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和主要途径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985434 上传时间:2017-11-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0.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和主要途径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和主要途径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和主要途径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和主要途径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和主要途径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和主要途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和主要途径(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湘潭大学研究生课程学习政治论文姓名:王伟力 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学号:论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和主要途径摘要 民生是和谐社会之基,科学发展之要。本文在阐明民生问题的主要内涵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着重从生存性民生问题、安全性民生问题和发展性民生问题三个方面对改善民生的主要途径进行了探讨。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古今中外的治国经验表明:谋民生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我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升。然而,伴随着经济增长,各种社会矛盾也凸显出来,诸如住房、医疗、教育、养老、就业、安全生产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

2、的民生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真正关注民生、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必须面临和正视的课题。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这是我们党历史上首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改善民生的执政理念,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又体现和蕴含着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科学发展观。一、民生问题的主要内涵民生问题指国民的生活问题。通常表现为包括衣食住行、上学就

3、业、生活2环境、社会治安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种种问题。民生问题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侧重点有所不同。改革开放初期,最普遍的民生问题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安全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这些问题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的今天,人民群众对生活改善的新期待中,既有居民收入的增加、物质生活的丰富、精神需求的满足和社会安全的保障等迫切要求,也有对喝上干净的饮用水、呼吸上新鲜洁净的空气、享有优

4、美的自然环境居住环境和对整个社会和谐幸福等的迫切要求。一句话,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要提高,生活质量也要提高。尽管民生问题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内涵,但其本质都是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能否得到实现的问题。其本质不在于自然条件的优劣,而在于我们能否按照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在经济、政治、文化制度方面的要求,有效地实现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问题,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并进而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民生是和谐社会之基,科学发展之要。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关系发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1、着力

5、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的核心内容坚持科学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解决民生问题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3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让困难地区和弱势人群都

6、能够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才能充分激发广大人民参与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广大群众真正成为科学发展的主力军,在发展中实现团结和谐、共同富裕,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2、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的客观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各项工作的主线。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但是,这一切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

7、本利益,都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因此,党中央指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就是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的必然要求,也只有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的才能真正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中,有许多涉及经济结构、发展质量、社会效益、节能减排、人均享有、生态环境等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如何改善民生的问题。而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这些问题矛盾最多、差距最大。现在距 2020 年只有 10 年时间,如果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总量目标和人均GDP 目标已经可以大幅度超额完成的话,

8、那么在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缩4小城乡区域差距、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目标的达到还存在若干变数,有待于我们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取决于我们能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以,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就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相关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发展的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度,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让老百姓都得到实惠。3、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党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解决民生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

9、的根本抓手。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改善民生问题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不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社会就不可能和谐。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首要的和最关键的问题是涉及老百姓现实生活的利益关系的调整问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如何, 生活的快乐不快乐、幸福不幸福 ,最能反映小康的实现程度和社会是否和谐,而这都取决于老百姓切身利益问题能否得到合理和及时的解决。所以,民生问题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只有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让所有人过上体面的生活

10、,让所有人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得到合理解决,能够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所有人对政府产生极大的信任,对未来抱有真实的期待,才能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和有序运行,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民生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切实关注民生,并进而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是治国理政之根本,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解决民生问题也是衡量党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他们的利益。能不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能不能把人民群众最5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好,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检验。只有始终关

11、注民生、不断改善民生,才能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发挥民力,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事业。三、改善民生的主要途径民生问题,民心所系,国运所系,不仅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事关和谐社会建设成败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应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利益问题入手, 努力使人民群众学有所教、 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1、要解决好生存性民生问题做好民生工作,要把满足群众的生存性需求摆在突出位置,解决好就业、保障、住房、医疗、增收等问题。一是要促进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就业是民生之本。人民只有各尽

12、所能,各得其所,社会才能安定和谐。就业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要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因此, 要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完善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政府扩大就业与支持群众自主创业相结合,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型和小型微型企业,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各种服务业加快发展,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大资金投入,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为劳动者提供高效优质就业服务,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观念教育,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根据就业形势变化及时调

13、整完善就业政策, 鼓励普通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 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力度。尽力让群众就业有门、创业有路、生活有来源、致富有奔头。6二是要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体系。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社会保障机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使广大人民群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困有所补、危有所救、灾有所援、残有所助的基本生活保障体系。 逐步建立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

14、续”方针,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要加强城乡扶贫帮困工作,做好对残疾人等各类弱势群体救助工作。扎实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巩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建立与物价变动相适应的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适时调整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三是要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廉租住房保障、农村危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工程以及林区、垦区、煤矿棚户区改造工作,并通过适当方式支持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落实好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税收优惠和收

15、费基金减免政策。四是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是民生之急。要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生活难题,加快医疗卫生公益事业发展,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并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提高参保率,健全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促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继续做好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及困难企业职工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加大城乡医疗7救助支持力度。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享

16、受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做到病有所医、药有所值、医有保障。五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适当增加居民收入。增加居民收入是民生之源。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体现社会公平和效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合理调控收入差距,要求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统筹兼顾区域发展,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开发力度。 当前尤其要注意依据经济发展、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消费价格指数等因素变化情况,合理确定并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引导企业合理增加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同时,还要依照分层消费价格指数,建立通胀损失补偿机制,明确和规范价格补贴原则、价格补贴范围和价格补贴办法,根据消费价格指数和价格上涨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