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诗十九首》中的悲剧感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985276 上传时间:2017-11-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悲剧感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悲剧感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悲剧感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悲剧感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悲剧感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悲剧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古诗十九首》中的悲剧感(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悲剧感摘要:古诗十九首是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它真实地展示了汉末下层文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历程,抒写了他们在饱尝人间忧患之后真实的内心情感世界以及对生命意识和人生永恒价值的深邃思考,表达出一种人物内心深沉而复杂的悲剧感。这种源自于汉末社会大量出现的异乡游子及闺中思妇这些特殊人群的特殊心态的悲剧感,在古诗十九首中的任何一类乃至任何一首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和形式的表现,因为纪录、表达了人类普遍的痛苦情绪,千年之下仍旧直指人心,打动你我。本文试图通过文本内容解读的方式揭示和细化分析古诗十九首中深藏的悲剧感以求从文学角度去认识汉末社会和古诗十九首的永恒文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关键词:古诗十

2、九首汉末文人悲剧感思妇游子古诗十九首是一组不同凡响的诗歌作品,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得到极高的评价。刘勰称其“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1 ,王世贞称“(十九首)谈理不如三百篇 ,而微词婉旨,遂足并驾,是千古五言之祖” , 2确非虚言。由于诸多原因,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虽有各种推测,诸如枚乘、傅毅或曹植、王粲所作,但均无据可考,皆属妄言虚谈。往昔文选的作者萧统曾指明:“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 3 ,目前学术界公论以为, 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尽管这些作品并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但它们却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共性,即都拥有一个颇为一致的主题:对时光易逝的感伤和

3、空间辽远的恐惧,这是寂寞中的无奈,亦是孤独中的伤痛。它以其摄人心魄的悲剧感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共鸣。陈祚明对此有一段非常准确的评价说:“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失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咋一别离,则此愁难已。逐臣弃妻与朋友阔绝,皆同此旨。故十九首虽此二意,而低回反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有诗也。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尽,故特推十九首以为至

4、极。 ”4这段话指出了古诗十九首所表达的情感,是人生来共有的体验和感受。从诗歌的内容上来讲,它触及了人生最基本的情感:离别的情感、失意的情感、忧虑人生无常的情感,而这三类情感无疑构成了生存悲剧的三个面,立体的呈现出了末世人群尤其是敏感而位卑又流离失所的下层文人的生存悲剧,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汉末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王康概括其内容为“逐臣弃友、思妇劳人、托境抒情、比物连类、亲疏厚薄、死生新故之感,质言之、寓言之、一唱而三叹之” 。 5从题材来看, 古诗十九首共有两类题材,分别是思妇诗和游子诗。无论是思妇诗或游子诗,都是一个问题的两面,也就是知识分子

5、怀才不遇的悲情,其主题取向则是悲剧感的展现。离别之情多相思,相思无尽是悲凉。它们通过思妇之词、游子之歌衍生出思妇伤怀、游子思归、士子失意、友情淡薄、及时行乐、感叹人生短暂和忧虑人生无常等各种情感,看似独立,实则是体现同一个问题即生存悲苦的不同侧面。思妇、游子和失意文人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所以各种情感之间也就相互影响、相互推动,也就更加剧了其情感中的悲凉意蕴。离别情感见悲感思妇伤怀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个相当传统的主题,而抚慰和排遣内心的孤独可谓是中国古代思妇诗的主要基调。中国古代妇女在多数时代是属于被压抑的对象,地位偏低。古代诗文因此一惯有弃妇诗和思妇诗的写作传统,在先秦时代就有其滥觞。

6、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就是一首典型的思妇诗。不过当时还没有“思妇”一词,据文选记载 , “思妇”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文献, “姊归思妇,垂高巢,其鸣喈喈。 6 ”一句就含“思妇”一词,但此时, “思妇”是指鸟名。真正为思妇定名的是曹丕,他有诗句 “慊慊思妇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7 ,从此“思妇”才确指怀念远出丈夫的妇人。 古诗十九首不是古代思妇诗的文学原点,但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思妇诗,在十九首中约占了近一半的比例,如:“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行行重行行本文以下所引的十九首诗原文均据龙生祥译注,2004 年青海人民出版社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一书,以下

7、不再赘注)8,徘徊复徘徊,向往复向往,送君千里却终有一别,为什么要生别离,诗中没写明,但可以肯定的是“君”不得不走,于是便产生了一种相思两处、各在天涯的痛苦。诗中流露的是女主人公面对辽远空间的畏惧和恐慌;而“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则是对人生时光易逝的感伤,这份悲感犹如在大漠中独行的旅人时时被死亡提醒般令人恐惧。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青青河畔草 )荡子不归,辜负了岁月年华,更勾起了思妇对美好时光的回忆和眷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庭中有奇树 )庭中奇树开了花而情人却远在他乡,手持朵朵鲜花之时思念之情更不能已。青春独卧,情思

8、难寄,忧伤的女子似乎只有在孤独的伤痛中把红颜老去,这里以乐景衬哀情,孤独悲凉之感跃然纸上。“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何来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冉冉孤竹生 )主人公把自己比作“寂寞开无主”的幽兰,无奈地怨嗟着“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她耿耿于“悠悠隔山坡” ,然而,道阻且长,会面已不可知。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 ”(凛凛岁云暮 )美人千古哀怨,夫君已有外遇,致使佳人寒夜独宿。情深如梦,因思成梦,故而才有“梦想见容辉”的欢快而又伤感的梦境出现。梦里欢乐,夫妻携手同车归,让人流连忘返。可悲的

9、是这毕竟只是梦,梦醒后的失望,更让女子恍恍惚惚。本只望“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但对于主人公来讲,只是她单相思的白日梦而已,夫君依旧沉湎新欢,不知何之, “徙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 ,春梦了无痕,佳人重感伤!倚门落泪,唯梦聊以自慰。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孟冬寒气至 ) 。月满月缺,岁岁年年,时光就这样匆匆而过,韶华红颜就这样随时光蹉跎而凋零。回忆之中,忽得心上人一封家书,挑灯百读之余,更是天天放置于袍袖之间,一有时间就拿出来抚摩、观看,相思无助之余只有睹物自怜。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文彩双鸳鸯

10、,裁为合欢被。 ”(客从远方来 )夫君迢迢万里以外,托人捎来一端锦绮,让美丽女子惊喜交集。物轻心意重,女子心中燃起无限的欣喜与盼望,千针万线,把所有的痴情和等待,皆缝入合欢被中。而“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 )几句更可视为十九首中思妇诗的总结,它明写天上的牵牛和织女两星,实刻人间悲剧,状写夫妇离别之苦,却透露出诗人的主观悲感。失意情感见悲感与思妇相关联的是游子,正是有了外乡游子才多了闺中的思妇。这一种关联也很自然地连带着游子们的悲剧,但游子们的悲剧似乎比思妇们有更深层的意蕴。因为思妇多是单纯的闺中思夫的孤独,而游子却多了一层在人世间、在异地的人群中那种无

11、助少援的伤感与孤独,尤其是十九首诗中汉末文人中的游子。湖北学者章可敦比较了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游子诗的相异处,他认为“游子诗在古代诗歌中数量不少,由于社会形态的不同,表现手法的各异,价值观念的更新,导致诗歌中的思念主体有所不同。 诗经所处落后的农耕社会,思念的主体是故土和父母,因较少受礼教的影响,风格直朴坦率。古诗十九首所处私有制社会,思念的主体则是妻子和家庭,因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其风格婉转温丽。 ”9婉转温丽的风格正是游子愁肠百转的心理折射,由此可见汉末游子对人间冷暖和时世艰难的感受更为深切。如:“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12、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西北有高楼 )诗人被楼上飘下来的歌声所吸引,寂寥之中,缓步而来,伫立于一座高楼之下,谛听美人鼓琴唱曲,凄切一幕,心有所感:“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他把歌者设想成一个失意之人,其实那正是诗人自己的精神化身;自命为歌者的知音,实际是慨叹“知音稀”的孤独伤痛,和对方同病相怜。诗人满腹诗书,却得不到“知音”的赏识,诗中那弦歌声中的慷慨悲哀,那“知音稀”的感伤,与其说是对弹奏者心灵感伤的想象,还不如说抒发了作者自身真实的徘徊多转、复杂多苦的悲感。再看“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13、。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明月皎夜光 )几句,可以想象深沉夜半,诗人幽幽独步,正是心情郁闷的表现。而怅然之间,诗人愤愤而言:“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昔日的同门之友,高飞翱翔,尽成为显宦达官,自己却被他们弃置身后,不屑一顾。世态炎凉,友情价值几何!悲愤之余,仰首望去,那几个“箕星” 、 “斗星”和“牵牛”的星座,徒有其名,既不能颠扬、斟酌,也不能拉车,为此,诗人顿生无名怨气:“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扼!”心中苦楚,只能这样荒谬地在指斥中加以宣泄。古诗十九首言语自然, “

14、平平道出,且无用工字面,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略不作意” 10 ,但从自然平常的诗语背后,我们不难在脑海中还原出一个主人公,他应当是身着单衣,背负书笈,在秋冬寒风中行走徘徊的士人形象。乱世之中飘泊天涯,远离故土,其悲剧之心境是可以想见的,如果有一种既有的秩序或体系将其纳入,或者说他有明确的飘泊的目,这或许可以减轻悲感的分量,然而旧有的价值体系已不能容纳他们早已被乱世击溃的心灵。相反,满负才气,身处乱世,颠沛流离又失职失位反而加重了这一层痛苦。 “越是神经系统发达的动物,对痛苦的感觉也就更高,而且智力愈发达,痛苦的程度就越高到了人,这种痛苦达到了最高的程度,具有天才的人则最痛苦。 ”11可见,他

15、们在做着两种意义上的飘泊:现实意义和精神层次上的,因而同时也遭受了两种层面上的放逐:现实生活的失职失位和灵魂的无所附着。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从心理学角度看,处于悲剧中的人都有一种倾诉的欲望,要将全部的苦楚心境倾诉在倾听者身上,期望倾听者能理解你,并给予某种心灵的反应。然而十九首诗中诗人倾诉的结果是令人丧气的:“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这是一更沉、更具精神意义的孤独与悲凉。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人情淡薄,知音难觅。被整个思想体系和社会机制放逐的游子们,可以安顿灵魂的也就只剩爱情与故乡了。他们内心所包含的无限凄楚与彷徨的巨大

16、精神力量,也只有在对这两者的遥想中里才能获取真正的宣泄与抚慰,然而距离的阻隔造就了刻骨的哀伤。十九首中,游子追想爱情其实就是向往家园,而向往家园又表现为对爱人的思恋,只是这最后的抚慰,也最终只是遥望。十九首诗中的家园有比现实层面更深的寓意, “他们已经走向了不归之路,因为他们失去了心灵的故乡”12。亡国之音哀以思,每逢国家丧乱,诗人们生活困顿,失职失位,加上早已融入骨中的忧患意识,往往对国家之不幸,社会之黑暗做出深沉的哀叹与批判,十九首从一己之体会出发,也更显悲凉而深沉,这似乎源于他们更大程度上具有的悲剧之感,这种悲剧感来自于个体生命价值的重新确认,也来自于虽摆脱了一种秩序的约束又陷入了更大虚空中的无措。正印证“国家不幸诗家幸” 13的古语,忧虑人生见悲感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14 。这个定义大概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