臣耽乐之失,末述到

14、家哀苦之感。而起首用许身、契二句总领;结尾用忧端齐终南二句结尾,如玉之振也”作者在诗中作了大段的议论,并将议论的诗句恰如其分地融于诗中,不仅没有改变原诗的抒情气氛和形象的完整,反而更加增强了抒情意味,使形象更为丰富、厚重。杜甫的以历史为题材的诗的议论也十分出色。例如八哀诗对王思礼、李光弼、严武、苏源明、张九龄等八人的刻画和议论更像司马迁的史记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历史作品。其议论毫无夸张造作之处,以真语言真事,议论与历史事实紧密结合,因此有人说杜甫知人论世,杜诗为史。如悲陈陶一诗: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

15、望官军至。浦起龙云:“陈陶之悲,悲轻进遗志败矣。官军之聊革败没,贼军之得志骄横,两两如生,结语兜转一声好,写出人心不去。”本诗写了唐朝军队在陈陶一败再败,老百姓流离失所,对官军的信心一再被摧残,最后议论了人民尽管对朝廷已经失去了信心,但是仍然盼望官军能早日收复失地,驱走胡蛮。全诗夹叙夹议,作者的心声代表了沦陷区老百姓的共同心愿。再如有名的北征一诗。作者先议论自己不忍离开朝廷“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维时遭艰危,朝野少暇目”。又叙述了自己在旅途中的迷茫和恍惚“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突然接上一句“乾坤含疮痍,尤虞何时毕”的论调,议论世间万物遭受苦难,何时才让人不再忧心。紧接着又写了旅途中的所见

16、所闻“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紧接上“雨露之所濡,同甘齐结实”的论调,议论了愿与国家同命运、共生死的心绪。又从安史之乱的经过回忆起更接上大段的议论“”。讨论了历史上的人物的功劳,并由此结合现实国家情况,表现对收复祖国美好河山的必胜决心。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杜甫是有意识地将议论纳入诗篇,而且是即事论事,很好的把叙述、议论、抒情结合了起来。这种模式往往是先把所见所闻加以叙述描绘,而后议论其特点和性质,并在议论中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表现的一览无余。又例如述古三首其一:赤骥顿长缨,非无万里姿。悲鸣泪至地,为问驭者谁。凤凰从东来,何意复高飞。竹花不结实,念子忍朝饥。古时君臣合,可以物理推。贤人识定分,进退固其宜。浦起龙评道:“连用两喻,而主语都在前句之末,错综入古。后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